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母親愛孩子,也能讓他得病

母親愛孩子, 難道也能讓他得病嗎?答案是“能”, 這種病叫做母源病。 母源病是當前獨生子女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 表現為患兒心理高度不穩定, 任性衝動, 缺乏自製自控能力, 難以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患兒明顯地以自我為中心, 身心脆弱, 日後容易誘發諸多不良行為;孩子心理發育受阻, 更嚴重的是出現社會適應困難和較嚴重的學習障礙。 其具體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

過分依戀型

孩子一刻也離不開媽媽, 只要看不見媽媽馬上就大哭大鬧, 撒嬌任性, 為所欲為, 甚至亂打亂摔玩具, 直到見到媽媽後才肯甘休。

Advertisiment
有的幼兒在睡覺時一定要與媽媽同床同被, 入睡前必須有母親撫摩, 連哄帶騙才行, 而對其他人, 甚至對父親也不喜歡不搭理。 要是有人教育批評他, 他會表現得非常任性, 甚至暴怒, 只有得到母親的哄勸, 情緒才能平復。 這種幼兒一般性格怯懦, 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這對日後適應學校和社會生活會產生長遠的不良影響。

刻板育兒型

有位母親帶一歲半的幼兒來醫院就診, 她對孩子的飲食習慣、攝入的熱量、睡眠狀況、體重指數及如何鑒別風疹與急疹等都瞭若指掌, 還列舉出一大堆她視為“ 寶典”的育兒書籍的名稱, 並不斷誇獎自己的寶寶特別老實, 帶起來一點也不費勁。 不過, 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個孩子毫無表情,

Advertisiment
既不看母親, 也不環顧四周。 呼喚他的小名時, 他也毫無反應, 像木頭似的無動於衷。 這個一歲半的孩子已經顯示出語言遲緩或自閉症的初期徵兆。 究其發病原因, 就是這個媽媽只知道按照書上的提示去照顧孩子, 卻不知道養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母子之間豐富多彩的情感交流, 是去撫摩孩子, 與孩子嬉戲, 對著他講話, 讓他體會到你發自內心深處的無微不至的母愛。 若要想使寶寶身心健康地成長, 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刻板地照書本育兒, 遇到問題可以翻一翻育兒書籍及相關資料, 最關鍵的是媽媽自然流露出的對寶寶的無限關懷與愛護。

養育放棄型

一個6歲的孩子有嚴重的哮喘, 母親帶他到醫院求治,

Advertisiment
大夫要求這位母親堅持帶孩子來治療, 可是這位母親總是強調手頭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做, 未能按照醫生的建議堅持規範的治療, 以至於孩子的病情反復發作, 喘憋越來越重。 當然, 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則是母親嫌帶孩子麻煩, 更希望能輕鬆地從事自己的工作, 所以把未滿周歲的寶寶交給保姆, 或是把不滿3歲的小孩送到托兒所裡, 缺少關心。 這種幾乎處於放任狀態的育兒方式, 除了會引起孩子身體疾病之外, 也會使從小生活在“孤獨”氣氛中的孩子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所以, 母源病產生的原因是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 “過”與“不及”的養育都是導致母源病的“病菌”。

“母源病”的治療方法就是父母採用正確的家庭教養方式——指導、教育、親近和身體力行地養育孩子。

Advertisiment

●有些專家建議, “母源病”如果已嚴重到難以糾正時, 可暫時把孩子寄養到親友家裡生活一段時間(一般半年左右), 直至孩子心理行為有所糾正後再重返家庭。 因為幼兒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心理可塑性, 經過一段時間改換環境條件, 他們就會慢慢改變過來。 當然這種方法是否妥當, 也是值得商榷的。

●立即停止高度溺愛或不理不睬的不良家庭教養方式, 採用正確的養育方式, 也就是說要“愛在心上”, 不要“愛在面上”, 必須適當地關照與適度地放任孩子。 專家認為, 母親在育兒時, 應按照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和規律來撫養,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Advertisiment
關愛而不溺愛, 關心孩子的心理重于關注孩子的智力發育, 這樣可以降低患母源病的危險。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