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早產兒貧血的方法

早產兒貧血是指早產兒或低出生體重兒在生後一年內發生的貧血。 這與胎兒期各種生理功能發育更不完善有關。 早產兒骨髓造血功能薄弱。 由於早產兒, 嬰兒過早地停止了胎內的骨髓外造血, 因而不能適應生後機體快速生長發育。

早產兒貧血如何治療呢?

早產兒貧血治療1.輸血療法 (1)早產兒輸血指征:輸血不僅要根據血紅蛋白值, 同時應考慮嬰兒胎齡、生後日齡、臨床表現出生時血紅蛋白值、采血標本量等因素, 對有以下幾種情況輸血有效:

①早產兒血乳酸水準增加(>1.8mmol/L), 輸血後呼吸暫停減少體重增加。

Advertisiment

②貧血嬰兒伴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耗氧增加者, 輸血後氧耗減少。

③體重不增(每天體重增加疲勞的貧血嬰兒, 輸血後生長率增加。

④呼吸暫停發作較多的貧血早產兒, 糾正貧血後呼吸暫停減少。

⑤胎齡極小早產兒(

早產兒貧血治療(2)重組人類紅細胞生成素:自1989年用於臨床後, 有關治療研究的報導很多, 但具體使用時間、劑量及方法未得出具體公認的方案。 使用原則仍有爭議, 如價格昂貴, 且早產兒貧血並不全部出現有症狀的貧血。

①治療時機:當早產兒情況穩定, 能進食或每天所需熱量的一半是由胃腸道給予, 方能開始治療, 故一般常在生後3~8周內開始使用。 在以上情況下使用已屬時間太遲, 不能在症狀出現前糾正貧血。

Advertisiment
他們提出生後1~2天使用結果發現治療組較對照組明顯減少了輸血次數及費用。

②劑量及方法:每次200U/kg, 每週3次, 用後治療組網織紅細胞較基礎值增加5倍,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 故認為大劑量方能達到治療效果。 皮下注射雖吸收不甚穩定, 但其生物藥效達42%, 高於成人, 因給藥途徑方便, 不失為最佳選擇。

孕育之路專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