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母乳營養解讀有誤區,謹防踩雷

母乳營養解讀有誤區, 謹防踩雷 

寶寶出生後的最初兩天, 一般母乳還沒有來, 父母們總是很焦慮, 於是餵奶粉甚至喂糖水。 其實, 新生寶寶的胃非常小, 所需要的奶非常少。 美國有學者精確測量過90個健康的嬰兒在出生後的24小時內吃下的奶量。 結果是平均15g, 最少的只有幾克, 多的也只有20g多點。 而這點奶, 是在兩三個小時喂一次的情況下實現的。

也就是說, 每喂一次, 寶寶平均只吸出了1g多一點, 有時候幾乎就沒有。 實際上, 這兩天之中寶寶吸出的是“初乳”。 初乳中的營養物質更濃縮、免疫因數更豐富。 後面的母乳無法與之相比,

Advertisiment
奶粉、糖水就更加不如。 所以, 在這個階段, 不要擔心寶寶餓著, 一定要讓他多吸、堅持吸, 吸出的每一滴初乳對他都是彌足珍貴、不可替代的食物。  

另一個誤區是“6個月之後母乳沒有營養了”。 其實, 任何時候的母乳都有營養。 6個月之後, 嬰兒體內儲備的鐵已經消耗殆盡, 需要從食物中補充, 而母乳中含鐵量很低。 如果奶量足夠, 也可以提供所有的營養。 只不過這個時候寶寶的需求量增加, 可以通過輔食來提供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主要的營養依然應該來自於母乳(或者奶粉)而不是輔食;輔食應該是具有補鐵作用的。  

母乳是寶寶的最佳食品, 這是科學界的共識。 而且, 母乳餵養還有助於產婦的恢復, 甚可能有助於降低一些癌症的風險。

Advertisiment
所以, 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各國健康權威機構都推薦: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 盡可能母乳。 配方奶是對母乳的模仿——經過大量的科學分析, 找到母乳中對嬰兒發育起重要作用的成分, 然後用其他成分“調配”出來。 雖然模仿秀冠軍永遠不會打敗被模仿者, 但現在的配方奶已經做得相當好。 除了母乳餵養中形成母嬰之間更親密的心理聯繫, 母乳和配方奶餵養的寶寶在發育狀況上差別很小。 比較顯著的, 大概只有在孩子的體重增加上的差異。 配方奶餵養的孩子, 平均體重要稍微大一些。 一般認為, 這是因為寶寶從奶瓶中吸奶要更加容易, 所以容易吃得更多。  

對於母乳和配方奶, 健康權威機構的共識是“母乳最好,

Advertisiment
但配方奶也足夠好”。 所以, 推薦母乳餵養, 但母乳不是愛寶寶的唯一方面。 如果因為客觀條件, 實在難以實現母乳餵養, 媽媽們也完全用不著內疚或者有壓力——對寶寶的愛, 可以從各個方面來實現。  

寶寶體重增長慢, 並非都是母乳的錯 

母乳餵養的寶寶一般在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 但臨床中卻發現輔食添加開始, 有一部分寶寶的體重增長明顯減少, 甚至達不到同齡奶粉寶寶的增長幅度(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誤以為奶粉寶寶普遍比母乳寶寶長得壯)。 但究其原因主要為: 

1、輔食添加太多, 成分不當。 經常碰到給寶寶添加較多量輔食, 但輔食內容主要是米粉或粥、麵條等碳水化合物的情況, 這類食物體積大,

Advertisiment
餵食過多會影響奶量, 同時提供能量相對不足, 蛋白質含量太低, 不利於寶寶體重增長。 要記住, 1歲前寶寶要以奶為主, 別將輔食當主食, 同時輔食的品種需逐步豐富起來, 以保障寶寶的全面營養。  

2、母乳量減少。 特別是職場媽媽, 在寶寶4~6月齡重返職場, 工作辛苦、休息不足、寶寶吸吮次數減少等情況都會造成母乳量的減少。 因母乳量缺乏量化, 媽媽對母乳量的減少情況常不瞭解, 母乳攝入不足也易造成寶寶體重不增或增長緩慢。  

所以, 如發生寶寶體重增長不滿意, 媽媽要積極尋找原因, 找到確切原因後, 做有針對性的改善措施, 寶寶的發育就不會受影響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