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 第一眼所見的人。 他們允許我們不勞而獲的擁有生命, 擁有肉體, 並慷慨地分享他們自己辛苦而來的房屋、食物和物質,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父母是我們至親至愛之人, 然而往往越是親密無間越是朝夕相處, 對彼此的期待和要求就會越加的苛刻和野蠻, 這並不是誰的過錯, 而是人性使然, 因為我們潛意識裡非常清楚的明白, 父母與我們之間的關係合同是一生一世, 而非一時一刻, 當“擁有父母的事實”已經成為一種如同呼吸一般的習以為常時, 便也是常常被忽略和常常被遺忘的時候, 日積月累, 我們會隨順著自己的喜好, 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挑剔和不滿。
幾乎每一個孩子, 都抱怨過自己的父母;幾乎每一對父母, 都責駡過自己的孩子。 這是人之常情, 因為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一百分的父母,
Advertisiment
很多諮詢或者聊天的朋友, 他們常常會把長大成人後, 自己人生的諸多不如意歸納于自己的原生家庭, 即自己年幼時, 父母與自己的相處方式讓自己蒙受到了刻骨銘心的傷害, 因為小時候沒有能力也不敢表達這種不滿, 長大之後, 這種不滿就成為了一堵豎立在自己與父母之間高高的牆。 年邁的父母, 受限於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文化背景, 他們不知道該如何翻越這堵高高的牆,
Advertisiment
S是經由我們共同的好朋友認識的, 我從未見過她, 在取得她的同意後, 我想把她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S的父母有兩個孩子, S是姐姐, 她還有一個妹妹。 S是性情乖巧安靜, 不喜歡惹是生非, 也是一個不懂得該如何討父母歡心的孩子, 然而妹妹卻恰恰相反, 她活潑好動, 長相可愛, 聰明伶俐, 在S看來, 妹妹生下來就獲得了父母全部的寵愛, 不僅如此, 妹妹比她更懂得該如何贏得父母的關注和疼愛, 即便妹妹偶爾挑釁欺負S, 父母也會因為S是姐姐,
Advertisiment
時間久了, S越來越沉悶, 她在心裡開始想躲避妹妹, 也想要逃避自己的父母, 因為她覺得自己不夠好, 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妹妹聰明, 也沒有妹妹那樣討人喜歡, 當父母偶爾情緒不佳時, 她常常會是被責駡的那一個, 她感覺年幼時的自己不被父母所接納, 甚至有時如果不照顧好妹妹, 不幫媽媽幹活, 就會受到媽媽的斥責和挖苦。 S是在自卑、失落、無助和悲傷的情緒氛圍中長大的, 所以長大後的她, 時常會不自信, 也不知道該如何讓別人認可自己, 她覺得無力應對別人的斥責和不喜, 她害怕與人產生紛爭, 她懷疑自己獲得幸福的能力, 甚至她一度的覺得生而無望, 活著是一種負擔。
S的身體已經長大成年了, 但是她應對相似情境的反應模式和感受模式,依然停留在年幼時無助、委屈、難過、自卑、逃避的狀態裡沒有成長,事實上,原生家庭對我們每一個人多少都是有傷害的,這是無人可以避免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潛意識裡允許傷害的產生和存在,而是我們理解了父母所生時代的背景的局限和不易,進而明白了自己成長是必然要經受些傷痛和委屈的,這一點人人無法逃避。但是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一塊糖,于父母而言是一件無足掛齒的小事兒,但是在孩子的眼裡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兒;不能從父母那裡獲得自己所期待的關注和喜愛,對於父母來說是一時的疏忽,但對於孩子來說卻是畢生的傷痛!