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沒有無緣無故的哭鬧

靜靜是個只有8個月大的小嬰兒, 長得很可愛, 卻特別愛哭鬧。 “是個不省心的小丫頭!”靜靜媽抱怨道, “別看她人小, 哭的聲音卻十分嘹亮, 半夜哭, 能把樓上樓下的鄰居都吵醒。 餓了哭, 尿了哭, 有時哭得莫名其妙。 ”被女兒哭得心煩的時候, 靜靜媽就沖女兒大聲吼叫。 “別說, 這一招還真靈, 只要我一吼, 小鬧人精馬上就閉嘴了, 眨著大眼睛看我, 屢試不爽。 ”靜靜媽說, “婆婆經常說我, 別把孩子吼出毛病來。 說得多了, 我心裡也犯嘀咕, 女兒不會真的被我嚇壞吧?其實這不怪我, 她實在是太能鬧了!”

哭鬧, 寶寶的報警器

哭鬧,

Advertisiment
其實是寶寶與父母的交流方式。 寶寶出生時, 因為環境的改變, 他感到外部世界沒有媽媽的子宮舒服, 就用哭鬧來抗議, 而此時, 父母會抱他, 會用溫柔的聲音哄他, 於是寶寶安靜下來。 這是寶寶與父母的第一次交流, 寶寶已經基本掌握了要領。 他知道, 對父母笑不會有奶吃, 對父母笑不會有尿布換。 父母也會猜測, 寶寶哭了可能是餓了, 可能是尿布濕了, 這種迎合寶寶的舉動強化了寶寶以哭鬧滿足欲望的交流模式。

接下來, 寶寶會試著用這種交流模式獲得其他利益, 比如瞌睡了, 他用哭聲呼喚媽媽, 比如環境太吵, 他會用哭聲抗議, 等等。 也就是說, 哭鬧是寶寶的報警器。 想想看, 寶寶不會說話, 如果有要求, 除了哭鬧他還能怎樣?

Advertisiment

通常情況下, 當寶寶的欲望得到滿足, 他會停止哭鬧, 如果寶寶不停地哭鬧, 說明他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 而且他會憤怒, 用更高分貝的哭聲提醒父母。 有些父母不清楚寶寶哭鬧的原因, 說寶寶“不乖”、“不省心”, 這就有點上綱上線了, 寶寶根本沒有故意與父母作對的初衷, 他的要求其實很簡單, 只是父母猜不到。

如何猜到寶寶哭鬧的原因?其實這不難, 難的是保持足夠的耐心。 通常情況下, 寶寶哭鬧的原因是餓了、困了、尿了、環境太吵、害怕等。 如果寶寶的生物鐘沒有調整好, 比如他半夜要醒一次喝奶, 而這時父母正在熟睡, 寶寶的哭鬧就特別讓父母頭疼, 但責任不在寶寶。 如果上述原因都不是, 父母要當心, 寶寶可能是病了,

Advertisiment
因為身體不舒服而哭鬧, 應該馬上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寶寶到2歲時, 父母會發現他突然變得不聽話了, 動不動就哭鬧。 這是因為, 2歲的寶寶已經學會了簡單的對話, 雖然他還很弱小, 但他對周圍環境充滿了好奇, 開始有了一些想法, 並試圖去探索, 因而會有比之前更多的欲望需要滿足。 此時, 父母應該多關注和瞭解寶寶, 到底寶寶是為什麼哭鬧, 是想要買玩具?是想去外面玩?還是其他原因?父母要不停地嘗試, 看看有哪些方法能讓孩子不哭不鬧, 當然, 決不能用恐嚇、懲罰、威脅等粗暴方式制止寶寶的哭鬧。

對寶寶來說, 沒有無緣無故的哭鬧, 一定是有欲望沒有被滿足。 也就是說, 寶寶的哭鬧沒有惡意, 所以不應該得到懲罰。

Advertisiment
試想, 如果半夜火警鈴聲突然響起, 你的反應是什麼?是解除警報, 咒駡鈴聲, 回床上繼續睡覺, 還是馬上查看險情, 做好逃生的準備?當然是後者。 那麼, 聽到寶寶的哭鬧聲, 父母也不應該惱火, 懲罰寶寶, 對寶寶吼叫, 而應該馬上來到寶寶身邊, 耐心而細心地觀察寶寶, 及時提供幫助, 滿足寶寶的需求。

嚇唬, 父母的緊箍咒

寶寶哭鬧的時候, 如果父母對他怒吼, 會發生什麼?不可否認的是, 父母這樣做有時非常有效, 就像靜靜被媽媽怒吼馬上安靜下來一樣, 但代價很大。 即使對成人來說, 這樣的怒吼也是一種攻擊, 何況對嬰兒?如果寶寶餓了, 想要喝奶, 在沒喝到奶之前他肯定會哭鬧不休, 如果父母不僅沒有滿足他的需要,

