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除引起腹部不適、腹脹、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外, 還可造成營養吸收不良, 造成鐵缺乏和鋅缺乏, 影響腦發育。 所以, 即使知道寶貝乳糖不耐受, 媽咪也一定要想辦法讓寶貝戰勝困難, 降低乳糖酶缺乏造成的損失。 總的來說, 只要把握少量多次及與其他食物一起食用的原則, 就可減少對乳糖耐受不良的發生, 並經訓練而增加對乳糖的耐受性。
少量多次攝入乳製品
可減輕或不出現乳糖不耐受症狀。 即使乳糖酶缺乏的寶貝, 也可耐受少量乳類(120~240毫升), 不會出現不耐受的症狀。
Advertisiment
所以, 媽咪給寶貝哺乳, 也可採取少量多次食用的方法, 一次食用量不超過250毫升為宜。 同時還要限制一天中攝入乳糖總量, 一般乳糖限量為12克。 總之, 只要媽咪每次哺乳時能掌握合理的間隔時間和每日攝入奶的總量, 就可避免寶貝出現乳糖不耐受的症狀。
每天多喝幾次, 仍可達到建議的奶量。 久而久之, 寶貝逐步適應即可減輕乳糖不耐受的反應, 或避免乳糖不耐受症狀的出現。
加一片乳糖酶或食用不含乳糖的奶粉
外援性的乳糖酶也可以提高乳糖的消化和吸收。 所以, 如果新生寶貝有乳糖不耐受的症狀, 媽咪可將乳汁用吸奶器吸出, 加入一片乳糖酶(藥店有售), 再用奶瓶喂寶貝。
如果寶貝乳糖不耐受,
Advertisiment
不宜空腹飲奶
媽媽要特別的注意, 如果寶寶存在有乳糖不耐受, 在哺乳時就要特別注意選擇時間了。 一般情況下, 專家不建議媽媽在寶寶空腹的時候喝奶, 因為這樣會導致乳糖不耐受的症狀更加嚴重。 寶寶喝奶的時間最好是在進食其它食物的同時飲用, 例如乳製品與肉類和含脂肪的食物同時食用, 這樣可減輕或不出現乳糖不耐受症狀。
Advertisiment
喝羊奶
有乳糖不耐受等情況的寶寶, 在喝奶的時候要注意, 應該儘量的不喝牛奶、母乳等飲品。 這類乳製品中的乳糖非常豐富, 對於乳糖不耐受的寶寶而言是非常不適合的。 因此媽媽在選擇乳製品的時候要特別的注意, 應該讓寶寶慢慢的熟悉乳製品中的乳糖, 這樣才能慢慢的適應牛奶以及母乳。 因此針對嬰兒的消化系統, 專家建議媽媽給寶寶喝羊奶。 而且羊奶相對牛奶更養胃, 並且其中所含有的各種營養物質也比牛奶要高, 因此更適合乳糖不耐受的寶寶飲用。
Advertisiment
發酵乳代替
有乳糖不耐受情況的寶寶可以暫時不喝鮮乳, 這個時候可以用發酵乳來代替平時常喝的鮮乳, 比如像優酪乳。 發酵乳中的乳糖已有20%-30%被降解, 寶寶飲用不但不會出現乳糖不耐受的情況, 同時還非常利於消化以及吸收。 食用優酪乳還能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 同時食用也非常方便。
2 母乳餵養乳糖不耐受的原因
乳糖是乳品中存在的主要碳水化合物, 也是奶類中特有的糖。 乳糖酶則是人體消化乳糖所必需的酶。 由於乳糖是一種雙糖, 分子比較大, 要在小腸中經乳糖酶水解消化成較小的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穿過腸壁進入血管中被吸收。
Advertisiment
但由於有些寶貝體內的小腸黏膜無法產生足夠的乳糖酶, 乳糖從小腸直接轉運到大腸, 在腸道菌的作用下, 乳糖被發酵, 產生大量氣體和有機酸, 導致寶貝在食入乳糖大約半小時~2小時內會出現腹脹、腸鳴、腹痛、嘔吐甚至腹瀉等症狀。 其嚴重程度與個人體質及吃進乳糖量的多少有關。 除先天體質外, 胃腸道的疾病(如:腸胃切除、腸胃炎)也可能引起乳糖酶缺乏, 造成乳糖不耐受。
還有一次性喝奶量過多, 或空腹喝奶, 都有可能誘發乳糖不耐症。
3 母乳餵養乳糖不耐受的分類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特點是指從寶貝出生時, 機體乳糖酶活性即低下或缺乏。 判斷方法:無論飲用母乳、牛乳, 均可導致明顯的腹瀉, 停止喂乳或代之以米湯類食物餵養,腹瀉消失,即為先天性乳糖缺失或低下。
原發性乳糖酶缺乏
特點是原發性乳糖酶缺乏又稱成人型乳糖酶缺乏,發病率與年齡、種族有關。在所有乳糖不耐受的類型中,成人乳糖酶的缺乏是最為普遍的一種。
繼發性乳糖酶缺乏
特點是指由於各種原因致使小腸上皮損傷而導致的暫時性乳糖酶活性低下,常見病因如感染性腹瀉、嚴重的營養不良等。機體疾病康復後,乳糖酶缺乏可能會持續存在,或逐漸恢復正常。
4 溫馨小提示
在平時生活中應該隨時觀察寶寶的反應,如果症狀較輕的話媽媽可以採用少量多次的方法。不應就此放棄母乳餵養。
停止喂乳或代之以米湯類食物餵養,腹瀉消失,即為先天性乳糖缺失或低下。
原發性乳糖酶缺乏
特點是原發性乳糖酶缺乏又稱成人型乳糖酶缺乏,發病率與年齡、種族有關。在所有乳糖不耐受的類型中,成人乳糖酶的缺乏是最為普遍的一種。
繼發性乳糖酶缺乏
特點是指由於各種原因致使小腸上皮損傷而導致的暫時性乳糖酶活性低下,常見病因如感染性腹瀉、嚴重的營養不良等。機體疾病康復後,乳糖酶缺乏可能會持續存在,或逐漸恢復正常。
4 溫馨小提示
在平時生活中應該隨時觀察寶寶的反應,如果症狀較輕的話媽媽可以採用少量多次的方法。不應就此放棄母乳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