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母乳喂出“小黃人”?

經歷了孕期的種種艱辛和不便, 寶寶終於平安來到世間。 可是, 面對著胖乎乎的小嬰兒, 初為人母的我顯得十分手足無措。 如何餵奶, 如何換尿布, 怎樣幫寶寶翻身, 每一樣對我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

住院三天后要出院了, 那天早上, 給寶寶換尿布時, 丈夫突然發現寶寶身上的皮膚有些發黃, 大家心裡都惴惴地:莫不是得了肝炎吧?幸好, 醫生檢查後告訴我們, 這是生理性黃疸, 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 接著囑咐我多給寶寶餵奶, 注意保暖, 並隨時觀察他的黃疸變化。 醫生的話讓我們的心頭大石安然落地,

Advertisiment
辦完手續, 我們歡歡喜喜地抱著寶寶出院了。

回家幾天後, 寶寶的黃疸逐漸消退, 我們終於可以徹底放下心來。 尤其是聽著大家齊聲誇讚寶寶趣致可愛時, 我們心裡更是樂開了花。 然而, 好心情持續了大概十天, 寶寶又出狀況了。 那天, 我正在餵奶, 忽然發現寶寶的皮膚明顯又變黃了, 而且比先前的顏色來得更深。 奇怪, 明明生理性黃疸已經消退, 怎麼現在又開始泛黃了?儘管當時心存疑惑, 但看到小傢伙揮舞著小手有滋有味吃奶的勁頭, 又不禁為自己的多慮啞然失笑:這小鬼又在“故伎重演”了, 這回可不能再上他的當。

可是, 轉眼兩周過去了, 寶寶明顯長胖了不少, 吃奶、睡覺、精神都不錯, 但他身上的黃疸卻沒能像上次那樣很快消退,

Advertisiment
顏色反而越發加深了。 這時丈夫再也坐不住了, 趕緊抱著寶寶去了醫院。

在兒科診室裡, 醫生仔細詢問了寶寶的病史, 並認真為他檢查。 在確定寶寶發育正常, 吃奶、哭聲、睡眠、反應和大小便等各方面都沒問題後, 醫生說, 寶寶患的很可能是“母乳性黃疸”, 建議暫時停止母乳餵養, 觀察三天。 寶寶變成“小黃人”的罪魁禍首竟然是我的奶水?這太令人意外了!

那幾天, 我的乳☆禁☆房漲得厲害, 不得不用吸奶器將奶水吸出, 儘管如此, 我還是聽從醫生的囑咐, 忍痛割愛, 將奶水倒掉, 代之以奶粉喂哺寶寶。 第二天, 寶寶的黃疸果然明顯消退不少, 我簡直難以置信。 難道我的奶水真有問題?可產前查體, 我的肝功能等一切檢查都很正常啊,

Advertisiment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以後我還能用母乳餵養寶寶嗎?

醫生點評:母乳性黃疸是指新生兒以母乳喂哺後不久出現的黃疸。 目前認為, 母乳中的葡萄糖醛酸苷酶, 使新生兒小腸對膽紅素的回收增多, 是引起母乳性黃疸的主要原因。 因此, 瑞寶的BB變成“小黃人”的罪魁禍首確實是他母親的奶水。

臨床上, 母乳性黃疸並不少見, 它可與生理性黃疸同時出現, 也可能緊接著生理性黃疸之後發生, 或者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後再現, 所以, 在一些新生兒, 母乳性黃疸確實很難與生理性黃疸相鑒別。 一般來說, 生理性黃疸常在生後2~3天出現, 4~5天最“黃”, 7~10天后會漸漸消退, 及至2~3周將完全消退。 而母乳性黃疸根據發生的時間, 可分為早髮型及遲髮型兩類:早髮型在生後3~4天出現,

Advertisiment
5~7天最“黃”;晚髮型則多在生後6~8天出現, 2~3周最“黃”, 兩者均可在生後6~12周內消退。 新生兒患母乳性黃疸, 除身體發“黃”外, 一般無其他不適, 他們的精神、吃奶、體重增長、大小便與正常嬰兒一般無異, 且多不會出現不良後果, 而黃疸在停止母乳餵養3天后會明顯減退。

新生兒患母乳性黃疸並不可怕, 但需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 提高對母乳性黃疸的認識和正確處理黃疸。 如果黃疸的程度不是很深, 一般不需要停止母乳, 可嘗試少量多次喂哺, 同時注意觀察黃疸變化;如果黃疸的程度比較重, 則應在兒科隨訪並檢測膽紅素水準, 可考慮暫停母乳3~5天, 待患兒的黃疸明顯減退後, 再酌情給予母乳喂哺。 在暫停母乳期間,

Advertisiment
可用吸奶器將乳汁吸出, 以保證產婦乳汁分泌, 有利於黃疸消退後的母乳喂哺。 假如部分患兒在再次喂母乳後又出現黃疸, 家長也不必過於驚慌, 在確定患兒一般狀況良好後, 可以再次停止母乳喂哺3~5天, 觀察後再行母乳喂哺。 總的來說, 再次出現的母乳性黃疸, 程度會比初次出現的輕, 且在停止母乳喂哺3~4次後可完全消退, 大多數母乳性黃疸可在生後兩個月內完全消退, 一般不會超過三個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