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比說教更有效的是,讓不舒服教育他們!

艾爾亂丟的越多, 被沒收的也就越多, 最後就沒有玩具可玩了。

父母的話有時會沒用, 但後果的話孩子一定聽。 在美國, 父母傾向于採用後果法來代替懲罰, 規範孩子的行為,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後果法分為兩種:一種為自然後果法, 另一種為邏輯後果法。

場景1 若覺得不舒服, 孩子會要求脫下來的

節假日和先生一起去探望他姐姐一家。 她家老二故意把左腳的鞋子穿到右腳, 但是她因為尊重孩子的意願, 不想打擊小傢伙自己穿鞋的興趣, 就沒有執意要孩子換回來。

不過, 她也小聲告訴了我,

Advertisiment
如果這樣穿不舒服, 孩子自己會有感覺的。

果然, 不出她的所料, 老二沒一會就跑了過來, 要求媽媽給她脫下來。

場景2 忘帶裝備, 就只能看著別人練習

姐姐有次送5歲的老大去學跆拳道, 結果回來才發現, 老大臨走前沒有仔細檢查, 忘了帶對打練習課上所需的護具和頭盔。

我問她, 要不要馬上再給孩子送到道館。 她堅決地搖了搖頭。 結果那天教練只好讓老大從隊伍中站到一邊, 看著別人練習。

可是呢, 那次之後, 老大每次都會在前一晚仔細檢查該帶的東西, 再不用媽媽提醒了。

場景3 你哭得那麼厲害, 我聽不懂你說的

有一次, 2歲的女兒在廚房玩水杯。 爸爸急著要把水杯放進洗碗機裡, 一下子就從她的手裡拿走了。 她發覺後開始尖叫,

Advertisiment
坐在地上邊哭邊喊著什麼。 我心平氣和地告訴她, 你哭得這麼厲害, 我聽不懂你說的, 無法繼續與你講話。 聽我這麼說, 她慢慢停止了哭泣。 我也立馬先接納她的感受, 問她是不是因為爸爸要把杯子拿走, 她不知該怎麼辦, 因此才哭了。 她點了點頭。 我開始跟她解釋爸爸為什麼要把杯子拿走, 並用同理心的角度告訴她:"我知道你不喜歡被打斷, 可是你用的那個杯子髒了, 爸爸這才要洗的!下次如果你不想杯子被拿走, 和爸爸好好說, 他會給你換一個的, 好不好?"聽完, 孩子點點頭, 跑去找爸爸道歉了。

以上3種場景均採用了自然後果法, 即當孩子犯錯時, 給孩子一個體驗自然後果、發現錯誤並修正錯誤的機會。 換句話講,

Advertisiment
孩子只有承受了不舒服的事實, 才會主動、樂意糾正自己的行為。

不過這種方法的前提, 必須建立在孩子自身安全的角度上。 比如女兒在街區騎三輪小車, 可是卻不要戴頭盔, 這時就不能採取自然後果——因為這個"自然結果", 有可能很嚴重。

場景4 週六玩具盒滿了以後, 你就沒有玩具可玩了

鄰居發現家裡的玩具經常被女兒艾爾隨手散落一地, 還經常丟在客廳的過道上。 一開始, 她告知了艾爾這樣做的"後果1":會使得人無法通過走道。 但"後果1"看來對艾爾無效。 於是, 她特意準備了一個玩具箱子, 外面貼著"週六玩具盒"的標示, 然後告訴艾爾"後果2"——如果艾爾繼續把玩具堆在過道上, 那她不僅要撿起玩具, 而且要一樣一樣地放在這個專門的箱子裡,

Advertisiment
然後交給媽媽保管, 直到下週六才可以還給艾爾。 也就是說, 艾爾亂丟的越多, 被沒收的也就越多, 到時候有可能就沒有玩具可玩了。

後果2比後果1強大多了:玩具被沒收沒幾次後, 艾爾就開始長記性了, 主動學著自己收玩具。

場景5 講話要清楚, 不許帶哭腔

帶著女兒在家門口的戶外遊樂場玩, 碰到同樣來玩的艾爾。 兩個小姑娘正好有個伴。 剛開始玩得還好, 之後為了一點小事, 艾爾跑著哭向媽媽, 說是我家女兒不聽她的, 一邊說著一邊拖著哭腔。 她媽媽平靜地看著她, 告訴她——你這樣講話不好聽, 說話要清楚, 不要用娃娃音。 可艾爾繼續在那裡抱怨、拉長腔。 結果她媽媽居然站起來, 和顏悅色地告訴她,

Advertisiment
媽媽準備帶她離開遊樂場回家。

看到媽媽說到做到, 艾爾只好改變了說話的語氣和腔調。 情緒漸漸平靜下來後, 她也跟我女兒和好如初了。

以上2種場景均採用邏輯後果法, 即父母為了針對孩子的某種不良行為, 有意識採取某種措施。 與自然後果法不同的是, 它需要成人參與孩子糾錯的過程, 針對錯誤定下規則, 讓孩子自然而然認識並遵守規則, 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需要提醒的是:邏輯後果法也好, 自然後果法也好, 無論你採用何種方法, 又或者兩種方法一起用, 都要儘量以平和溫柔的心態去接納、執行。 沒有一個小孩是完美小孩, 他們都會犯錯, 但他們這些錯誤都是可愛的, 因為這也證明著他們在慢慢地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