孩子內心裡所受的難過和委屈,無論自己是否想要刻意記得,如果長大成年後沒有自主意識的照見它們、安撫它們、成長它們,無論相隔幾十年,一旦相似的情境產生,我們永遠都會不斷地重複年幼時的感受模式、心理反應模式和行為應對模式來面對它們,即:我們對事件發生起止的記憶能力是有缺漏的,但是我們對情緒的感受是有自動儲存能力的,從在媽媽的肚子裡開始直至終老,我們一生都在重複嬰兒時期的情緒感受模式,時哭,時笑,時悲,時喜,想要觸碰外界來感受和證明自己的存在,想要獲得大人們的關注來驅逐莫名而至的恐懼。
S是愛自己的父母的,她希望自己也能像妹妹一樣得到父母的關注,得到父母的誇讚,得到父母的認可,但是在年幼時,她必須要依賴于父母而生存的成長過程裡,卻獲得了滿滿的挑剔和斥責。這些記憶,對於孩子來說,是帶刺的,就像一根針紮進手指一樣,是刺心的疼的。
在這個世界上,對於任意一個孩子來說,沒有比意識到“父母是不愛自己的”更為悲傷的事情了,孩子因為弱小而時刻希望處於被“安全感”所圍繞的成長環境裡,所以也會本能的不由自主的搜集“父母不愛自己的證據”,在成年人看來只是自己一時情緒的發洩,是自己沒有管理好自我情緒的能力,在孩子看來,卻是這人世間最為悲傷的事情。這樣的記憶像一個魔抓,時時刻刻都把孩子牢牢的抓控在委屈、沒有價值、沒有存在的意義、不配得到幸福、自卑、我是無能的、我什麼都做不好、我是匱乏的、我是不值得被重視的、我是不值得被愛的自我貶低之中……有自我拯救意識的人,會通過其他途徑,傾訴、閱讀、學習、諮詢心理醫生來幫助自己療愈自己;沒有自我拯救意識的人,只此一生都停留在父母教育的缺失裡,不被父母所愛的自卑裡繼續受苦,並99%的可能將父母帶給自己的這種教育模式,不自覺的遺傳複製給下一代人。有時,我們不是不愛自己的父母,而是無法親密。有時,父母不是不愛我們,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去愛。
S的故事,並不是典型的故事,而是現實生活中,每一個家庭都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我承認,很多父母,他們很自私。面對孩子和自己的幸福,有些父母會更傾向於自己人生的幸福。
有些孩子,從小就要面對父親或母親一方品性的殘缺,或者被父母一方或雙方遺棄後艱難求生的痛苦情境裡,有些孩子親眼目睹自己的父親,經常性的暴打自己的母親,甚至逼自己的母親下跪磕頭求饒;有些孩子親眼見到自己的母親,碎嘴的整天咒駡自己的父親,或者動不動就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的來宣洩自己內心的不滿,對孩子也非打即罵;或者有些孩子親自經歷,父母過不下去了他們要離婚,卻誰都害怕孩子是自己未來人生的拖累,都想棄之不理的尷尬和難堪;還有很多孩子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作為孩子,我們必須承認,這樣的經歷會給我們的心靈帶來傷害。這樣的傷害,不是一時的感冒也不是一次肉體的傷痛,而是像一個幽靈一般,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突然跑出來嚇唬自己,但是,請相信,我們人生故事的開頭,也許充滿坎坷,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關鍵看我們成人之後會選擇怎樣的路,想要以怎樣的態度走下去。如果年幼時在父母那裡得到的傷害比愛還多,或者得到的愛比傷害多,但是幾十年後,那種負面的沒有價值感的不被重視的情緒,依然在困擾著影響著自己時,作為孩子的我們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需要看清楚我們自己和父母之間的緣分。