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黃疸癥狀解析


母乳性黃疸癥狀解析 母乳性黃疸有什么癥狀?隨著母乳喂養率的提高, 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逐年提高。 目前已達20%~30%, 也已成為住院新生兒黃疸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詳細解析母乳性黃疸癥狀。 在了解母乳性黃疸有什么癥狀之前, 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母乳性黃疸。 母乳喂養的嬰兒在生后4~7天出現黃疸, 2~4周達高峰(血清膽紅素可超過256.6~342.0μmol/l), 主要是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 它可以抑制新生兒肝臟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 致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泄, 于是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加,
Advertisiment
出現新生兒皮膚和鞏膜的黃染。 一般狀況良好無溶血或貧血表現黃疸一般持續3~4周, 第2個月逐漸消退, 少數可延至10周才退盡黃疸期間若停喂母乳3~4天, 黃疸明顯減輕, 膽紅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養, 黃疸不一定再出現, 即使出現亦不會達原有程度。 母乳性黃疸癥狀一:小兒的營養發育良好, 一般情況良好, 體重增加, 大便為黃色, 大便顏色正常。 母乳性黃疸癥狀二:肝、脾不大。 母乳性黃疸癥狀三:小兒的肝功能正常, 無貧血。 母乳性黃疸癥狀四:黃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出現, 逐漸加重, 升高的膽紅素可持續10天左右, 然后黃疸漸漸減輕, 3~12周恢復正常水平。 以上就是母乳性黃疸癥狀簡介。 家長應把母乳性黃疸與肝炎、新生兒溶血病相區別。
Advertisiment
若是嚴重的還是需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