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治療腮腺炎的注意事項和預防

注意:

1、忌吃海帶、魚蝦、香椿等發物;

2、初期慎用升提與辛溫之品, 如升麻、羌活、細辛、荊芥、防風等; 3. 應用解毒藥的同時, 佐以行氣活血、散結消腫之品。

預防:

隔離患者至腫脹完全消失, 保護易感人群, 盡可能避免同腮腺炎患者的接觸。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易發的季節。 從醫院瞭解到, 醫院近期每天平均要接診5名至6名腮腺炎小患者。 專家指出, 由於腮腺炎的併發症危害較大, 為避免傳染他人, 對患者應及時隔離。

流行性腮腺炎相當於中醫學所稱的“痄腮”, 俗稱“蛤蟆瘟”, 中醫學認為, 它是由風熱時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Advertisiment
臨床以發熱、耳下疼痛為特徵。 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春季易於流行。 任何年齡均可發病, 但以5-9歲小兒發病率最高。 一般預後良好, 少數兒童由於病情嚴重, 可見昏迷、抽搐變證。 青春期後, 患本病雖不多見, 但感染後, 往往出現兼證, 男性易併發睾丸腫痛, 女性易併發少腹疼痛。

現代醫學認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其特徵為腮腺非化膿性腫脹及疼痛, 並有波及全身各種組織的傾向, 大多有發熱及輕度不適, 常見併發症為不同程度的腦膜腦炎。

病原體:

腮腺炎病毒屬粘病毒組, 核糖核酸(RNA)型, 存在于患者唾液、血、尿和腦脊液。 在紫外線照射下迅速死亡, 乙醇、甲醇液中2-5分鐘即被殺死。

現代醫學病理:

Advertisiment

病毒通過飛沫傳染進入口鼻粘膜, 經病毒血症定位於腮腺、頜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腺體, 有時侵入神經組織。 受累組織有非化膿性炎症狀為本病的病理特徵, 表現為腺體及周圍組織充血, 腫脹及水腫或有出血點等。

中醫學病因病理:

中醫學認為, 本病是由感受風濕邪毒所致。 邪毒從口鼻而入, 侵犯少陽膽經, 熱毒蘊結經脈, 鬱結不散, 氣滯血瘀。 因足少陽之脈起於內眥, 上抵頭角下耳後, 繞耳而行, 故見耳下腮部漫腫, 堅硬作痛。 因初起邪犯肺胃, 故伴有惡寒、發熱, 頭身疼痛等肺衛失和症狀及咽喉疼痛之胃熱上沖見證, 少陽與厥陰相表裡, 足厥陰肝經之脈下繞陰☆禁☆器, 熱毒由少陽傳及厥陰, 則可見睾丸或卵巢腫痛。

Advertisiment
如溫毒熾盛, 竄入營分, 陷於心包, 犯胃侵腦, 則可發生壯熱、頭痛、嘔吐、痙厥、昏譫、肢強等(腦膜炎、腦炎)。 近年來尚可有氣陰耗傷心腎, 引起心悸, 胸悶, 喘促等證(併發心肌炎)。 但大多數病例病情輕, 預後良好。 歸納本病的基本病機依次為:風熱上攻, 阻遏少陽;膽熱犯胃, 氣血奎滯;溫毒熾盛, 涉及心肝;氣血虧損, 痰瘀阻留;邪退正虛, 氣陰虧耗等。

診斷:

1、流行病學:

當地有流行, 並有與病人接觸史, 以冬春季為多見。

2、臨床表現:

以耳垂前下方為中心腫脹、發硬與壓痛, 且多為雙側, 並不成膿。 部分病例可併發睾丸炎、心肌炎、胰腺炎、腦膜炎等。

潛伏期:14-24日, 以17-18日最為多見。

前驅期:1-2日, 常有發熱、倦怠、肌肉酸痛、食欲減退, 嘔吐, 頭痛、結合膜炎、咽炎等, 偶可首先出現腦膜刺激征,

Advertisiment
多數患者可無前驅期, 以耳下部腫、痛為最早症狀。

腮腫期:腮腫一般多為兩側性, 可先見於一側, 1~2日後另一側亦腫大, 腫脹的腮腺以耳垂為中心, 向周圍蔓延, 2~3日達高峰, 局部疼痛, 張口或咀嚼時更明顯, 表面灼熱, 頰內腮腺管口可見紅腫, 頜下腺及舌下腺亦先後受累。 腮腺腫脹4~5日後減退, 全病程約1~2周。