人與人之間有善緣與惡緣之分,父母與兒女之間也是如此,但是請相信,這世間絕大數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缺乏經驗和智慧,缺少耐心和溫柔,只有極少數的父母是真的完完全全的只愛自己,不愛孩子的,還有一部分是內心裡很愛孩子,但是有許多被逼無奈的理由,無論這樣的理由有多牽強,我們都要給予專注的傾聽和盡可能的理解。 當父母在我們年幼之時,常常對我們極盡打罵和羞辱時,我們要尋找自我解脫之因,可以敞開心扉,讓彼此脫離父母與孩子的身份,傾心的暢談,這期間要提前說好,抱怨也好,苦惱也好,這都是彼此溝通和療愈的一種方式,並不是對對方百分百的否定,而是希望更好的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作為孩子的我們,不要賴于對方是自己的父母的身份而不敢表達,不要怕“不孝子”的身份而壓抑自己內心的傷痛,因為敢溝通,就是彼此成長的開始;但是很多時候,交談需要父母和孩子雙方的配合,必須要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有一定的胸襟和智慧才能融洽的完成,絕大多數的孩子,是沒有這個勇氣或者是溝通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那我們就要換一種方式,與自己和解。
幻想上一輩子自己是這一世父母的父母,這一世的父母是自己上一世的孩子,在上一世自己為人父母時,就是用的這一世父母對待自己非打即罵的方式來養育他們的,上一世“孩子們”內心裡的委屈和屈辱,一直到老死都沒有得到過自己作為父母的安撫和道歉,所以,當理解了自己這一世的委屈和傷痛時,便也理解了我們這一世的父母,他們什麼都沒有做錯,只是在因果的規則裡,毫無自主且不自知的重複上一世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當我們肯放下一己的悲歡,帶著責任心去懺悔上一世自己的所言所行時,我們就和這一世的父母在靈魂深處達成了和解,即便他們本人可能對此毫不知曉,真的有沒有“上一世”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找到了理由去寬恕並理解自己的父母。
有時,父母在社會上會遭受諸多的不公平的待遇,因為他們自身能力、時代背景或者學歷的局限,他們被迫的被劃分為這個世界上最底層的弱者,他們內心裡的悲傷和失落是無處安放和釋放的,當他們面對自己的孩子,或者是性情比較柔弱或懦弱的伴侶時,稍微一點不滿,就能成為他們釋放並發洩內心壓抑已久的情緒的導火索,他們在面對比自己更為弱小者時,他們的暴怒和孩子們的驚恐,讓他們一時間脫離開父母的角色,他們感受到了在社會上所感受不到的強者的愜意,但同時,他們也意識到了自己並不是這個世界上最無能的人,因為我還有家要養,還有孩子要依賴我的“委曲求全”而生存。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眼裡如高山一般的父母,其實他們也有著一顆期待關注、渴望被認可、被疼愛、被寬恕的心。
把傷害和淩霸當教育,那是父母思維的狹隘,是視野的短路,是思想層次的膚淺,但這並不絕對都是父母本身的過錯,或許他們年幼時曾經被如此對待,內心裡有了傷口和空缺,成年後又因為缺少自我救贖的學習機會和領悟力,他們內心深處的傷口仍然存在,於是,在無常世事和時間車輪的碾壓下,當暴怒的情緒猛然升起時,他們在重複和模仿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這個時候,他們的潛意識裡對父母是既認可又排斥的,但同時深感教育孩子的無奈和疲乏,也是默然允許暴力的教育形態存在的,他們自己一瞬間從哭泣的孩子變成了有能力打罵和斥責他人的強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是享受的,但是同時也是萬分痛苦的。
