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母乳性黃疽防治的相關注意事項

母乳餵養的寶寶在生後2~3天會出現黃疸, 4~5天達高峰, 一般狀況良好無溶血或貧血表現, 黃疸一般會持續10~14天, 此時, 母乳餵養的寶寶黃疽不退或者加重, 可能就是母乳性黃疸, 治療辦法是在黃疸期間停喂母乳3~4天, 改由配方奶等餵養, 直到黃疸明顯減輕。

因為媽媽乳汁中含有較多脂肪酶及β一葡萄糖醛醯苷酶, 前者使乳汁中不飽和脂肪酸增多, 從而抑制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後者能分解膽紅素葡萄糖醛酸酯的酯鍵, 使結合膽紅素又轉化為非結合膽紅素, 易在小腸被吸收, 結果血中非結合膽紅素增加而出現黃疸。

Advertisiment

普通的黃疸一般不需要停喂母乳, 而且愈後良好。 寶寶除了黃疸外, 沒有其他不適, 也不影響正常生長發育。 可是一旦出現母乳性黃疸, 還是應該到醫院明確診斷。

早發性母乳性黃疸也稱餵養性黃疸, 主要是因為哺乳次數不夠, 母乳不足, 寶寶吸收熱量不足, 胎便沒有及時排出而引發腸肝迴圈增加。 開奶前過早喂寶寶水或奶粉, 對降低膽紅素無效, 還會使哺乳次數減少, 母乳更加不足, 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黃疸。

預防和消除早發性母乳性黃疸的正確方法是早開奶, 頻繁餵奶, 避免使用代乳品。

即通常所說的母乳性黃疸。 主要是因為母乳本身造成的。

母乳中含有的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母乳中不飽和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增高,

Advertisiment
對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產生抑制;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於牛奶及配方奶, 使已結合的膽紅素再分解, 小腸吸收增加, 腸肝迴圈增加負荷而造成的。

不能因此而中斷媽媽哺乳, 要繼續餵奶, 同時密切觀察寶寶的黃疸及吃奶、體重增長情況。

但當出現嚴重高膽紅素血症時, 就應該停止母乳, 請醫生診斷。

母乳與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症有密切關係。

喂母乳的早產兒比喂配方奶的早產兒更易發生黃疸, 且黃疸消退很慢。

從孕媽媽開始, 就要注意飲食衛生, 忌酒和辛辣之品, 不能濫用藥物。 寶寶出生後, 要密切觀察皮膚黃疸情況, 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 特別要注意黃疸過早出現、過遲消退、逐漸加深、退而複現等情況。

Advertisiment

增加早產寶寶早期母乳的攝入, 可使他體內熱量增多, 促進腸蠕動, 使胎便儘早排淨, 減少膽紅素腸肝迴圈, 降低血清膽紅素水準從而降低了病理性黃疸的患病機率, 而且讓寶寶及時獲得營養豐富的初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