3、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總數大多正常或稍減少, 淋巴相對增加, 併發睾丸炎、胰腺炎或腦膜腦炎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血、尿澱粉酶活力增高, 50%以上有腦脊液細胞輕度增高。 如有特殊必要可進行血清學(中和抗體, 補體結合、血凝抑制)檢查、滅活病一皮膚試驗以及病毒分離而確定診斷。

4、併發症

腦膜腦炎與睾丸炎較多見。

Advertisiment
鑒別診斷:

a、化膿性腮腺炎:(中醫稱為發頤)多為一側, 紅腫疼痛顯著, 成膿後有波動感, 白細胞總數與中性粒細胞均明顯增高, 抗菌劑治療有效。

b、頸部、耳前淋巴結炎:非以耳垂為中心, 呈邊緣清楚的硬結, 壓痛顯著, 其附近多有炎症(牙齒、咽峽、耳部瘡瘍等)。

c、繼發性腮腺腫大:可見於糖尿病、營養不良、慢性肝病、藥物性(碘劑、羥保泰松、異丙腎等), 多對稱, 柔軟, 無疼痛。

d、其他:偶或尚須同過敏性腮腺炎、腮腺導管阻塞相鑒別, 這些均有反復發作史, 腫消皆速。 尚有青春期男子有單純腮腫者, 但不伴其他症狀。 現代醫學療法:

一般護理:臥床休息, 併發睾丸炎時宜半臥位, 以利消腫。 保護口腔衛生, 呼吸道隔離, 避免酸性等刺激性飲食, 併發胰腺炎者, 禁飲食,輸液以維持營養,酌給維生素B、C等。

藥物治療:早期重症可試用病毒唑、干擾素。併發睾丸炎時可用己烯雌酚1mg,3次/日,口服。併發胰腺炎可酌用解痙劑阿托品、654-2等。

中醫辨證分型治療:

1、溫毒在表:

症狀:惡寒發熱,頭痛腮脹,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則:疏風清熱,散結消腫。

方藥:銀翹散加減

金銀花12克,連翹9克,桔梗9克,牛蒡子9克,薄荷6克,板蘭根15克,夏枯草9克,丹參15克,黃芩9克。

水煎服,1日1劑。

2、膽熱犯胃,氣血壅滯型:

症狀:壯熱煩渴,腮腫拒按,心煩噁心,便幹尿赤,舌紅苔黃,脈滑數或弦數或洪數。

治則:清熱解毒,疏肝利膽活血。

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

柴胡6克,升麻9克,連翹12克,薄荷6克,僵蠶9克,牛蒡子9克,板蘭根15克,馬勃9克,黃芩12克,桔梗9克,丹參15克。

水煎服,1日1劑。

3、餘毒未清,腮腫尚存:

症狀:熱退腮腫漸消,或睾丸腫痛,舌紅苔黃而幹,脈數。

治則:清解餘毒,軟堅散結。

方藥:消瘰丸加減。

夏枯草12克,玄參9克,全瓜蔞12克,浙貝母12克,牡蠣12克,板蘭根15克,大青葉9克,王不留行12克。

水煎服,1日1劑。

4、氣血虧損,痰瘀阻留:

症狀:熱退神呆,痰鳴涎垂,肢體活動不靈,舌淡紅或紫暗,體胖苔潤,脈細澀。

治則:益氣活血,化痰通絡。

方藥:菖蒲6克,郁金6克,丹參12克,茯苓9克,地龍6克,膽南星3克,葛根6克,黃芪12克,白術9克。

水煎服,1日1劑。

5、邪退正虛,氣陰兩虛:

症狀:頭暈心煩,納呆困倦,舌紅少津,苔薄黃而幹,脈細數。

治則:益氣養陰,健脾開胃。

方藥:沙參6克,麥冬9克,茯苓9克,白術6克,太子參6克,炒麥芽9克,神曲6克,炒山楂6克,甘草3克。

水煎服,1日1劑。

隨證加減:

腮腫硬結不散加海藻、昆布;熱毒壅盛,大便秘結加大黃、芒硝;併發睾丸炎,加龍膽草、荔枝核、元胡、枳殼;併發腦膜腦炎,神昏驚厥加僵蠶、地龍、紫雪丹;嘔吐加玉樞丹。

單方驗方:

