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治療小兒尿床的好辦法

尿床又稱夜間功能性遺尿, 在應該有自行控制大小便能力的年齡, 4歲的兒童夜間遺尿的發生率約30%, 6歲約10%, 12歲約3%, 18歲約1%。 遺尿通常發生在成熟晚的孩子中, 並隨時間而緩解。 僅有1%~2%的病例與器質性的病理問題有關, 多是UTI, 罕見的原因如先天性畸形, 骶神經障礙, 糖尿病, 盆腔炎, 通過全面的病史, 體檢, 尿常規檢查和尿生化分析可以排除這些問題。 有陽性發現則需進一步作腎臟超聲, 靜脈尿路攝片, 膀胱輸尿管造影, 泌尿科專家會診等其他有價值的檢查。 有時, 遺尿也是由於中度或嚴重的患兒本人或家庭的心理障礙造成的,

Advertisiment
需要進行心理諮詢。 繼發性遺尿指原來已獲得的排尿自控能力喪失, 通常因心理刺激或應激狀態引起。 器質性的病理問題(如UTI, 糖尿病)多見於原發性遺尿。

治療

6歲以下者, 大多數可自行痊癒而無需治療。 6歲以上者, 自愈率降到15%, 由於其他一些因素(如感到難堪)所以最好進行治療。

主動參與的治療是最常用的治療。 方法是:睡覺前讓孩子自己排一次尿;記錄尿床和未尿床的次數;換被尿濕的床單;對醫生談自己的病情;睡前2~3小時不要飲水。 晚上未尿床則給予正面強化(如獎勵與年齡相適應的東西)。 為了消除孩子的自責和自卑, 要向孩子解釋尿床的原因並告訴他們會好的。

遺尿報警器是最有效的治療。

Advertisiment
研究表明5~15歲兒童使用這種報警器的治癒率為70%, 復發率15%。 該報警器使用簡便, 價格合理, 幾滴尿就可引發報警器鈴響。 不足之處是需要治療一段時間才能達到顯效:最初的幾周, 鈴響後孩子能醒來;再過幾周, 能部分控制排尿;最後, 孩子由於尿前膀胱收縮而引起的條件反射就可以醒來。 從最後一次尿床算起, 遺尿報警器要連續使用3個星期才能停用。

丙咪嗪由於有副作用而很少採用, 靜脈給藥有生命危險, 長期療效不如用遺尿報警器。 當其他治療失敗或家長強烈要求藥物治療時才使用, 10~25mg睡前口服, 每週增加25mg, 6~12歲兒童最多50mg, 12歲以上兒童最大劑量75mg。 若丙咪嗪治療有效, 則治療1周內就能見效, 其見效快的優點對希望快速取得效果的家長來說十分重要。

Advertisiment
1個月不再尿床的兒童, 應在2~4周內撤藥不再繼續使用。 停藥後復發很常見, 這使長期治癒率下降到25%。 如果復發, 應再連續治療3個月, 治療期間作血細胞記數檢查有無粒細胞缺乏, 個別情況下, 在服藥期間內2~4周作一次檢查。

乙醯去氨基精加壓素鼻噴霧劑(含有合成的抗利尿激素)短期用於某些6歲以上頻繁尿床的患兒顯示有效。 建議初始劑量為每個鼻噴霧器的一噴(約20μg, 若有效可以減少每噴劑量至10μg;若無效可增加劑量至兩噴, 約40μg。 副作用很少, 尤其按建議劑量使用時, 可見頭痛, 嘔吐, 咳嗽, 鼻塞, 鼻出血, 喉嚨痛, 面紅和輕度腹部痙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