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母親須知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物

孩子稍稍長大變得頑皮了, 同母親頂嘴時常常會說:“又不是我要你生我, 你何必管得那麼多?”不錯, 孩子不是以自己的意志來到這世上, 孩子所以會在這世上存在, 責任完全在於父毋親。 因此如何把孩子養育成人, 一事, 當然是父母親的義務了。 就這一點而言, 這是當然的事情, 應是無可爭議的。

不過, 由於有義務與責任的關係, 世上意外的有許多父母誤以以為孩子應該聽從父母的, 此話令人不勝詫異。 譬如說, 有許多母親們, 會很輕鬆地, 簡直就像到裁縫店定制衣服一般地說:“我希望這個孩子成為技術專家”或說“我希望他成為音樂家”等等。

Advertisiment
鈴木大師常常提起這麼一個例子, 那就是說, 許多母親們一談到要讓孩子學習什麼的時候, 幾乎都要問:“老師, 我這個孩子能不能成器?”這時鈴木大師總是劈頭就答“不會成器的”。 聽了這話, 母親們瞬間無不楞住, 露出一幅失望的臉色, 然後再答她:“不會成器, 但一定可以成為了不起的人才昵!”

如這話所象徵的, 母親們對子女所懷有的所有意識, 非常的可怕。 “我的孩子就是我的”——母親們的這種意識, 等於完全漠視了子女們的意識。 當然, 對還沒有意識的孩子, 也不可以有這樣的想法。 不是父母該把孩子往哪個方向栽培, 應該是要讓孩子自行往哪個方向去發展才對。 孩子能向哪個方向發展?能成為什麼人才呢?為人父母者的最大責任夕就是要多多提供各種可能性,

Advertisiment
讓孩子自行去選擇, 自行去發現。 孩子的將來是屬於孩子自己的, 它不屬於父母。 孩子的感情世界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感情, 他們的理智尚未成熟, 心中自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情緒與感受, 這些情意是孩子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 孩子的情感與大人不同, 常常讓大人覺得他們不可理喻。 除非我們化成孩童的心靈來感受, 站在他們的角度上來體會, 否則不很容易瞭解他們的心恩情感。

孩子有他的怕懼, 那些怕懼的內容, 客觀來說也許並不可怕, 但對他來說, 那份怕是真實的。 有的孩子怕小白兔, 或者害怕在浴缸中洗澡, 害怕會動的海水, 害怕大個子的小朋友;怕接電話;害怕……。

Advertisiment
這些怕懼也許是暫時時出現的, 也許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 父母可能對他說盡了其實並不可怕的道理, 但是小腦袋仍然搖動的像個波浪鼓.不肯靠近, 或者在勉強接近所怕的東西時, 大聲哭叫起來, 孩子的怕懼反應很叫父母生氣, 疑惑為什麼別的孩子都不怕, 惟獨自己的孩子害怕呢?我們成人多年, 可能已經忘卻自己小時侯的經驗,也體會不到小孩的無助, 無能之感。 為人父母者, 要試著用孩子的眼光與心靈去體會, 接納孩子的怕懼, 准許他們有時候可以害怕, 則他的害怕反而容易在成長當中克服、消失。 若要訓練他們不害怕, 也要採用循序漸進、多鼓勵、少責駡的方法, 強行硬逼他們去接觸所怕的事或物,
Advertisiment
可能更延長了害怕的時間。

孩子也有他的依戀與愛好, 一個用破了的洋娃娃, 一張舊毛氈, 一些他視為寶貝的收集物, 還有一些他自己所作的成品, 這些在大人眼中毫無價值的東西, 對他的世界而言, 卻是無價之寶, 此外, 孩子畢業時、死了寵物時、自己搬家或好友搬家時, 孩子也會有他的感傷與不舍, 父母不要阻止孩子流露這些情意。 有時候, 我們出於保護, 捨不得讓孩子傷心, 於是急著說。 “別傷心了, 別傷心了。 ”或者:“我們再找一個新的, 不要再哭了!”其實, 這些感傷之情並不會’傷害孩子, 若是我們能表示我們的同情和瞭解, 孩子的這些感傷情緒過一段時間之後, 多半會自然地消失。

在孩子開心時, 與他們同樂,

Advertisiment
在他們難過時, 准許他們流淚, 他們生氣時, 讓他們說出來, 這樣, 才有助於孩子察覺自己的喜怒哀樂, 不壓抑自己的情感, 將來也才能成為自-己情感的主人。 有一份豐富而能自持的情感, 才更能品嘗生命中的多姿多彩。 生命原本是苦樂參半的, 我們怎麼能夠只讓孩子享受歡樂, 保護他們不去嘗到其中的感傷與分離呢?孩子是很愛父母的, 他們很怕父母生氣, .常常處心積慮地要去取悅父母。 有些孩予很乖巧, 獲得了大人的稱讚與疼愛, 也有的孩子弄巧成拙, 成了大人心目中的討厭鬼。 也許, 就因為他的乖巧, 努力沒能得到適時的稱讚, 而調皮搗蛋的行為卻受到注意, 從此增長了他的調皮行為。 其實, 即使是

一個令父母, 老師頭大的“壞”孩子,他的心中仍然想要取悅父母與老師,只是他受到自身能力限制,或不得其門而入罷了。我們不難想像這樣的孩子心中是多麼的受挫與頹喪,在我們看不見的心理層面上,一個頑劣不堪的孩子可能飽受著罪惡感的折磨。現在社會上的許多問題兒童,正是被傷了感情、最需要幫的一群。孩子的心靈是纖細而脆弱的。父母如果過分專斷,不容孩子有發表的機會,或過分忙碌,成天快速推動生活中的例.行公事而沒有餘暇聽聽孩子的心聲,就可能錯失了察覺小孩兒心中情感的機會。當我們太忙或者自己的心裡已被其他事物充填得太滿時,就沒有餘地再來感受孩子情感,於是,我,們看不到他們掛在眼中、懸在口邊的企盼與失意、驚喜與感傷,即便他們將情感化為言辭說了出來,我們也常會輕易地駁斥,或者用一大堆道理堵住了他們的嘴,傷了孩子的感情。

給孩子營養的食物、才藝的訓練、豐富的,遊戲……,固然是一種愛,聆聽他們的心聲、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接受他們的感情,瞭解他們對父母的愛與依戀,更是父母的愛呀!

老師頭大的“壞”孩子,他的心中仍然想要取悅父母與老師,只是他受到自身能力限制,或不得其門而入罷了。我們不難想像這樣的孩子心中是多麼的受挫與頹喪,在我們看不見的心理層面上,一個頑劣不堪的孩子可能飽受著罪惡感的折磨。現在社會上的許多問題兒童,正是被傷了感情、最需要幫的一群。孩子的心靈是纖細而脆弱的。父母如果過分專斷,不容孩子有發表的機會,或過分忙碌,成天快速推動生活中的例.行公事而沒有餘暇聽聽孩子的心聲,就可能錯失了察覺小孩兒心中情感的機會。當我們太忙或者自己的心裡已被其他事物充填得太滿時,就沒有餘地再來感受孩子情感,於是,我,們看不到他們掛在眼中、懸在口邊的企盼與失意、驚喜與感傷,即便他們將情感化為言辭說了出來,我們也常會輕易地駁斥,或者用一大堆道理堵住了他們的嘴,傷了孩子的感情。

給孩子營養的食物、才藝的訓練、豐富的,遊戲……,固然是一種愛,聆聽他們的心聲、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接受他們的感情,瞭解他們對父母的愛與依戀,更是父母的愛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