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母乳餵養,怎麼知道營養夠不夠?品質好不好?

寶寶母乳餵養時, 寶媽們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疑問, 比如營養夠不夠?品質好不好?......那麼, 這3個坑娃誤區, 寶媽們千萬別陷入進去了。

哪個當媽的會不心疼孩子?關乎寶寶健康的問題, 誰都不可能比寶寶親媽更著急!可是, 偏偏經常有寶媽遇到煩心事, 就是一群人圍著自己說:

“你吃這麼點兒, 難怪不下奶!”

“奶怎麼這麼稀?!這孩子可咋吃!”

“孩子怎麼都不見長, 怕不是奶吃得不夠吧?”

分分鐘能把寶媽氣哭。 如果寶媽恰好還在經歷“母乳危機”, 聽到這些話簡直要懷疑人生了。

其實, 母乳品質好不好, 怎麼能單憑表面現象判斷呢?反倒是過於敏感焦慮導致壓力劇增,

Advertisiment
才真有可能使母乳品質下降, 但在自身身體健康的情況下, 母乳永遠是寶寶食糧的第一選擇。

而最容易影響媽媽對母乳判斷的, 通常是以下3個誤區。 只有排除這些誤解, 才能做到更健康的哺育, 更科學的育兒。

擠出的母乳稀, 說明沒有營養?——錯!

很多媽媽看到自己擠出的乳汁稀薄, 就開始懷疑是母乳營養不夠導致, 認為濃稠度與營養濃度成正比。 但實際上, 媽媽細心觀察哺乳過程就會發現, 隨著餵奶時間的增長, 乳汁的顏色也隨之加深, 由清水湯變成濃奶漿, 這就是哺乳過程中的前奶與後奶。

前奶後奶的之所以外觀有差別, 只是因為營養成分的側重點不同。 前奶更多的含有乳糖、抗體、蛋白質等,

Advertisiment
水分充足, 顯得稀薄;而後奶含有豐富的脂肪乳脂, 所以才會表現出濃稠。 但無論哪個階段的母乳, 都是寶寶成長發育所需的必要營養, 全面攝取才能發育完善。

有的媽媽觀察到了前奶後奶的差別, 為了讓寶寶多吃奶多長肉, 選擇擠掉前奶讓寶寶吃後奶, 這種做法是不提倡的。

常吃後奶的寶寶雖然看起來壯, 但缺乏足夠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參與正常生命活動, 同時也得不到母體給予的抗體支援, 免疫力反而還不如普通體型的寶寶。

吃飯吃得少, 所以不容易下奶?——錯!

有的寶媽天生小鳥胃, 就是食量小沒辦法, 但我們也不能容忍被誤解。 人類有優先後代的生命機制, 即使寶媽攝入的營養不夠充足,

Advertisiment
身體也會盡可能多地將營養素集中到母乳中去, 以供寶寶所需。 不過, 這樣確實會導致寶媽身體營養不足、虛弱, 長期下去會影響母乳品質。

那麼食量小、吃得少的寶媽想要保證母乳品質, 咋辦才好?那就要多吃高營養密度的食物。 同樣是吃飽, 等重的主食遠不如肉蛋奶等副食營養密度高, 因此寶媽在三餐時不要一味為追求吃飽而進食過多主食, 如米飯、麵食、粗糧等, 而是更多地食用富含優質蛋白、礦物質元素及維生素的食物, 包括豬瘦肉、牛肉、海魚、蛋類, 並適量輔以動物內臟、肥肉、清骨湯、堅果等。 此外也一定要多多吃蔬菜, 補充維生素和纖維素, 保證腸道健康。

飯量比較大的寶媽, 也不是吃得越多越下奶的。

Advertisiment
吃飯吃太飽會佔用身體一大部分能量進行消化吸收, 反而不利於母乳的分泌;尤其是進食脂肪過多的食物, 會使乳汁脂肪含量過高, 容易引起堵奶。

寶寶長不胖, 是母乳營養少?——錯!

誰都希望自己的寶寶長得白白胖胖的, 又健康又招人喜愛。 但吃得不少, 卻長不太胖的寶寶就是不健康嗎?其實, 寶寶吃母乳是否長胖, 很大程度上是由遺傳因素和生長機制決定的, 有的寶寶偏向于快速成長, 有的寶寶卻更喜歡“厚積薄發”;有的寶寶橫向發展明顯, 有的寶寶卻努力長高高。 這都是寶寶自然成長的規律使然, 我們不必過分以自我意識進行干涉。

判斷寶寶是否吃得飽、吃得夠, 可以根據每日小便量是否在6次以上、周體重增長是否在200g左右、是否能夠每天順利排出正常軟便、吃奶後能否連續熟睡三小時以上等資料、情況來判斷。

Advertisiment

母乳品質其實並沒有好與壞之分, 有的只是寶寶吃過奶後是否利於成長。 而只要我們做到自身保持健康, 就能成為無敵的奶牛媽媽。

讓我們盡可能地從寶寶的發育情況中觀察母乳所需要的營養, 保證充足的液體攝入量, 最大程度地提高母乳品質!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