Advertisiment
還對他發脾氣, 他的正常欲望就會被恐懼壓抑, 但欲望並未滿足, 過一會兒他還會哭鬧。 如果父母再次對寶寶發脾氣, 寶寶就可能產生心理陰影。 對寶寶來說, 父母是他在這個世界上最親的人, 最親的人都會攻擊他, 他內心的安全感就會受到很大的傷害。 久而久之, 父母的嚇唬就成了緊箍咒, 有效, 但給寶寶造成的痛苦卻很大, 危害是寶寶逐漸出現各種各樣的異常表現, 比如膽子小, 比如特別能忍耐身體上的不舒服, 比如不敢與人交流。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會故意這樣傷害自己的孩子。

對兩三歲的幼兒, 父母的嚇唬同樣危害巨大。 “你要是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要是再哭, 今晚不給你飯吃”“你是撿來的”……類似的嚇唬還有很多, 都會讓孩子感到恐懼,沒有安全感。因為沒有安全感,寶寶便暫時表現出一種表面的服從,變得很乖。但是,此時隱形的傷害已經發生,而且會影響孩子一生。孩子沒有安全感,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麻煩,親子感情的品質也不高。研究發現,很多成年後與父母出現矛盾的孩子,追根溯源,多是小時候經常被父母嚇唬。

孩子的心靈是純潔的,而且是敏感的。父母首先要愛孩子,尊重孩子,耐心地做孩子的聽眾。只有做到耐心傾聽,父母才可能施以適當的教育,讓孩子健康活潑地成長。比如:當寶寶遇到困難時,父母應該像朋友一樣,鼓勵他克服困難;當寶寶犯錯時,父母不能一味指責,要像朋友一樣教育孩子面對錯誤,説明他改正錯誤。然而在現實中,有的父母往往對孩子在生活上十分關愛,可真正將孩子作為有人格尊嚴的人看待的父母並不多。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有什麼問題,在向父母訴說時,父母稍不如意,就打斷孩子的話,不讓孩子把話說完,輕則斥責,重則打罵,對此,孩子只能將話咽回去。

如果父母沒有耐心聽寶寶把話說完,就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強加給寶寶,其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寶寶說話得不到父母的重視,他只能把秘密埋藏在心裡,做父母的就很難知道寶寶的所思所想,這樣對寶寶的教育就會無的放矢,無所適從。二是寶寶的說話權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對抗情緒,以至雙方互不信任,溝通困難。三是不利於寶寶表達能力的提高。四是容易使寶寶產生自卑心理。寶寶對父母訴說內心的感受,是提高表達能力,增強社會交往能力的極好機會,將寶寶的這一機會剝奪,寶寶的表達能力得不到提高,在社會交往中就會表現出表達困難,進而產生自卑心理。而一個缺乏自信的人,很難說是一個健康的人,更難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支持,不是聽之任之

其實,世界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是聽父母話的孩子,一種是聽自己話的孩子。所謂“不聽話”的孩子,只是孩子的內心需要增多了,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開始不完全聽父母的話,更願意用自己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要。每個五六歲的寶寶都有這樣一個階段,表現方式便是強烈地哭鬧,人們稱之為“第一叛逆期”。

一說到“叛逆”,父母們往往會貼標籤地認為是不好的,其實,所謂“叛逆”,是父母的定義,表面上是指親子關係不佳,隱含的意思是:父母是對的,孩子應該服從父母,不服從就是錯的。這個定義非常武斷,而且不合情理。對於成長中的寶寶來說,叛逆,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必須的。寶寶聽自己內心的召喚,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指令來做事,是寶寶成長中可喜的變化。因而,這一階段更科學的定義應該是“自主期”。

五六歲的寶寶,興趣點非常多,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有自己的想法,並想去探索。比如已經到晚上7點了,寶寶非常想出去玩,父母覺得太晚了,不讓他出去,寶寶多會哭鬧,因為他的意識裡還沒有建立起早晚的概念,於是以哭鬧向父母抗議。其實,寶寶不是故意跟父母過不去,他只是在維護自主權而已。

如果父母強行制止,認為孩子不懂事,是叛逆行為,寶寶的自主性便會被壓抑。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正確的做法是溫柔地與孩子溝通,順應寶寶要求自主性的要求,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父母可以說:“寶寶,天黑了,現在是上床睡覺的時間。現在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出去玩,但是外面已經沒有小朋友了,他們都回家睡覺了,你一個人玩有意思嗎?而且,如果你睡覺晚了,明天早上起床就會很難受,去幼稚園還可能遲到,被老師批評;第二,不出去玩,按時上床睡覺,聽媽媽講故事,明天有精神,可以盡興地玩。”

寶寶再大一點,到了六七歲,他的自主性會更強,在父母看來“無理的要求”會更多。此時,父母應該奉行“有度地支持”原則,即同情、理解寶寶的自主性,但這樣的支持是有限度的,而且要給予科學的引導。

