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母乳性黃疸不是放棄母乳餵養的藉口

母乳性黃疸是指與母乳餵養有關的特發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是指與母乳餵養有關的特發性黃疸, 臨床主要特徵是新生兒母乳餵養後不久即出現黃疸, 但無其他全身症狀, 足月兒較多見。

母乳餵養的嬰兒在生後4~7天出現黃疸, 2~4周達高峰(血清膽紅素可超過256.6~342.0μmol/L), 一般狀況良好無溶血或貧血表現黃疸一般持續3~4周, 第2個月逐漸消退, 少數可延至10周才退盡黃疸期間若停喂母乳3~4天, 黃疸明顯減輕, 膽紅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餵養, 黃疸不一定再出現, 即使出現亦不會達原有程度。

隨著母乳餵養率的提高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達20%~30%。

Advertisiment
也已成為住院新生兒高膽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然本病預後良好嚴重者才需治療但為了順利推廣母乳餵養也應引起重視。

母乳性黃疸四大症狀

1、黃疸一般在出生後4-5天出現, 逐漸加重, 升高的膽紅素可持續10天左右, 然後黃疸漸漸減輕, 3~12周恢復正常水準

2、小兒的肝功能正常, 無貧血。

3、小兒的營養發育良好, 一般情況良好, 體重增加, 大便為黃色, 大便顏色正常。

4、肝、脾不大。

小編點評:母乳性黃疸是與母乳餵養有關的特發性黃疸, 這種症狀大多發生在足月的新生兒身上。 該疾病的發生率也逐年提高, 對於母乳餵養的推崇有所影響。 因此, 媽媽要瞭解母乳性黃疸的症狀, 及時發現, 進行診治。 而還未生產的媽媽也需多加預防。

Advertisiment

媽媽在暫停母乳期間, 應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

母乳性黃疸治療方式

暫停母乳餵養3天改為人工餵養, 奶量以150ml/kg.d計算。 暫停母乳期間, 應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 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 提供黃疸消退後繼續母乳餵養。

同時, 應進行另一種療法:注意保暖, 增加熱量、營養, 預防感染;鼓勵乳母多次少量餵奶, 增加患兒大便次數。 嚴重者給以保肝、酶誘導劑等藥物治療。

母乳性黃疸預後良好, 停喂母乳後黃疸即消退, 至今尚未有因其導致膽紅素腦病的報導。 為了減少本病的發生, 應鼓勵母乳早開奶, 多次少量餵奶, 增加大便次數, 減少腸道對膽紅素的吸收, 可降低黃疸發生率。

另外, 要給予患兒以保暖、增加熱量、預防感染等支持療法,

Advertisiment
防止加重黃疸。

一般說來, 對於早髮型母乳性黃疸要鼓勵頻繁餵奶, 避免添加糖水。 晚髮型母乳性黃疸因很少引起核黃疸。 患兒就診時不管黃疸多麼重, 血清膽紅素濃度有多高, 也不必換血治療, 因為黃疸完全可以通過光療和停喂母乳加以控制。

小編總結:患有母乳性黃疸的新生兒應先暫停母乳餵養改換成人工餵養幾天, 但這幾天裡, 媽媽可千萬要記住適時的使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 從而保證自己的乳汁仍舊充分分泌, 方便當寶寶病好後能繼續母乳餵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