作為孩子,這一世既然有緣成為爸媽的孩子,就要嘗試著脫離自己的情緒感受,去接受父母真實的樣子,這並不是認可他們非打即罵的暴行和喜怒無常的性格,而是把他們的行為,代入到他們生長的文化背景和他們父母教育他們的方式裡,來理解他們當下性情和行為的起因。我們父母的身體年齡或許早已垂垂老矣,但是他們某一方面智慧的年齡可能還尚在幼年,如果有一天我們某些方面跑的比父母快,請不要厭煩,請不要嘲笑,請不要遺棄,請不要抱怨,請等一等,給他們一點時間,給他們一點幫助,給他們一點關愛,給他們一點耐心,讓他們有機會成為更好的父母。請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壞人,也絕對沒有不想成為好父母的父母。
人與人的關係即是:越親近,越期待;越期待,越挑剔;越挑剔,越不滿;越不滿,越抱怨;越抱怨;越疏離。最終因為性情的狹隘或人為的冷漠,導致了這個世界上遺留了很多本該可以避免的悲劇。
有時即便是父母的過錯,我們也要主動去道歉,不涉及道德原則的問題,有時誰對誰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原諒,學會理解,學會用愛去保留對方的面子,用愛去給對方時間,也給自己時間,讓我們彼此都有足夠的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父母和兒女之間,相處的時間越久情感越深,彼此的積怨也越多,這是人性的弱點所致,但是當我們用情緒來與對方宣戰時,首先挑起的也是對方的情緒;當我們以智慧把一切歸因而非是歸罪時,父母與子女雙方才有可能抱持著相互學習、相互溝通的態度來共同的成長。
親近的人之間,爭論對錯,只能傷人,毫無益處。尋找起因,並積極的避免和解脫這種因緣,才能真正幫助自己的父母成長,這也智者所選擇的真正的自我救贖之路。越是至親至愛之人,我們越是苛刻以待。生而為人,這是我們無法避免的人性陷阱。即便面對我們至親至愛的父母,也無法時時刻刻以包容和理解之心,過而即忘。
前段時間很多公號都寫了“討伐”父母的文章。“父母皆禍害”、”有些父母其實並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幸福”等爆款文章,其實,這是以抱怨的角度而不是以寬恕和理解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父母的,這樣只能激起更多人心底對父母的不滿和怨懟,而無法真正的幫助父母和“孩子們”走向解脫之路。於此世間,很多人,都想把自己的人生活好,活的精彩,不留遺憾,但我們卻常常在平淡中,在對自己或對他人的怨恨之中耗盡了自己的餘生,有時,我們要學會原諒,原諒自己,也原諒曾經傷害過我們的父母或他人,因為我們都很笨拙,對於這僅有一次,又人人渴望無怨無悔過好的這一生,我們都缺乏智慧和經驗。
生命裡有了悲傷,這不是誰的錯,因為脫離各種角色、性別和年齡,每一個人的身體裡都住著一個不安、被各種情緒困擾、為一日三餐憂切、被老病死逼迫、同時又渴望被愛的靈魂。面對無法改變的事實和傷害,我們要在心裡輕輕地對自己說:“過去的成長經歷,不是自己的錯,是父母有時不夠成熟,不夠耐心,因而讓我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但是我選擇原諒他們,也療愈自己。我原諒父母智慧的欠缺,我原諒父母耐心的不足,我願意給他們一生一世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慢慢地學會成為更好的父母。或許他們小時候,也被父母所傷害過,所以他們才看不見我的悲傷,所以我願意放下一己的知見,來觀照他們的艱難,其實,我是愛他們的,我是渴望愛的,我在用抱怨的方式呼喚他們對我的關注,我所有的不滿和怨懟,都是在表達愛,都是在告訴他們,我渴望從父母那裡得到更多的愛!我原諒自己年幼時受到的委屈,我原諒自己年幼時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我也原諒父母的局限。現在,我要重新開始我的人生,不被過去所限,像風一樣的自由,像花一樣的盛放!”
