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毒物是如何在身體內擴散的

毒物的理化性質, 如揮發性、溶解度、電離度(即離子化)、顆粒大小等, 對毒物的吸收及其毒性密切有關。 一般而言, 毒物的揮發性愈大, 愈易中毒, 而且危險性也愈大。 因為生產性中毒多由於吸入空氣中含有毒物的氣體所致, 故揮發性大的毒物易於在生產環境中形成較高的濃度, 容易經肺吸收而中毒。 有些液態和固態毒物的揮發性很小, 基粉塵和霧滴也可經肺吸收中毒, 吸收量與顆粒大小有關, 顆粒在1×10-8~1×10-4CI11時, 易致吸收中毒。 顆粒太小, 毒物易在呼吸道內飄浮而被呼出;顆粒過大, 毒物易停落在上呼吸道的粘膜表面,

Advertisiment
不能經肺泡吸收, 均不致引起中毒。

毒物容易擴散通過細胞膜的, 則易被吸收, 毒性也大。 度。 脂溶性毒物易溶解在細胞膜的類脂質中, 從而易於擴散通過。 毒物的電離度越高, 通過細胞膜愈難, 便愈難吸收。 例如利血平與胍乙啶同為降壓藥物, 其降壓機理也同屬阻滯腎上腺素能神經。 可是利血平帶有稠環烴基, 脂溶性高, 因而易透過血腦屏障, 產生中樞抑制的副作用;胍乙啶的烴基非但較少, 並且其胍基的電離度較高, 於是親水性強, 脂溶性低, 因而不透過血腦屏障, 不產生中樞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