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孩子出現一些你眼中的“惡行”時, 你會怎麼想, 又會做出怎樣的反應?2007年河合隼雄去世後, 日本民眾曾感慨道:“日本再無心理大師。 ”而這位日本心理學界的泰斗級人物, 對“孩子與惡”的態度, 對同屬亞洲國家, 擁有共同文化背景的我們來說, 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孩子與惡》作者是臨床心理學家、日本心理學界重磅級人物, 也是日本超人氣作家村上春樹的良師益友, 日本天后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心靈導師和繪本大師幾米的靈感來源。 河合隼雄一生著作高達300餘種, 涉及學術專著、心理學普及讀物、心理治療方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心靈成長、與名人的對談等。
Advertisiment
父親的尊嚴, 第一次出現了裂縫, 支撐著我童年生活的支柱, 第一次有了切口。 每一個人, 在成為自己之前, 這個支柱絕對是要被摧毀的。 誰都看不見的這種經歷, 構成了我們命運中內在的重要的線索。
談到自由, 它必須存在於絕對不允許再往前多走一步的嚴格的限制之中, 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絕對的線。 但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 就算有規則, 也不是說只要讓孩子遵守規則, 靠著這個規則, 就能夠判斷是非善惡。 事情沒這麼簡單, 圍繞著規則, 會出現人與人互相衝突的機會。 把規則當作防護的盾牌, 自己躲在後面, 是做不成事的。
Advertisiment
幼年時代跟父母之間一心同體的關係, 支撐著孩子。 當時, 孩子要從家庭裡開始自立, 就必須破壞這個支柱。 由此, 秘密產生出意義。 作為大人, 充分認識秘密的意義, 才有可能真正幫助孩子走向自立的道路。 秘密關係到孩子的自立、自我認同, 孩子們自然地傾向于保有自己的秘密。 大人, 不能切實地認同自己, 就受不了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總想把孩子拽住, 留在自己的世界裡, 這樣, 才能心安。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此淡薄, 孩子在這種環境中長大, 不管是欺負人還是被人欺負, 都缺少一種跟他人之間的“心靈的連接”。 心靈的連接, 能夠成為救命的繩索, 把人從困境中拉出來。
Advertisiment
如果孩子偷了馬上就會被發現的東西, 應該想到孩子是想跟我們說些什麼。 具體地分析東西從哪裡偷來, 偷的是什麼, 這些都會給出資訊, 讓我們瞭解孩子在訴求什麼。 在教育孩子不能偷東西的同時, 要仔細去捕捉孩子發給我們的信號。 如果大人能敞開心扉, 孩子們是願意把他們的心裡話傳達給我們的。
孩子要成長, 哭也很重要, 發火也很重要, 好好地體會人應該有的所有感情, 才能成為一個情感豐富的人。 發怒也和笑一樣,
Advertisiment
欺淩變得更加陰險、惡毒, 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心裡積郁的感情更加強烈。 這一點, 大人們需要重新考慮一下, 是不是給孩子施加了很多無用的壓力。 父母一點不信任孩子的成長過程, 不跟別人比較就看不明白自己的孩子, 沒有重視孩子的個性, 倒是把以前留下來的排序價值觀牢牢記在心裡、體現在行動上, 孩子們也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青春期的孩子一旦荒唐起來, 靠自己的力量很難控制住自己。 真的有這樣的孩子, 大人堅決地阻止他的惡劣行為時, 他自己也感覺“總算松了一口氣”。 大人作為一堵牆站在那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