願,終有一日,我們有足夠的愛心和智慧,讓我們身邊最為親近的人,少受磨難。
但是她應對相似情境的反應模式和感受模式,依然停留在年幼時無助、委屈、難過、自卑、逃避的狀態裡沒有成長,事實上,原生家庭對我們每一個人多少都是有傷害的,這是無人可以避免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潛意識裡允許傷害的產生和存在,而是我們理解了父母所生時代的背景的局限和不易,進而明白了自己成長是必然要經受些傷痛和委屈的,這一點人人無法逃避。但是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一塊糖,于父母而言是一件無足掛齒的小事兒,但是在孩子的眼裡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兒;不能從父母那裡獲得自己所期待的關注和喜愛,對於父母來說是一時的疏忽,但對於孩子來說卻是畢生的傷痛!孩子內心裡所受的難過和委屈,無論自己是否想要刻意記得,如果長大成年後沒有自主意識的照見它們、安撫它們、成長它們,無論相隔幾十年,一旦相似的情境產生,我們永遠都會不斷地重複年幼時的感受模式、心理反應模式和行為應對模式來面對它們,即:我們對事件發生起止的記憶能力是有缺漏的,但是我們對情緒的感受是有自動儲存能力的,從在媽媽的肚子裡開始直至終老,我們一生都在重複嬰兒時期的情緒感受模式,時哭,時笑,時悲,時喜,想要觸碰外界來感受和證明自己的存在,想要獲得大人們的關注來驅逐莫名而至的恐懼。S是愛自己的父母的,她希望自己也能像妹妹一樣得到父母的關注,得到父母的誇讚,得到父母的認可,但是在年幼時,她必須要依賴于父母而生存的成長過程裡,卻獲得了滿滿的挑剔和斥責。這些記憶,對於孩子來說,是帶刺的,就像一根針紮進手指一樣,是刺心的疼的。
在這個世界上,對於任意一個孩子來說,沒有比意識到“父母是不愛自己的”更為悲傷的事情了,孩子因為弱小而時刻希望處於被“安全感”所圍繞的成長環境裡,所以也會本能的不由自主的搜集“父母不愛自己的證據”,在成年人看來只是自己一時情緒的發洩,是自己沒有管理好自我情緒的能力,在孩子看來,卻是這人世間最為悲傷的事情。這樣的記憶像一個魔抓,時時刻刻都把孩子牢牢的抓控在委屈、沒有價值、沒有存在的意義、不配得到幸福、自卑、我是無能的、我什麼都做不好、我是匱乏的、我是不值得被重視的、我是不值得被愛的自我貶低之中……有自我拯救意識的人,會通過其他途徑,傾訴、閱讀、學習、諮詢心理醫生來幫助自己療愈自己;沒有自我拯救意識的人,只此一生都停留在父母教育的缺失裡,不被父母所愛的自卑裡繼續受苦,並99%的可能將父母帶給自己的這種教育模式,不自覺的遺傳複製給下一代人。有時,我們不是不愛自己的父母,而是無法親密。有時,父母不是不愛我們,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去愛。
S的故事,並不是典型的故事,而是現實生活中,每一個家庭都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我承認,很多父母,他們很自私。面對孩子和自己的幸福,有些父母會更傾向於自己人生的幸福。
有些孩子,從小就要面對父親或母親一方品性的殘缺,或者被父母一方或雙方遺棄後艱難求生的痛苦情境裡,有些孩子親眼目睹自己的父親,經常性的暴打自己的母親,甚至逼自己的母親下跪磕頭求饒;有些孩子親眼見到自己的母親,碎嘴的整天咒駡自己的父親,或者動不動就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的來宣洩自己內心的不滿,對孩子也非打即罵;或者有些孩子親自經歷,父母過不下去了他們要離婚,卻誰都害怕孩子是自己未來人生的拖累,都想棄之不理的尷尬和難堪;還有很多孩子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作為孩子,我們必須承認,這樣的經歷會給我們的心靈帶來傷害。這樣的傷害,不是一時的感冒也不是一次肉體的傷痛,而是像一個幽靈一般,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突然跑出來嚇唬自己,但是,請相信,我們人生故事的開頭,也許充滿坎坷,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關鍵看我們成人之後會選擇怎樣的路,想要以怎樣的態度走下去。