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小兒腹瀉的藥_治療小兒腹瀉用什麼藥

養生之道網導讀:

治療小兒腹瀉的藥有哪些?小兒腹瀉發病年齡以2歲以下為主, 其中1歲以下者約占50%。 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但夏秋季發病率最高。 那麼, 治療小兒腹瀉的藥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

治療小兒腹瀉的藥

1、細菌感染性腹瀉

引起腹瀉最主要的病原菌為大腸桿菌。 患兒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瀉, 大便檢驗有白細胞, 主要發生在夏季。 主要使用對腸道感染有效的抗菌藥物、微生態製劑、腸黏膜保護藥。 一般治療1周, 大便檢查正常可以停藥。 輔助治療為退熱及液體療法。

2、細菌性痢疾

Advertisiment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 大便通常帶有黏液, 伴有發熱、腹痛及裡急後重。 嚴重的中毒型痢疾可以出現高熱、驚厥、神志障礙, 尤其小嬰兒, 反而沒有或輕度腹痛、腹瀉。 痢疾患兒大便檢驗包可表現以白細胞為主, 也會有紅細胞, 與大腸桿菌腸炎只有通過大便培養可以鑒別。 治療上基本相同。 腸道感染多採用口服抗菌藥, 如阿莫西林、頭孢克洛等。

3、病毒性腹瀉

通常在秋季發作, 由病毒引起, 常見於6個月-2歲的嬰幼兒。 臨床試驗證明西咪替丁聯合雙嘧達莫治療小兒秋季腹瀉, 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 有效緩解症狀, 縮短治療時間, 並且安全性較好。

4、抗生素相關性腸炎

是由於某些疾病需要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

Advertisiment
而引起腸道菌群紊亂導致的腹瀉。 應考慮條件致病 菌, 如難辨梭狀芽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等所致的腸炎。 難辨梭狀芽孢桿菌腸炎大便為水樣, 可伴有發熱、腹痛等, 嚴重者大便排出膜狀物, 稱為假膜性腸炎。 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大便為水樣, 呈暗綠色似海水, 有腥臭味, 常伴專感染中毒症狀。 真菌性腸炎大便為水樣, 泡沫多, 有時為豆腐渣樣。 一般停用抗菌藥物可 以緩解。 為了預防和治療這種菌群失調, 可以早期使用微生態製劑。

5、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

嬰幼兒期由於添加輔食過快過多, 也容易引起食物消化不良的腹瀉。 這種腹瀉大便次數不會 太多, 也不容易引起脫水, 只需適當調節飲食即可, 不必使用止瀉藥物。

Advertisiment
較大的幾童自製力較差, 不能控制飲食, 常因飲食不當, 暴飲暴食, 過量的食物在腸道存積, 吸收大量腸液, 可導致腹瀉。 這種腹瀉常伴有嘔吐, 多數是將這些食物嘔吐或排泄出就可以緩解, 不需要特殊藥物治療。 如果不能進食, 伴有脫水可以補液治 療, 也可以用微生態製劑, 有助於腸道功能恢復。

6、腸道外疾病引起的腹瀉

對於兒童來講, 即使是腸道外疾病, 如肺炎、腦膜炎等也可以出現腹瀉;還有些全身感染, 如敗血症, 也會併發腸道感染, 大便也可以出現紅細胞和白細胞, 全身抗感染治療的同時, 可以應用腸黏膜保護藥和微生態製劑。

7、慢性腹瀉

長期慢性腹瀉病因較多, 有腸道感染控制不好或反復感染, 還有消化酶類缺乏,

Advertisiment
腸道菌群不健全等, 治療首先要瞭解腹瀉病因, 進行病因治療, 可以給予微生態製劑恢復胃腸功能, 必要時可選用收斂藥、吸著藥。 長期腹瀉導致營養物質丟失, 引起營養不良, 應及時補充維生素等。