1、夏枯草30克,水煎代茶飲。

2、金銀花、板蘭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4天。

3、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4天。

4、生石膏50克,黃芩、連翹、夏枯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4次。

以上4方用於痄腮輕症。

5、鸕鷀瘟方:柴胡6克,貫眾6克,幹葛3克,竹茹3克,半夏曲3克,黃連2.1克,枳殼2.1克,甘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痄腮頰腮紅腫,嘔惡發熱,下午煩熱,口苦,夜不能睡,脈洪大。

6、青黛湯:青黛1.5克,生甘草6克,金銀花15克,瓜蔞1/2個,加酒50毫升,水煎溫服,每日1劑。適用於兩腮腫硬,發頤。

外治法:

1、仙人掌(鮮)適量,除去針刺後剖開,以切面(或搗泥),外敷患處,1日更換2-3次。

2、天花粉、綠豆各等份,研為細末,用冷開水加蜂蜜少許調成糊狀,外敷患處,每日3-4次。

3、萬年青根、鮮蒲公英、鮮馬齒莧、鮮鞭蓉葉、鮮魚腥草、鮮大青葉、鮮地龍糊(可任選1種),搗爛外敷患處,每日數次。

4、吳茱萸9克,虎杖5克,地丁6克,膽南星3克,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每次取6-15克,加醋適量調成糊狀,外敷雙側湧泉穴。適用於痄腮腮腫咽痛。

5、紫金錠或如意金黃散適量,以清茶加蜂蜜少許調勻後,外敷患處。適用於腮紅腫硬痛。

6、蟾蜍1只,清水洗淨,去頭及耳後腺,將皮剝下煎成膏藥狀,表皮向外直接貼敷患處。若自行脫落後,可浸水後重貼,待腫消為止。

7、石田螺醋磨、白胡椒粉外敷。

8、白絳丹膏外敷。

9、季得勝蛇藥外敷。

10、米醋調冰片、醋調青黛等外敷。

針灸療法:

1、 風熱上擾證: 取穴:翳風TE17、頰車ST6、合穀LI4、外關TE5、風池GB20。

配穴:咽紅腫痛者,配少商LU11、商陽LI1。

毫針刺,諸穴均用瀉法。

2、邪毒熾盛證:

取穴:大椎GV14、曲池LI11、中渚TE3、足臨泣GB41、頰車ST6、翳風TE17。

配穴:頭痛甚者配風池GB20、頭維ST8、腮腺腫甚者配少商LU11。

毫針刺,諸穴均用瀉法。

3、熱鬱肝經證:

取穴:太沖LR3、曲泉LR8、大敦LR1、歸來ST29。

配穴:高熱者配大椎GV14、曲池LI11。

毫針刺,諸穴均用瀉法。

4、邪陷心包證:

取穴:勞宮PC8、行間LR2、人中GV26、百會GV20、十宣EX-DU11。

配穴:項背強直者配陽陵泉GB34、大杼BL11。

毫針刺,諸穴均用瀉法。

耳穴療法:

取穴:腮腺、頰、神門、交感、內分泌。

配穴:睾丸疼痛配睾丸穴。

毫針直刺或斜刺,強刺激,留針20-30分鐘,間歇行針,每日1-2次,3次為1療程。也可用耳穴貼壓王不留行籽,每日揉按3次,每次3分鐘,每週換2次,3次為1療程。

刺絡療法:

取穴:耳尖穴、少商、關沖、少澤,每次選2-3穴,用小號三棱針快速點刺,局部用手擠壓,放血3-5滴。

電針療法:

取穴:取腮腺炎刺激點(腫大腮腺之上緣處)、少商(雙側)。

針腮腺炎刺激點時由腫大之肋腺上緣呈45度角刺入,深約1-1.5寸,通電10-15分鐘,起針後點刺雙側少商出血,每側3-5滴,每日1次。

皮膚針療法:

取穴:合谷LI4、頰車ST6、翳風TE17、列缺LU7、外關TE5、二間LI2。

配穴:發熱配曲池LI11、大椎GV14。

叩刺,中等刺激。

穴位鐳射照射:

取腮腺腫脹局部。頰車(患側)、翳風、合穀、發燒配大椎、曲池。

用3兆瓦氦-氖鐳射源光束或經光纖傳輸光照射腮腺腫脹中心,再照射穴位。每日1穴,每穴(或局部)3-5分鐘,3次分1療程。

燈火灸療法:

取穴:角孫穴TE20。

剪去病側角孫穴處的頭髮,取燈心草點燃,迅速觸點穴位,聞及聲響後,立即將火移開。若腮腫不消,則次日可再次施灸。 拔罐療法:

患者取坐位,用三棱針點刺一下大椎和曲池穴,後取口徑1.5釐米的玻璃罐,用閃火法拔點刺穴位5分鐘;然後再拔雙側頰車穴和外關穴5分鐘,每天1次。適用於痄腮之熱毒蘊結證型。

推拿療法:

手法:按摩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胃經、揉小天心、揉牙關、揉耳後高骨。

初起有表證時,重用清天河水解表泄熱;邪毒內陷心肝,可掐老龍、十宣、揉二扇門清熱開竅,息風止痙。

禁飲食,輸液以維持營養,酌給維生素B、C等。

藥物治療:早期重症可試用病毒唑、干擾素。併發睾丸炎時可用己烯雌酚1mg,3次/日,口服。併發胰腺炎可酌用解痙劑阿托品、654-2等。

中醫辨證分型治療:

1、溫毒在表:

症狀:惡寒發熱,頭痛腮脹,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則:疏風清熱,散結消腫。

方藥:銀翹散加減

金銀花12克,連翹9克,桔梗9克,牛蒡子9克,薄荷6克,板蘭根15克,夏枯草9克,丹參15克,黃芩9克。

水煎服,1日1劑。

2、膽熱犯胃,氣血壅滯型:

症狀:壯熱煩渴,腮腫拒按,心煩噁心,便幹尿赤,舌紅苔黃,脈滑數或弦數或洪數。

治則:清熱解毒,疏肝利膽活血。

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

柴胡6克,升麻9克,連翹12克,薄荷6克,僵蠶9克,牛蒡子9克,板蘭根15克,馬勃9克,黃芩12克,桔梗9克,丹參15克。

水煎服,1日1劑。

3、餘毒未清,腮腫尚存:

症狀:熱退腮腫漸消,或睾丸腫痛,舌紅苔黃而幹,脈數。

治則:清解餘毒,軟堅散結。

方藥:消瘰丸加減。

夏枯草12克,玄參9克,全瓜蔞12克,浙貝母12克,牡蠣12克,板蘭根15克,大青葉9克,王不留行12克。

水煎服,1日1劑。

4、氣血虧損,痰瘀阻留:

症狀:熱退神呆,痰鳴涎垂,肢體活動不靈,舌淡紅或紫暗,體胖苔潤,脈細澀。

治則:益氣活血,化痰通絡。

方藥:菖蒲6克,郁金6克,丹參12克,茯苓9克,地龍6克,膽南星3克,葛根6克,黃芪12克,白術9克。

水煎服,1日1劑。

5、邪退正虛,氣陰兩虛:

症狀:頭暈心煩,納呆困倦,舌紅少津,苔薄黃而幹,脈細數。

治則:益氣養陰,健脾開胃。

方藥:沙參6克,麥冬9克,茯苓9克,白術6克,太子參6克,炒麥芽9克,神曲6克,炒山楂6克,甘草3克。

水煎服,1日1劑。

隨證加減:

腮腫硬結不散加海藻、昆布;熱毒壅盛,大便秘結加大黃、芒硝;併發睾丸炎,加龍膽草、荔枝核、元胡、枳殼;併發腦膜腦炎,神昏驚厥加僵蠶、地龍、紫雪丹;嘔吐加玉樞丹。

單方驗方:

1、夏枯草30克,水煎代茶飲。

2、金銀花、板蘭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4天。

3、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4天。

4、生石膏50克,黃芩、連翹、夏枯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4次。

以上4方用於痄腮輕症。

5、鸕鷀瘟方:柴胡6克,貫眾6克,幹葛3克,竹茹3克,半夏曲3克,黃連2.1克,枳殼2.1克,甘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痄腮頰腮紅腫,嘔惡發熱,下午煩熱,口苦,夜不能睡,脈洪大。

6、青黛湯:青黛1.5克,生甘草6克,金銀花15克,瓜蔞1/2個,加酒50毫升,水煎溫服,每日1劑。適用於兩腮腫硬,發頤。

外治法:

1、仙人掌(鮮)適量,除去針刺後剖開,以切面(或搗泥),外敷患處,1日更換2-3次。

2、天花粉、綠豆各等份,研為細末,用冷開水加蜂蜜少許調成糊狀,外敷患處,每日3-4次。

3、萬年青根、鮮蒲公英、鮮馬齒莧、鮮鞭蓉葉、鮮魚腥草、鮮大青葉、鮮地龍糊(可任選1種),搗爛外敷患處,每日數次。

4、吳茱萸9克,虎杖5克,地丁6克,膽南星3克,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每次取6-15克,加醋適量調成糊狀,外敷雙側湧泉穴。適用於痄腮腮腫咽痛。

5、紫金錠或如意金黃散適量,以清茶加蜂蜜少許調勻後,外敷患處。適用於腮紅腫硬痛。

6、蟾蜍1只,清水洗淨,去頭及耳後腺,將皮剝下煎成膏藥狀,表皮向外直接貼敷患處。若自行脫落後,可浸水後重貼,待腫消為止。

7、石田螺醋磨、白胡椒粉外敷。

8、白絳丹膏外敷。

9、季得勝蛇藥外敷。

10、米醋調冰片、醋調青黛等外敷。

針灸療法:

1、 風熱上擾證: 取穴:翳風TE17、頰車ST6、合穀LI4、外關TE5、風池GB20。

配穴:咽紅腫痛者,配少商LU11、商陽LI1。

毫針刺,諸穴均用瀉法。

2、邪毒熾盛證:

取穴:大椎GV14、曲池LI11、中渚TE3、足臨泣GB41、頰車ST6、翳風TE17。

配穴:頭痛甚者配風池GB20、頭維ST8、腮腺腫甚者配少商LU11。

毫針刺,諸穴均用瀉法。

3、熱鬱肝經證:

取穴:太沖LR3、曲泉LR8、大敦LR1、歸來ST29。

配穴:高熱者配大椎GV14、曲池LI11。

毫針刺,諸穴均用瀉法。

4、邪陷心包證:

取穴:勞宮PC8、行間LR2、人中GV26、百會GV20、十宣EX-DU11。

配穴:項背強直者配陽陵泉GB34、大杼BL11。

毫針刺,諸穴均用瀉法。

耳穴療法:

取穴:腮腺、頰、神門、交感、內分泌。

配穴:睾丸疼痛配睾丸穴。

毫針直刺或斜刺,強刺激,留針20-30分鐘,間歇行針,每日1-2次,3次為1療程。也可用耳穴貼壓王不留行籽,每日揉按3次,每次3分鐘,每週換2次,3次為1療程。

刺絡療法:

取穴:耳尖穴、少商、關沖、少澤,每次選2-3穴,用小號三棱針快速點刺,局部用手擠壓,放血3-5滴。

電針療法:

取穴:取腮腺炎刺激點(腫大腮腺之上緣處)、少商(雙側)。

針腮腺炎刺激點時由腫大之肋腺上緣呈45度角刺入,深約1-1.5寸,通電10-15分鐘,起針後點刺雙側少商出血,每側3-5滴,每日1次。

皮膚針療法:

取穴:合谷LI4、頰車ST6、翳風TE17、列缺LU7、外關TE5、二間LI2。

配穴:發熱配曲池LI11、大椎GV14。

叩刺,中等刺激。

穴位鐳射照射:

取腮腺腫脹局部。頰車(患側)、翳風、合穀、發燒配大椎、曲池。

用3兆瓦氦-氖鐳射源光束或經光纖傳輸光照射腮腺腫脹中心,再照射穴位。每日1穴,每穴(或局部)3-5分鐘,3次分1療程。

燈火灸療法:

取穴:角孫穴TE20。

剪去病側角孫穴處的頭髮,取燈心草點燃,迅速觸點穴位,聞及聲響後,立即將火移開。若腮腫不消,則次日可再次施灸。 拔罐療法:

患者取坐位,用三棱針點刺一下大椎和曲池穴,後取口徑1.5釐米的玻璃罐,用閃火法拔點刺穴位5分鐘;然後再拔雙側頰車穴和外關穴5分鐘,每天1次。適用於痄腮之熱毒蘊結證型。

推拿療法:

手法:按摩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胃經、揉小天心、揉牙關、揉耳後高骨。

初起有表證時,重用清天河水解表泄熱;邪毒內陷心肝,可掐老龍、十宣、揉二扇門清熱開竅,息風止痙。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