如果年幼時在父母那裡得到的傷害比愛還多,或者得到的愛比傷害多,但是幾十年後,那種負面的沒有價值感的不被重視的情緒,依然在困擾著影響著自己時,作為孩子的我們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需要看清楚我們自己和父母之間的緣分。人與人之間有善緣與惡緣之分,父母與兒女之間也是如此,但是請相信,這世間絕大數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缺乏經驗和智慧,缺少耐心和溫柔,只有極少數的父母是真的完完全全的只愛自己,不愛孩子的,還有一部分是內心裡很愛孩子,但是有許多被逼無奈的理由,無論這樣的理由有多牽強,我們都要給予專注的傾聽和盡可能的理解。 當父母在我們年幼之時,常常對我們極盡打罵和羞辱時,我們要尋找自我解脫之因,可以敞開心扉,讓彼此脫離父母與孩子的身份,傾心的暢談,這期間要提前說好,抱怨也好,苦惱也好,這都是彼此溝通和療愈的一種方式,並不是對對方百分百的否定,而是希望更好的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作為孩子的我們,不要賴于對方是自己的父母的身份而不敢表達,不要怕“不孝子”的身份而壓抑自己內心的傷痛,因為敢溝通,就是彼此成長的開始;但是很多時候,交談需要父母和孩子雙方的配合,必須要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有一定的胸襟和智慧才能融洽的完成,絕大多數的孩子,是沒有這個勇氣或者是溝通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那我們就要換一種方式,與自己和解。
幻想上一輩子自己是這一世父母的父母,這一世的父母是自己上一世的孩子,在上一世自己為人父母時,就是用的這一世父母對待自己非打即罵的方式來養育他們的,上一世“孩子們”內心裡的委屈和屈辱,一直到老死都沒有得到過自己作為父母的安撫和道歉,所以,當理解了自己這一世的委屈和傷痛時,便也理解了我們這一世的父母,他們什麼都沒有做錯,只是在因果的規則裡,毫無自主且不自知的重複上一世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當我們肯放下一己的悲歡,帶著責任心去懺悔上一世自己的所言所行時,我們就和這一世的父母在靈魂深處達成了和解,即便他們本人可能對此毫不知曉,真的有沒有“上一世”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找到了理由去寬恕並理解自己的父母。
有時,父母在社會上會遭受諸多的不公平的待遇,因為他們自身能力、時代背景或者學歷的局限,他們被迫的被劃分為這個世界上最底層的弱者,他們內心裡的悲傷和失落是無處安放和釋放的,當他們面對自己的孩子,或者是性情比較柔弱或懦弱的伴侶時,稍微一點不滿,就能成為他們釋放並發洩內心壓抑已久的情緒的導火索,他們在面對比自己更為弱小者時,他們的暴怒和孩子們的驚恐,讓他們一時間脫離開父母的角色,他們感受到了在社會上所感受不到的強者的愜意,但同時,他們也意識到了自己並不是這個世界上最無能的人,因為我還有家要養,還有孩子要依賴我的“委曲求全”而生存。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眼裡如高山一般的父母,其實他們也有著一顆期待關注、渴望被認可、被疼愛、被寬恕的心。
把傷害和淩霸當教育,那是父母思維的狹隘,是視野的短路,是思想層次的膚淺,但這並不絕對都是父母本身的過錯,或許他們年幼時曾經被如此對待,內心裡有了傷口和空缺,成年後又因為缺少自我救贖的學習機會和領悟力,他們內心深處的傷口仍然存在,於是,在無常世事和時間車輪的碾壓下,當暴怒的情緒猛然升起時,他們在重複和模仿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這個時候,他們的潛意識裡對父母是既認可又排斥的,但同時深感教育孩子的無奈和疲乏,也是默然允許暴力的教育形態存在的,他們自己一瞬間從哭泣的孩子變成了有能力打罵和斥責他人的強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是享受的,但是同時也是萬分痛苦的。