8、過敏性腹瀉

過敏性腹瀉多與食物過敏有關, 也常伴有其他部位的過敏表現, 如食用某種食物或藥物就會出現腹瀉, 同時伴有過敏性皮疹, 就應該考慮過敏性腹瀉, 治療主要是停用過敏的食物或藥物, 可用抗過敏藥物治療。

治療小兒腹瀉用什麼藥

小兒腹瀉用藥一:丁桂兒臍貼, 功能主治:健脾溫中, 散寒止瀉。 適用于小兒泄瀉, 腹痛的輔助治療。 用法用量:外用。 貼於臍部, 一次1貼, 24小時換藥一次。

小兒腹瀉用藥二:合生元兒童益生菌沖劑,

Advertisiment
功能主治:疾病、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調, 導致的兒童及嬰幼兒抵抗力下降; 腸道菌群紊亂引起的營養消化吸收差;腹瀉、腹痛、腹脹、便秘;飲食不當;水土不適。 用法用量:每日一至二次, 每次一包;取合生元兒童益生菌沖劑加入到適量溫水或牛奶(37℃以下)中沖服。

小兒腹瀉用藥三:小兒功勞止瀉顆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 利濕止瀉。 用法用量:開水沖服, 五周歲以下一次2.5克, 五周以上一次5克, 一日3次。

小兒腹瀉用藥四:健兒止瀉顆粒, 功能主治:固脾止瀉。 用法用量:開水沖服, 周歲以內一次6克, 一至五歲一次6-12克, 五歲以上一次12-18克, 一日3次。

小兒腹瀉飲食調養更重要 試試這些民間偏方

寶寶腹瀉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尤其是兩歲以內的小兒,消化系統發育尚不成熟,如果不加注意,進食量過多或食物品種有改變,就會因消化功能紊亂而發生腹瀉。另外,小孩胃腸道防禦感染的能力差,也易受到細菌和病毒等的侵襲。比如夏季常見的細菌性痢疾,各種細菌性腸炎以及輪狀病毒引起的秋季腹瀉等。

對於小兒腹瀉,一方面要查明病因,對因治療,另一方面,飲食調理也很重要。

小兒腹瀉,飲食調養更重要

以往患兒腹瀉,比較強調限制飲食,理由是使胃腸道得以休息。但目前臨床醫生不但不主張禁食,反而鼓勵患兒進食,理由是孩子正處於發育的黃金時期,需要充足的營養,而腹瀉導致大量養分流失,如再限制飲食,無異於雪上加霜,誘發或加重營養不良,妨礙生長發育,導致免疫功能降低,腹瀉也就更難以停止。正確的做法是,6個月以上的腹瀉患兒,繼續按照已經習慣的食譜安排膳食,如粥、麵條、爛飯加些蔬菜,飲食以清淡為原則,切忌生、冷、硬食品。不宜喝糖分較多的糖水、果汁、飲料,以免加重脫水。不滿6個月者,如為母乳餵養,可繼續用母乳;如有暫時性糖源性腹瀉,可改用豆奶餵養,但瀉止或好轉後應恢復母乳。下面介紹一些常用的食療方:

脫脂酸牛奶 材料:100毫升去脂冷牛奶,36%酵酸液4毫升,或85%乳酸10滴。製作:冷牛奶加酵酸液,乳酸。功用:牛奶經乳酸桿菌發酵後變成優酪乳。此種優酪乳中乳糖已分解成半乳糖,適用于腹瀉患兒。

焦米湯材料:米粉,糖。製作:將米粉放在鍋內用文火炒至焦黃,加少量糖和水煮沸後服用。功用:焦米湯有一定的熱能,米粉炒熱後可使部分澱粉轉變成糊精,利於消化吸收;炒焦後的澱粉還有吸附腸內毒素及氣體的作用。

