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母乳性黃疸的病因是什麼

母乳餵養的嬰兒, 在生後4~7天出現黃疸, 2~4周達高峰(血清膽紅素可超過256.6~342.0μmol/L), 一般狀況良好無溶血或貧血表現, 黃疸一般持續3~4周, 第2個月逐漸消退, 少數可延至10周才退盡, 黃疸期間若停喂母乳3~4天, 黃疸明顯減輕, 膽紅素下降≥50%, 若再用母乳餵養, 黃疸不一定再出現, 即使出現亦不會達原有程度, 隨著母乳餵養率的提高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逐年提高, 目前已達20%~30%。 也已成為住院新生兒高膽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然本病預後良好, 嚴重者才需治療, 但為了順利推廣母乳餵養也應引起重視。 那麼, 母乳性黃疸的病因是什麼?

Advertisiment

腸-肝迴圈增加(30%):

其發生的原因目前認為主要是因為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迴圈增加有關, 由母乳本身造成, 推測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 , 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 抑制了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 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不飽和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增高, 對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產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於牛奶及配方奶, 使已結合的膽紅素再分解, 小腸重吸收增加, 至腸-肝迴圈增加, 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腸道菌群(25%):

最近幾年研究認為, 母乳性黃疸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

Advertisiment
由膽紅素腸-肝迴圈增加所致, 這種學說較為成熟, 並得到驗證, 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D)在發病機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兒腸道內β-GD豐富, 腸道內β-GD主要來源為母乳(新生兒自身也可產生, 正常腸道菌群建立後也可產生, 但產生較少), β- GD分解結合膽紅素, 還原為未結合膽紅素, 經小腸再吸收進入腸-肝迴圈, 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多, 引起黃疸。

2、腸內β-GD活性高, 新生兒小腸中β-GD活性高, 為成人的10倍。

3、膽紅素排泄少, 新生兒攝入不足, 腸內蠕動減少或開奶延遲, 腸道菌群建立晚, 缺乏轉化膽紅素的菌群, 可使結合膽紅素排泄減少。

4、膽紅素重吸收多, 有人發現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 膽固醇, 促進了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母乳性黃疸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母乳性黃疸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近來多認為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迴圈增加有關。一般認為,新生兒小腸內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經過檢測確認),活性高。這種主要來源於母乳的酶,可催化結合膽紅素變成... [詳細答案]

  • 5回答

    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的原因是什麼?和母嬰之間的血型有關嗎?

    一般來說,黃疸是新生兒中的普遍現象。並非所有的黃疸都跟父母的血型有關,生理性黃疸的主要原因是出生後紅細胞大量破壞,膽紅素的產生過多及肝功能不成熟,使膽紅素的代謝能力低所導致的。而有的新生兒的生理性黃... [詳細答案]

  • 1回答

    常見的母乳性黃疸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關於母乳性黃疸的病因現在還沒有完全弄清楚。多認為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迴圈增加有關。一般認為,新生兒小腸內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經過檢測確認),活性高。這種主要來源於母乳的酶,可催化結合膽紅素... [詳細答案]

  • 1回答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症狀?

    在-]-05高峰後黃疸繼續加重,如繼續哺乳,黃疸在高水準狀態下繼續一段時間後才緩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時,黃疸明顯下降,若再次哺乳,黃疸又上升。由於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兒肝臟中葡萄... [詳細答案]

  • 1回答

    母乳性黃疸的診斷標準?

    1、母乳所致黃疸一般在生後4~5天出現皮膚、粘膜黃染,無其他異常,黃疸逐漸加重,生後10~15天中未結合膽紅素可達171~513umol/l(10~30mg/dl)。如繼續哺乳,升高的膽紅素可持續4...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