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和丈夫一起忙生意, 女兒才滿月, 莉就狠下心給她斷了奶, 託付給外地的母親照看。 幾個月後, 莉去看女兒。 孩子長得胖嘟嘟的, 很是健康, 而且極少哭鬧, 誰見了都說乖。 可沒幾天, 莉卻覺得孩子似乎太“乖”了, 一天到晚表情淡漠, 反應都好像有些遲鈍。 她開始擔心:這種乖好像跟孩子的年齡不太相符, 會不會有什麼毛病呢?
她的擔心是正確的。 研究人員對這樣的嬰兒有種專門的稱呼, 叫做“沉默嬰兒”, 典型特徵就是不善於用表情和啼哭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饑餓和其他不適, 即使饑餓、身體有病, 他人也不易察覺,
Advertisiment
造成“沉默嬰兒”的原因很多, 但最主要的就是育兒環境不良, 尤其是母嬰間缺乏交流。
別以為初生的嬰兒不會看, 不懂聽, 無法與之進行情感交流。 其實, 嬰兒出生後不久便具有“對話”能力, 但如果不及時發展這種能力, 它就會逐漸弱化甚至喪失。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曾對幼猴進行試驗。 他把出生不久的幼猴放在有兩個假母猴的環境裡, 一個是鋼絲做的, 手裡拿著奶瓶, 叫“鋼絲媽媽”;另一個是用毛皮和棉花做的, 可以給幼猴溫暖, 稱“絨布媽媽”。
Advertisiment
因此, 要讓今天的嬰兒不再沉默, 讓明天的孩子聰明健康, 早期的母嬰交流就顯得格外重要, 千萬不可圖一時之輕鬆而疏忽。 專家認為, 有益於嬰兒發育的母嬰交流方式主要有:
嗅覺交流:嬰兒的嗅覺相當敏感。 把浸有母乳的布片靠近嬰兒鼻端, 嬰兒可很快止哭, 並做出尋乳姿勢。 因此, 母親應多抱抱嬰兒, 頭幾個月儘量和他睡在一起, 讓孩子熟悉母親的體味。
聽覺交流:嬰兒出生一周後, 就對聲音有強烈的需求,
Advertisiment
視覺交流:嬰兒出生一個月, 可見距離一般不超過40釐米, 幾乎只能見到眼睛正前方, 但對人臉卻具有天生的識別能力。 母親在哺乳時留心觀察就會發現, 嬰兒常常邊吃奶邊用眼睛直視自己, 這是嬰兒情感發育過程中的視覺需要。 所以母親應經常對嬰兒微笑, 與嬰兒對視, 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觸覺交流:母嬰之間的觸覺交流, 最直接體現為母親授乳。 授乳不單能為嬰兒提供生長發育的營養, 更為其最初觸覺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嬰兒最敏感的部位是口角、唇邊和臉蛋,
Advertisiment
推薦閱讀:家長不要輕易拒絕寶寶(圖) 嬰兒也有“星期一焦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