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黃疸有何特點?

母乳性黃疸主要原因可能是與新生兒小腸對膽紅素的吸收有關。 母乳性黃疸一般可分為早發型及遲發型兩種類型。 無論是早發型或遲發型母乳性黃疸, 一旦停喂母乳, 黃疸就減退;若再開始母乳喂養, 黃疸又會重新出現。

母乳性黃疸的特點

母乳性黃疸是指與母乳喂養有關的特發性黃疸, 其特點有:母乳喂養, 足月兒多見。

1、 黃疸在生理性黃疸期間, 即出生后2天至2周發生, 但不隨生理性黃疸的消失而消失。

2、 黃疸以輕、中度為主, 重度少見(大于或等于342umol/l), 以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多見。

3、 患兒一般情況好, 肝脾不大,

Advertisiment
肝功能正常, hbsag陰性。 停母乳48-72小時后黃疸明顯減輕, 如再喂母乳黃疸反復。

母乳性黃疸的發病機制

最近幾年研究認為, 母乳性黃疸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 由膽紅素肝腸循環增加所致, 這種學說較為成熟, 并得到驗證, 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在發病機制中起主要作用。 病機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兒腸道內β-gd極豐富, 主要來源為母乳(新生兒自身也可產生, 正常腸道菌群建立后也可產生, 但產生較少), β-gd分解結合膽紅素, 還原為未結合膽紅素, 經小腸再吸收進入肝腸循環, 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多, 引起黃疸。

2、新生兒小腸中β-gd活性高, 為成人10倍。

3、新生兒攝入不足, 腸內蠕動減少或開奶延遲, 腸道菌群建立晚, 缺乏轉化膽紅素的菌群, 可使結合膽紅素排泄減少。

Advertisiment

4、 有人發現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膽固醇, 促進了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

母乳性黃疸需要干預嗎?

對足月健康兒, 增加喂養次數, 刺激腸蠕動, 減少膽紅素吸收可預防早發性母乳性黃疸。 當膽紅素升至250-270 umol/l時暫停母乳喂養, 48小時改配方奶直到膽紅素降到安全范圍再恢復母乳, 當膽紅素升至256-342umol/l時, 暫停母乳改配方奶同時給予光療或不停母乳加光療。 早產未成熟兒, 血清膽紅素達170umol/l時應停母乳給予光療。

母乳性黃疸的愈后

愈后良好。 但最近仍有測定腦干聽覺誘發電位, 發現一組膽紅素濃度256-427umol/l(15-25mg /dl)母乳性黃疸患兒有1/3異常, 將膽紅素降至正常, 則此改變消失。 提示母乳性黃疸有導致輕微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可能,

Advertisiment
應注意合理處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