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母乳性黃疸回事 母乳性黃疸3大原因解析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原因

對於母乳性黃疸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還未完全明確。 現認為這是一種多種因素作用下導致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迴圈增加所致, 下面從三方面談:

1、餵養方式:如果餵奶延遲、奶量不足或者餵養次數減少造成腸蠕動減慢, 腸道正常菌群建立延遲等原因是造成腸道的未結合膽紅素會吸收增加, 造成早髮型母乳性黃疸發生的主要原因。

2、母乳原因:母乳性黃疸兒的母乳促進了膽紅素的重吸收, 其母乳中某些特殊脂肪酸與膽固醇含量高, 由於它們的作用, 促進了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

Advertisiment
導致遲髮型母乳性黃疸的發生。 而牛奶和非黃疸母乳嬰兒的母乳是可以抑制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 通過研究kohno發現母乳中有一種因數在發生母乳性黃疸的母乳中活性強, 其對影響嬰兒膽紅素代謝的肝功能成熟有一定的影響, 因此母乳性黃疸的嬰兒在消化母乳時可導致遠期遲髮型母乳性黃疸的發生。

3、腸道微生態原因:胎兒期間消化道內是沒有細菌的。 新生兒出生從口腔、鼻以及肛門大量細菌迅速進入機體, 其種類與數量迅速增加並於第三天已接近高峰, 並維持著腸道的微生態平衡。 這些細菌不但參與水解蛋白, 分解碳水化合物, 使脂肪皂化, 溶解纖維素而且還合成維生素K、B,

Advertisiment
同時腸道中某些細菌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轉化腸道內的膽紅素形成糞膽原排出體外, 以減少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 但是母乳餵養兒缺乏轉化膽紅素的菌群。 也是造成少部分母乳性黃疸的原因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早產兒經母乳餵養者比足月兒更容易發生母乳性黃疸, 尤其是出生時體重低於1500克的早產兒, 主要是以遲髮型母乳性黃疸為主。 其原因可能是與早產兒的腸肝迴圈增加以及母乳中某些因數含量高、活性更強有關。

母乳性黃疸足月兒多見, 但是並不隨著生理性黃疸的消失而消退。 主要是輕、中度黃疸, 重度少見。

目前母乳性黃疸缺乏診斷手段, 往往在排除了其它引起新生兒黃疸產生的病因後才能確診。

Advertisiment
臨床上對於血清膽紅素超過12~15毫克/分升(205.2~256.5μmol/L)可試停母乳改為配方奶3~5天, 黃疸消退, 血清膽紅素可以下降原來水準的50%以上, 即可診斷為母乳性黃疸。

本病確診後不需要特殊治療, 對於足月健康兒可以繼續母乳餵養, 在醫生的監視下鼓勵少量多次餵奶。 一旦血清膽紅素高於15毫克/分升(256.5μmol/L)暫停母乳餵養72小時改配方奶。 膽紅素可以下降原來水準的50%, 恢復母乳餵養後, 膽紅素濃度可輕度升高, 而後逐漸降低。 在暫停母乳期間, 應該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 以保證乳汁的充分分泌以便以後繼續母乳餵養。 對於血清膽紅素在15~20毫克/分升(256.5~342.012μmol/L)的患兒建議停母乳改配方奶進行光療。 早產兒當血清膽紅素到10毫克/分升(171.0μmol/L)即應警惕, 及早干預。

Advertisiment

如何判斷母乳性黃疸

1、母乳所導致的黃疸一般在生後4-5天出現皮膚、粘膜黃染, 無其他異常, 黃疸逐漸加重, 生後10-15天中未結合膽紅素可達171-513μmol/l(10-30mg/dl)。 如果繼續哺乳, 升高的膽紅素可持續4-10天, 然後緩慢下降, 3-12周恢復正常水準, 黃疸完全消退。 如果停止哺乳, 在48小時內血清膽紅素可明顯下降。

2、新生兒在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減退後又加重, 停止母乳餵養後48小時, 膽紅素下降50%, 則可確定診斷。

3、如再恢復母乳餵養, 膽紅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 但不會達到原來的高水準。

4、在肝功能正常條件下需要與溶血、感染引起的黃疸相鑒別。

目前尚缺乏特殊實驗室檢測手段來確診母乳性黃疸, 只能先將各種引起新生兒黃疸的病因如母嬰ABO血型不合、敗血症、窒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及遺傳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症等少見病進行逐一排除後,

Advertisiment
才能作出母乳性黃疸的臨床診斷。

推薦閱讀:

寶寶患母乳性黃疸該怎麼辦

母乳性黃疸有何危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