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一位元爸媽都需要學會愛的語言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這世界溫柔相待, 每一位元爸爸媽媽都需要學會愛的語言。

看看下面的對話, 你是不是覺得無比熟悉:

你問孩子為什麼要打他的小妹妹, 他說“因為她太蠢了”“我討厭她”!你問孩子為什麼不想去上學, 他說“上學太無聊了”。 我們對這樣的回答立刻持否定的態度:“你肯定不是這麼想的。 ”或者斥責孩子:“你不應該這樣講話。 ”孩子也許會試著辯解, 也許會一聲不吭。 我們則完全無法瞭解到底發生了什麼。 如果你繼續問“是誰先幹的?”或者“是誰的錯?”也同樣於事無補, 只能帶來更多的指責和爭吵,

Advertisiment
因為孩子們需要盡力保護自己免受責駡或者懲罰。

親子間的無效溝通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令孩子感到受傷, 我們感到挫敗。 當孩子感到氣餒、緊張、難過、恐懼或者困惑時, 你任何的忠告、責怪、批評、羞辱或者懲罰都無濟於事。 那些反應不會讓孩子真正明白是怎麼回事, 也不能令他們從錯誤中學習, 反而會使他們乾脆把自己封閉起來。 我們需要知道:

所有的行為都在試圖滿足某種需要

如果你時刻能夠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要, 你才有可能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 這份理解會令我們對孩子更加同情, 哪怕我們不認可孩子的行為。

內在的需要和為滿足需要所使用的策略之間是有區別的。 例如:“玩電子遊戲”不是一個需要,

Advertisiment
它只是滿足需要的一個方法或策略。 真正的需要可能包括放鬆、能力, 或者娛樂。 “普遍性需要”是指這個星球上每個人都有的那些需要, 孩子有, 我們也有。 很顯然, 這個星球上, 有些人沒有電子遊戲也活得挺好。 同理, 每天晚上煲幾個小時的電話粥以及早上上學前看卡通片也不屬於基本需要之列。 幾乎所有與孩子的衝突、爭論、吵架以及權力鬥爭都圍繞著策略, 如果父母可以帶著尊重, 把注意力放在策略背後的需要上, 許多衝突便可以被化解。

家長需要在表達自己的需要之前, 先用尊重的態度去傾聽孩子的需要, 就有可能獲得更深的聯結和相互的理解, 合作的可能性也會增大。 例如:

孩子:我現在不想睡覺。

Advertisiment

家長:(揣摩孩子的感受與需要)你是不是玩得正開心, 還想繼續玩一會兒?

孩子:是啊, 我不累。

家長:所以你想等玩累了再上床?

孩子:是的。

家長:還有別的原因嗎?

孩子:沒有了。

家長:我能和你說說為什麼我想讓你現在去睡覺嗎?

孩子:好吧。

家長:我想讓你好好休息, 這樣明天早上就可以按時起床去上學。 我發現, 如果你平時晚上超過9點還不休息, 第二天早上就會很疲憊。 你聽明白我想要什麼了嗎?

孩子:你想讓我休息好, 早上按時起床。

家長:是的。 謝謝你聽進去了。

當家長和孩子用這種方式相互傾聽的時候, 就有一種能量的交換, 會自動地產生一種換位思考, 令兩個人都願意找到一種滿足彼此需要的方法。

聯結感受和需要

人類共有的需要將我們和孩子聯結在一起。

Advertisiment
感受又是需要的信使, 可以説明我們理解孩子的需要。 例如:當孩子的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時, 他就會感到害怕。 當孩子對友情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 他就會感到孤獨和悲傷。 當成就感得到滿足時, 他就會感到興奮和驕傲。 幫助孩子表達出感受, 以及引起這些感受的原因。 你可以這樣給孩子做示範:

“我感到_______, 是因為我需要_______。 ”

傾聽孩子時, 你也可以猜測他們的感受和需要:

“你感到_______, 是因為你需要_______嗎?”

提出可執行的請求

如果孩子不能將需要轉化為請求, 就有可能淤積壞情緒, 甚至看似無緣由地發脾氣。 這種情況也令我們抓狂。 在説明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瞭解自己的需求後,

Advertisiment
我們還需要教會孩子表達出它們, 並提出明確的請求, 告訴別人如何説明他滿足需要。

平時, 你可以這樣提出請求, 也幫孩子慢慢學會這種有效的表達方式。 可執行的請求需要提出具體的時間表和具體的行動, 例如:

“你是否願意花上10分鐘時間幫助我收拾一下臥室?”

“我正在打電話, 你是否願意在接下來的10分鐘小點聲音?”

而不是:

“你就不能看看房子裡有什麼需要做的嗎?”

“你可以多為別人考慮一下嗎?”

提出可執行的請求, 而不是要求, 別人才會更願意幫助你, 與你合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