作為孩子,這一世既然有緣成為爸媽的孩子,就要嘗試著脫離自己的情緒感受,去接受父母真實的樣子,這並不是認可他們非打即罵的暴行和喜怒無常的性格,而是把他們的行為,代入到他們生長的文化背景和他們父母教育他們的方式裡,來理解他們當下性情和行為的起因。我們父母的身體年齡或許早已垂垂老矣,但是他們某一方面智慧的年齡可能還尚在幼年,如果有一天我們某些方面跑的比父母快,請不要厭煩,請不要嘲笑,請不要遺棄,請不要抱怨,請等一等,給他們一點時間,給他們一點幫助,給他們一點關愛,給他們一點耐心,讓他們有機會成為更好的父母。請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壞人,也絕對沒有不想成為好父母的父母。
人與人的關係即是:越親近,越期待;越期待,越挑剔;越挑剔,越不滿;越不滿,越抱怨;越抱怨;越疏離。最終因為性情的狹隘或人為的冷漠,導致了這個世界上遺留了很多本該可以避免的悲劇。
有時即便是父母的過錯,我們也要主動去道歉,不涉及道德原則的問題,有時誰對誰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原諒,學會理解,學會用愛去保留對方的面子,用愛去給對方時間,也給自己時間,讓我們彼此都有足夠的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父母和兒女之間,相處的時間越久情感越深,彼此的積怨也越多,這是人性的弱點所致,但是當我們用情緒來與對方宣戰時,首先挑起的也是對方的情緒;當我們以智慧把一切歸因而非是歸罪時,父母與子女雙方才有可能抱持著相互學習、相互溝通的態度來共同的成長。
親近的人之間,爭論對錯,只能傷人,毫無益處。尋找起因,並積極的避免和解脫這種因緣,才能真正幫助自己的父母成長,這也智者所選擇的真正的自我救贖之路。越是至親至愛之人,我們越是苛刻以待。生而為人,這是我們無法避免的人性陷阱。即便面對我們至親至愛的父母,也無法時時刻刻以包容和理解之心,過而即忘。
前段時間很多公號都寫了“討伐”父母的文章。“父母皆禍害”、”有些父母其實並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幸福”等爆款文章,其實,這是以抱怨的角度而不是以寬恕和理解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父母的,這樣只能激起更多人心底對父母的不滿和怨懟,而無法真正的幫助父母和“孩子們”走向解脫之路。於此世間,很多人,都想把自己的人生活好,活的精彩,不留遺憾,但我們卻常常在平淡中,在對自己或對他人的怨恨之中耗盡了自己的餘生,有時,我們要學會原諒,原諒自己,也原諒曾經傷害過我們的父母或他人,因為我們都很笨拙,對於這僅有一次,又人人渴望無怨無悔過好的這一生,我們都缺乏智慧和經驗。
生命裡有了悲傷,這不是誰的錯,因為脫離各種角色、性別和年齡,每一個人的身體裡都住著一個不安、被各種情緒困擾、為一日三餐憂切、被老病死逼迫、同時又渴望被愛的靈魂。面對無法改變的事實和傷害,我們要在心裡輕輕地對自己說:“過去的成長經歷,不是自己的錯,是父母有時不夠成熟,不夠耐心,因而讓我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但是我選擇原諒他們,也療愈自己。我原諒父母智慧的欠缺,我原諒父母耐心的不足,我願意給他們一生一世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慢慢地學會成為更好的父母。或許他們小時候,也被父母所傷害過,所以他們才看不見我的悲傷,所以我願意放下一己的知見,來觀照他們的艱難,其實,我是愛他們的,我是渴望愛的,我在用抱怨的方式呼喚他們對我的關注,我所有的不滿和怨懟,都是在表達愛,都是在告訴他們,我渴望從父母那裡得到更多的愛!我原諒自己年幼時受到的委屈,我原諒自己年幼時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我也原諒父母的局限。現在,我要重新開始我的人生,不被過去所限,像風一樣的自由,像花一樣的盛放!”
願,終有一日,我們有足夠的愛心和智慧,讓我們身邊最為親近的人,少受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