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 我參加了一個親子活動營, 在返程的大巴車上, 臨下車時, 一個叫陽陽的孩子和一個叫甯甯的孩子打了起來。 大家都站起來, 我坐在最後看不到, 但我知道他們已經是第二次打架了。
下車後, 大家按計劃去參觀, 陽陽和甯寧被工作人員叫到一邊去“談話”。 我走在最後, 聽到有的媽媽說:男孩子就該打一打, 別管他們, 男孩子哪有不打架的。 我不認為她們說的錯, 但是很想瞭解事情究竟是什麼樣子。 我很想和他們聊聊, 不過溝通是需要關係基礎的, 親近和信任不夠是不行的, 我和兩個孩子並不太熟,
Advertisiment
大概是甯寧的“談話”很順利, 他很快就趕上來, 而且來問我“可不可以拉拉我的皮箱”, 我欣然應允。 於是看著他拉著皮箱在旁邊很開心的跑跑停停。 後來知道甯寧非常喜歡拉皮箱。
到達大家集合地點時, 甯寧還我皮箱, 我說謝謝你, 他說不客氣, 然後說:上午那件事是我錯了, 下午這件事是陽陽錯。
聽, 現在他主動跟我說這件事, 機會來了, 哈。
我說:我不關心你們誰對誰錯, 但是很想聽你說說整個事情的過程, 你願意說嗎?於是, 蹲下來, 聽甯寧細說從頭:
上午海灘奧運會的時候, 陽陽不小心跌倒了, 大哭起來, 甯寧走過去說:沒事兒吧, 陽陽。 陽陽只是哭, 沒有回應。 甯寧心想我好心關心你,
Advertisiment
下午返回, 車上甯寧有一次靠在了陽陽身上, 陽陽用極大的力氣去推甯寧, 差點把甯寧從座椅上推下來, 甯寧不幹了, 暴力衝突再次發生, 兩個孩子各自打了對方的臉。
聽完, 我和甯寧有了以下的對話:
我:甯寧, 你關心的問陽陽“沒事兒吧”, 他沒有回應, 你是不是很生氣?
寧:是, 當時我很生氣。
我:所以你才說“霹靂虎你不行了, 你完了!”
寧:對!
我:他因此踢你, 你就反擊, 於是你們打了起來。
寧:是, 就是這樣。
我:當你去關心他的時候, 你確認他聽到了嗎?
甯寧沉默。
我:我覺得他沒有回應有很多可能, 比如他哭聲太大而沒聽到,
Advertisiment
寧想了一會兒說:可能他真沒聽到, 我說“沒事兒吧”的時候, 他剛開始哭, 聲音特別大, 我說後面的話的時候, 他的哭聲比以前小。
我:假如他沒聽到, 對於他來說, 就如同我們沒有說, 但是後面的話他聽到了, 他就會因為這句話兒做出反應, 對嗎?
寧:對。
甯寧又停了一會兒, 問了我下面這句話, 請注意這句話。
寧說:可是, 假如他聽見了, 也不理我怎麼辦呢?
這時候, 我盤腿坐在木地面上, 甯寧不習慣盤腿, 他選擇蹲在我對面。
我:憑我對陽陽的瞭解, 他不是那樣的孩子, 他很重感情, 很在意別人對他的友好。 如果他聽見了也不理我們, 我們可以去找他的爸媽或者其他老師,
Advertisiment
寧:嗯。
我:我覺得別人不回應我們的好意, 我們並不一定要生氣。 因為真正的關心只是希望對方好, 而不是顯示我們的友好並要求對方對我們的友好做出回報, 你覺得呢?
寧:嗯。
寧:下午我覺得我沒做錯什麼?
我:是的, 你沒有錯。
寧:可是陽陽那麼大力的推我, 我們打了起來。
我:對, 是這樣。
寧:如果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 我該怎麼辦呢?
我:我的經驗是, 當別人有情緒的時候, 我們應該更小心。 人有情緒的時候, 很容易像喝醉了酒一樣不容易控制自己, 這並不是說他們就是壞人, 但是我們應該更小心, 如果沒有能力幫助他們, 可以暫時離開他們。 我覺得陽陽今天一直都很生氣, 而且無處宣洩。
Advertisiment
寧:嗯, 他上午哭得很傷心, 下午也悶悶不樂。 我知道下次怎麼做了。
我:太好了! 謝謝你幫我拉箱子, 並給我講了你的故事。 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 你和陽陽也是。
問題至此似乎都“解決”了, 甯甯從中也獲得經驗, 可是他的那句話卻依然讓我心疼:“假如他聽見了, 也不理我怎麼辦呢?”
甯寧之所以在關心別人沒有得到回應的時候生氣, 是因為他顯示友好大於關心別人本身, 假如是後者, 關心別人得不到回應意味著更多的關心或者換一種形式關心, 而不是生氣和惱怒。 這不是孩子的“動機不純”, 而是他們得到的接納和愛不夠, 顯示友好像其他行為一樣是被大人的期望和鼓勵的, 他們需要以此來“討好”, 這對於孩子來說很難察覺, 而且隨著時間的延伸很容易成為一種慣性並被遷移。
每個孩子天生都是好孩子,但沒有人告訴孩子們或者讓孩子們感到這一點,最基本也至關重要的一點。他們在努力去成為“好孩子”,被父母、老師、社會定義的“好孩子”,他們以此來獲得大人們的接納、認可、喜歡和獎賞,他們擔心自己做不到,於是格外的努力,讓人心疼的努力著。他們太關注這些,以至於注意不到事情本來的意義,也失去了自我。
孩子天生就是好的,不用那麼努力的去“好”,如果每個父母都相信也讓孩子感到這一點,我們的生活就大不一樣了。(文/孟遷)
而且隨著時間的延伸很容易成為一種慣性並被遷移。每個孩子天生都是好孩子,但沒有人告訴孩子們或者讓孩子們感到這一點,最基本也至關重要的一點。他們在努力去成為“好孩子”,被父母、老師、社會定義的“好孩子”,他們以此來獲得大人們的接納、認可、喜歡和獎賞,他們擔心自己做不到,於是格外的努力,讓人心疼的努力著。他們太關注這些,以至於注意不到事情本來的意義,也失去了自我。
孩子天生就是好的,不用那麼努力的去“好”,如果每個父母都相信也讓孩子感到這一點,我們的生活就大不一樣了。(文/孟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