蘋果泥材料:蘋果,鹽。製作:蘋果切塊,搗成果泥後食用。每天食蘋果泥2~3次,每次30~60克。也可取蘋果一個洗淨切碎,加鹽0.8~0.9克,糖5克,水250毫升共煎湯,分2~3次飲用。功用:適用于6月齡以上小兒。蘋果含有果酸,能吸附毒素,並含有鞣酸,具有收斂作用,適宜于小兒腹瀉症。

胡蘿蔔汁 材料:鮮胡蘿蔔100克,鹽。製作:取鮮胡蘿蔔洗淨切碎放入鍋內,加鹽3克、適量水,煮爛後去渣取汁,每天分2~3次服用。功用:有健脾消食作用。

胡蘿蔔山楂煎 材料:鮮胡蘿蔔兩個,炒山楂15克,紅糖適量,製作:上述材料用水煎服。每天服數次,連服2~3天,功用:對傷食腹瀉有效。

淮山藥粥材料:粳米50克,淮山藥細粉20克。製作:上述材料同煮成粥,每日2~3次。功用:具有健脾的功效。對遷延性、慢性腹瀉有效。

薏米雞內金粥材料:生薏米30克,雞內金一個,粳米25克,製作:上述材料同煮成粥。功用:患兒食之,有利濕健胃消食的功效。

雞蛋黃油 材料:新鮮雞蛋製作:把雞蛋煮熟,取出蛋黃,用手按扁,放入鍋內用溫火焙烤約10分鐘,然後再翻過來,如此幾次,蛋黃由黃變褐,黃油同時析出,裝入瓶中待用。單服蛋黃油3~4毫克(一個雞蛋的含油量),早晚各服一次,連服三次。功用:可治小兒腹瀉。此方適用於6月齡以上的小兒,有補脾益胃和止瀉作用。

香菇湯 材料:香菇6~8朵,鹽。製作:香菇洗淨(若基部帶有菌木則不必洗掉,保留效果更好),加水兩碗,用沙鍋煎煮至一小碗,加少許食鹽服。一次服下,每日兩次。功用:有止瀉功效。

薑茶飲 材料:乾薑絲、綠茶各3克。製作:上材加水150毫升煮開後隨意飲用。或薑粥:生薑5克,大米30克加水適量煮粥,再調一點糖和鹽食用,每天兩次。功用:此茶飲具有祛寒止瀉作用。

山肝粥 材料:山藥5~20克,雞肝一副,薏米5~15克。製作:將山藥、薏米研為細末;雞肝切成薄片,與山藥末拌勻,加入適量食醋,放於碗內蒸熟,分早晚兩次服用。功用:本方對慢性小兒腹瀉療效較好。

當然,如果由醫生確診為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合理使用抗生素還是必要的,否則腹瀉遷延難愈,轉為慢性,更加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在平時的護理中,要注意記錄好寶寶大便的次數、大便量和每天的餵食量,隨時向醫生反映。要保持皮膚清潔,每次大便後要用溫水沖洗臀部,及時換尿布,防止尿布疹及繼發感染。注意居室空氣流通,患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不要接觸病兒,以防交叉感染。恢復期要重視營養,飲食中要逐漸增加易消化的食物。

治療小兒腹瀉的民間秘方

帶孩子的媽媽都知道,小孩腹瀉是常有的事情,以下是我綜合了一些母親的經驗,找來了治療小兒腹瀉的民間秘方:

蘋果水。將蘋果洗淨連皮切塊放入水中煮至蘋果爛,然後撈出蘋果渣,將水給小寶貝喝,他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儘量多喝。

焦米糊水。大米炒焦到糊,然後煮水,濾掉米渣,取水服用,可根據小寶貝的口味添加適量的糖和鹽,或用炒麵也成。

小編推薦:幾則行之有效的藥粥治療小兒腹瀉,患兒家長不妨一試。

山藥苡仁粥取山藥粉3~6克,炒薏苡仁、炒扁豆各3克,粳米5克,加水煮粥,每天1~2次服食。具有健脾止瀉之功效,適用于患兒脾虛腹瀉。

山藥扁豆粥取鮮山藥(去皮,洗淨)30克,白扁豆15克,粳米30克。先將粳米、扁豆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八成熟,再將山藥(搗成泥狀)加入一起煮成稀粥,加白糖適量調味,每天2次溫食。具有消暑化濕、健脾止瀉之功效,適用于患兒濕熱並重型腹瀉。