現在的寶寶,與父母小時候相比,生長環境更好,物質條件更加優越,早教的興起、網路的快速發展給寶寶們提供了異彩紛呈的感觀世界,寶寶的欲望比父母小時候更強烈,心智也比父母小時候更高,所以,父母應該儘量支持孩子的自主探索,給孩子更多的動手實踐的機會,而不是一味地遏制、控制。當然,在支持孩子的時候也要有“度”,儘量往良性方面引導。

都會讓孩子感到恐懼,沒有安全感。因為沒有安全感,寶寶便暫時表現出一種表面的服從,變得很乖。但是,此時隱形的傷害已經發生,而且會影響孩子一生。孩子沒有安全感,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麻煩,親子感情的品質也不高。研究發現,很多成年後與父母出現矛盾的孩子,追根溯源,多是小時候經常被父母嚇唬。

孩子的心靈是純潔的,而且是敏感的。父母首先要愛孩子,尊重孩子,耐心地做孩子的聽眾。只有做到耐心傾聽,父母才可能施以適當的教育,讓孩子健康活潑地成長。比如:當寶寶遇到困難時,父母應該像朋友一樣,鼓勵他克服困難;當寶寶犯錯時,父母不能一味指責,要像朋友一樣教育孩子面對錯誤,説明他改正錯誤。然而在現實中,有的父母往往對孩子在生活上十分關愛,可真正將孩子作為有人格尊嚴的人看待的父母並不多。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有什麼問題,在向父母訴說時,父母稍不如意,就打斷孩子的話,不讓孩子把話說完,輕則斥責,重則打罵,對此,孩子只能將話咽回去。

如果父母沒有耐心聽寶寶把話說完,就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強加給寶寶,其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寶寶說話得不到父母的重視,他只能把秘密埋藏在心裡,做父母的就很難知道寶寶的所思所想,這樣對寶寶的教育就會無的放矢,無所適從。二是寶寶的說話權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對抗情緒,以至雙方互不信任,溝通困難。三是不利於寶寶表達能力的提高。四是容易使寶寶產生自卑心理。寶寶對父母訴說內心的感受,是提高表達能力,增強社會交往能力的極好機會,將寶寶的這一機會剝奪,寶寶的表達能力得不到提高,在社會交往中就會表現出表達困難,進而產生自卑心理。而一個缺乏自信的人,很難說是一個健康的人,更難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支持,不是聽之任之

其實,世界上只有兩種孩子:一種是聽父母話的孩子,一種是聽自己話的孩子。所謂“不聽話”的孩子,只是孩子的內心需要增多了,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開始不完全聽父母的話,更願意用自己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要。每個五六歲的寶寶都有這樣一個階段,表現方式便是強烈地哭鬧,人們稱之為“第一叛逆期”。

一說到“叛逆”,父母們往往會貼標籤地認為是不好的,其實,所謂“叛逆”,是父母的定義,表面上是指親子關係不佳,隱含的意思是:父母是對的,孩子應該服從父母,不服從就是錯的。這個定義非常武斷,而且不合情理。對於成長中的寶寶來說,叛逆,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必須的。寶寶聽自己內心的召喚,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指令來做事,是寶寶成長中可喜的變化。因而,這一階段更科學的定義應該是“自主期”。

五六歲的寶寶,興趣點非常多,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有自己的想法,並想去探索。比如已經到晚上7點了,寶寶非常想出去玩,父母覺得太晚了,不讓他出去,寶寶多會哭鬧,因為他的意識裡還沒有建立起早晚的概念,於是以哭鬧向父母抗議。其實,寶寶不是故意跟父母過不去,他只是在維護自主權而已。

如果父母強行制止,認為孩子不懂事,是叛逆行為,寶寶的自主性便會被壓抑。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正確的做法是溫柔地與孩子溝通,順應寶寶要求自主性的要求,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父母可以說:“寶寶,天黑了,現在是上床睡覺的時間。現在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出去玩,但是外面已經沒有小朋友了,他們都回家睡覺了,你一個人玩有意思嗎?而且,如果你睡覺晚了,明天早上起床就會很難受,去幼稚園還可能遲到,被老師批評;第二,不出去玩,按時上床睡覺,聽媽媽講故事,明天有精神,可以盡興地玩。”

寶寶再大一點,到了六七歲,他的自主性會更強,在父母看來“無理的要求”會更多。此時,父母應該奉行“有度地支持”原則,即同情、理解寶寶的自主性,但這樣的支持是有限度的,而且要給予科學的引導。

現在的寶寶,與父母小時候相比,生長環境更好,物質條件更加優越,早教的興起、網路的快速發展給寶寶們提供了異彩紛呈的感觀世界,寶寶的欲望比父母小時候更強烈,心智也比父母小時候更高,所以,父母應該儘量支持孩子的自主探索,給孩子更多的動手實踐的機會,而不是一味地遏制、控制。當然,在支持孩子的時候也要有“度”,儘量往良性方面引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