茯苓粳米粥取茯苓粉、車前子、粳米各5~9克。先將車前子(布包)入鍋中加水煎半小時後取出布包,再將茯苓粉、粳米一起放入煎汁中煮成稀粥,加白糖適量調味,每天早晚各服食1次。具有清熱健脾、利濕止瀉之功效,適用于患兒濕重于熱之腹瀉。

絲瓜葉粥取鮮絲瓜葉30克,粳米30克。先將絲瓜葉洗淨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再濾取煎汁煮粳米為粥,加白糖適量調味,每天分2次食用。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濕之功效,適用于患兒感受外邪、熱重於濕型腹瀉。

大棗粳米粥取茯苓粉、大棗、粳米各6~9克。先將大棗去核切碎,放入鍋中加水浸泡20分鐘,然後把粳米、茯苓粉一起加水煮成粥,服時加適量白糖,每天2次。具有健脾補中、利濕止瀉之功效,適用于患兒泄瀉止後的調養。

山楂神曲粥取山楂50克,神曲15克,粳米30克。先用紗布將山楂、神曲包好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半小時後去掉藥渣,再加入粳米煮成稀粥,加適量白糖調味,即可食用,每天2次。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導滯之功效,適用於飲食不節或餵養不當造成消化不良的患兒。

糯米固腸粥取糯米30克,山藥15克。先將糯米炒微黃,山藥研成細末,然後把二者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共煮成粥,熟後加胡椒麵少許,白糖適量調服,每天2次。具有健脾暖胃、溫中止瀉之功效,適用于小兒脾胃虛寒型腹瀉。

茯苓大棗粥取茯苓粉30克,大棗15克,粳米30克。先將大棗去核切碎加水浸泡20分鐘,然後把粳米、大棗去核切碎,再將粳米與黨參末、蓮米末、棗肉一起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成稀粥,加白糖少許,即可食用,每天2次。具有健脾補中、利濕止瀉之功效,適用于患兒脾虛久瀉者。

參蓮大棗粥取黨參10克,蓮米10克,大棗15克,粳米30克。先將黨參、蓮米研成細末,大棗去核切碎,再將粳米與黨參末、蓮米末、棗肉一起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成稀粥,加白糖少許即可食用,每天2次。具有益氣健脾止瀉之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之患兒。

小兒腹瀉飲食調養更重要 試試這些民間偏方

寶寶腹瀉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尤其是兩歲以內的小兒,消化系統發育尚不成熟,如果不加注意,進食量過多或食物品種有改變,就會因消化功能紊亂而發生腹瀉。另外,小孩胃腸道防禦感染的能力差,也易受到細菌和病毒等的侵襲。比如夏季常見的細菌性痢疾,各種細菌性腸炎以及輪狀病毒引起的秋季腹瀉等。

對於小兒腹瀉,一方面要查明病因,對因治療,另一方面,飲食調理也很重要。

小兒腹瀉,飲食調養更重要

以往患兒腹瀉,比較強調限制飲食,理由是使胃腸道得以休息。但目前臨床醫生不但不主張禁食,反而鼓勵患兒進食,理由是孩子正處於發育的黃金時期,需要充足的營養,而腹瀉導致大量養分流失,如再限制飲食,無異於雪上加霜,誘發或加重營養不良,妨礙生長發育,導致免疫功能降低,腹瀉也就更難以停止。正確的做法是,6個月以上的腹瀉患兒,繼續按照已經習慣的食譜安排膳食,如粥、麵條、爛飯加些蔬菜,飲食以清淡為原則,切忌生、冷、硬食品。不宜喝糖分較多的糖水、果汁、飲料,以免加重脫水。不滿6個月者,如為母乳餵養,可繼續用母乳;如有暫時性糖源性腹瀉,可改用豆奶餵養,但瀉止或好轉後應恢復母乳。下面介紹一些常用的食療方:

脫脂酸牛奶 材料:100毫升去脂冷牛奶,36%酵酸液4毫升,或85%乳酸10滴。製作:冷牛奶加酵酸液,乳酸。功用:牛奶經乳酸桿菌發酵後變成優酪乳。此種優酪乳中乳糖已分解成半乳糖,適用于腹瀉患兒。

焦米湯材料:米粉,糖。製作:將米粉放在鍋內用文火炒至焦黃,加少量糖和水煮沸後服用。功用:焦米湯有一定的熱能,米粉炒熱後可使部分澱粉轉變成糊精,利於消化吸收;炒焦後的澱粉還有吸附腸內毒素及氣體的作用。

蘋果泥材料:蘋果,鹽。製作:蘋果切塊,搗成果泥後食用。每天食蘋果泥2~3次,每次30~60克。也可取蘋果一個洗淨切碎,加鹽0.8~0.9克,糖5克,水250毫升共煎湯,分2~3次飲用。功用:適用于6月齡以上小兒。蘋果含有果酸,能吸附毒素,並含有鞣酸,具有收斂作用,適宜于小兒腹瀉症。

胡蘿蔔汁 材料:鮮胡蘿蔔100克,鹽。製作:取鮮胡蘿蔔洗淨切碎放入鍋內,加鹽3克、適量水,煮爛後去渣取汁,每天分2~3次服用。功用:有健脾消食作用。

胡蘿蔔山楂煎 材料:鮮胡蘿蔔兩個,炒山楂15克,紅糖適量,製作:上述材料用水煎服。每天服數次,連服2~3天,功用:對傷食腹瀉有效。

淮山藥粥材料:粳米50克,淮山藥細粉20克。製作:上述材料同煮成粥,每日2~3次。功用:具有健脾的功效。對遷延性、慢性腹瀉有效。

薏米雞內金粥材料:生薏米30克,雞內金一個,粳米25克,製作:上述材料同煮成粥。功用:患兒食之,有利濕健胃消食的功效。

雞蛋黃油 材料:新鮮雞蛋製作:把雞蛋煮熟,取出蛋黃,用手按扁,放入鍋內用溫火焙烤約10分鐘,然後再翻過來,如此幾次,蛋黃由黃變褐,黃油同時析出,裝入瓶中待用。單服蛋黃油3~4毫克(一個雞蛋的含油量),早晚各服一次,連服三次。功用:可治小兒腹瀉。此方適用於6月齡以上的小兒,有補脾益胃和止瀉作用。

香菇湯 材料:香菇6~8朵,鹽。製作:香菇洗淨(若基部帶有菌木則不必洗掉,保留效果更好),加水兩碗,用沙鍋煎煮至一小碗,加少許食鹽服。一次服下,每日兩次。功用:有止瀉功效。

薑茶飲 材料:乾薑絲、綠茶各3克。製作:上材加水150毫升煮開後隨意飲用。或薑粥:生薑5克,大米30克加水適量煮粥,再調一點糖和鹽食用,每天兩次。功用:此茶飲具有祛寒止瀉作用。

山肝粥 材料:山藥5~20克,雞肝一副,薏米5~15克。製作:將山藥、薏米研為細末;雞肝切成薄片,與山藥末拌勻,加入適量食醋,放於碗內蒸熟,分早晚兩次服用。功用:本方對慢性小兒腹瀉療效較好。

當然,如果由醫生確診為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合理使用抗生素還是必要的,否則腹瀉遷延難愈,轉為慢性,更加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在平時的護理中,要注意記錄好寶寶大便的次數、大便量和每天的餵食量,隨時向醫生反映。要保持皮膚清潔,每次大便後要用溫水沖洗臀部,及時換尿布,防止尿布疹及繼發感染。注意居室空氣流通,患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不要接觸病兒,以防交叉感染。恢復期要重視營養,飲食中要逐漸增加易消化的食物。

治療小兒腹瀉的民間秘方

帶孩子的媽媽都知道,小孩腹瀉是常有的事情,以下是我綜合了一些母親的經驗,找來了治療小兒腹瀉的民間秘方:

蘋果水。將蘋果洗淨連皮切塊放入水中煮至蘋果爛,然後撈出蘋果渣,將水給小寶貝喝,他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儘量多喝。

焦米糊水。大米炒焦到糊,然後煮水,濾掉米渣,取水服用,可根據小寶貝的口味添加適量的糖和鹽,或用炒麵也成。

小編推薦:幾則行之有效的藥粥治療小兒腹瀉,患兒家長不妨一試。

山藥苡仁粥取山藥粉3~6克,炒薏苡仁、炒扁豆各3克,粳米5克,加水煮粥,每天1~2次服食。具有健脾止瀉之功效,適用于患兒脾虛腹瀉。

山藥扁豆粥取鮮山藥(去皮,洗淨)30克,白扁豆15克,粳米30克。先將粳米、扁豆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八成熟,再將山藥(搗成泥狀)加入一起煮成稀粥,加白糖適量調味,每天2次溫食。具有消暑化濕、健脾止瀉之功效,適用于患兒濕熱並重型腹瀉。

茯苓粳米粥取茯苓粉、車前子、粳米各5~9克。先將車前子(布包)入鍋中加水煎半小時後取出布包,再將茯苓粉、粳米一起放入煎汁中煮成稀粥,加白糖適量調味,每天早晚各服食1次。具有清熱健脾、利濕止瀉之功效,適用于患兒濕重于熱之腹瀉。

絲瓜葉粥取鮮絲瓜葉30克,粳米30克。先將絲瓜葉洗淨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再濾取煎汁煮粳米為粥,加白糖適量調味,每天分2次食用。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濕之功效,適用于患兒感受外邪、熱重於濕型腹瀉。

大棗粳米粥取茯苓粉、大棗、粳米各6~9克。先將大棗去核切碎,放入鍋中加水浸泡20分鐘,然後把粳米、茯苓粉一起加水煮成粥,服時加適量白糖,每天2次。具有健脾補中、利濕止瀉之功效,適用于患兒泄瀉止後的調養。

山楂神曲粥取山楂50克,神曲15克,粳米30克。先用紗布將山楂、神曲包好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半小時後去掉藥渣,再加入粳米煮成稀粥,加適量白糖調味,即可食用,每天2次。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導滯之功效,適用於飲食不節或餵養不當造成消化不良的患兒。

糯米固腸粥取糯米30克,山藥15克。先將糯米炒微黃,山藥研成細末,然後把二者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共煮成粥,熟後加胡椒麵少許,白糖適量調服,每天2次。具有健脾暖胃、溫中止瀉之功效,適用于小兒脾胃虛寒型腹瀉。

茯苓大棗粥取茯苓粉30克,大棗15克,粳米30克。先將大棗去核切碎加水浸泡20分鐘,然後把粳米、大棗去核切碎,再將粳米與黨參末、蓮米末、棗肉一起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成稀粥,加白糖少許,即可食用,每天2次。具有健脾補中、利濕止瀉之功效,適用于患兒脾虛久瀉者。

參蓮大棗粥取黨參10克,蓮米10克,大棗15克,粳米30克。先將黨參、蓮米研成細末,大棗去核切碎,再將粳米與黨參末、蓮米末、棗肉一起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成稀粥,加白糖少許即可食用,每天2次。具有益氣健脾止瀉之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之患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