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總會經歷或長或短的一段反抗期, 令父母感到既頭疼又難以管教。 其實, 反抗期正是孩子邁向獨立自主的轉折階段。 只要瞭解孩子反抗背後的原因, 對孩子多一分理解, 就能有效化解親子之間的衝突, 也能減少教養上的挫折感。
成長的必經過程
就像成人的生理週期一樣, 孩子的成長週期也有高☆禁☆潮和低潮。 只是大人能預知自己的情緒感受, 但孩子卻還不能。 根據國外的調查結果, 孩子通常每過半年就會出現情緒波動的現象, 所以父母常常突然覺得孩子“變壞了”“不乖了”。
Advertisiment
孩子說慌不是故意
孩子的行為是大人世界的反射, 有時大人很奇怪孩子為什麼要撒謊, 但在探究原因之後, 卻發現原因可能出在大人身上。 比如有些孩子因為害怕被父母責罰而不願意說出真相, 因此, 如果父母能夠改變一下教養態度, 讓孩子面對問題時多一些信心和勇氣, 那麼他就不需要編造藉口來撒謊。
教養的反作用
對父母來說, 養育小孩是一項極大的修煉。 我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老師”, 其實“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 這就是教養的反作用, 通過與孩子的交流, 父母也能從中反思自己, 進而做出修正。
學步階段最頭疼
“2歲的孩子最讓人頭疼!”相信這句話很多父母都聽過。
Advertisiment
讓孩子自己動手
2歲之後的孩子多半已經有了自我概念, 開始察覺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對許多事情都充滿興趣, 總想著“自己動手做一做”, 卻又常常因為做不好而洩氣、發火。 此外, 父母可能因為不堪忍受為孩子善後的麻煩, 進而阻止孩子自己動手做, 以至產生親子衝突。
其實, 這個階段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順著孩子毛髮的方向梳理”, 如果逆勢而動, 那麼親子互動的道路一定崎嶇不平。 因此, 父母要掌握孩子自主性的萌芽, 懂得適時放手, 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動手做, 協助孩子及早掌握應有的能力。
Advertisiment
經驗是最好的老師
那麼, 對於孩子那些令人傷腦筋的搗蛋行為, 父母到底該不該阻止呢?這個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孩子的行為是累積感官經驗的最佳途徑, 有時不需要過度限制, 畢竟“搗蛋”可能只是大人的看法而已, 也許孩子自己感覺是完全正常的。 當然, 這些行為也必須都建立在安全與符合社會規範的前提下。
凡是3歲以前的孩子, 注意力都容易被轉移。 如果不希望孩子碰到某件物品, 父母最好把該物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同時幫孩子找到其他替代物品, 以轉移其注意力, 這樣就能避免硬碰硬的正面衝突。
3技巧應對反抗
孩子之所以要反抗、鬧脾氣, 往往是因為不被成人瞭解。 在面臨類似情形時,
Advertisiment
技巧1:瞭解原因, 以柔克剛
事出必有因, 當孩子出現反抗行為時, 不要急著去壓制他, 在很多時候, 以退為進、以柔克剛反而更有效。 要試著瞭解孩子為什麼要反抗, 幫孩子打開心結, 重視、尊重他的需求與想法, 敞開心胸與孩子真誠溝通、深入交流。
技巧2:提供有範圍的選項
面對喜歡把“不”掛在嘴邊的孩子, 在溝通時儘量避免“好不好”“要不要”等不確定性的用語。 事先挑出成人可以接受的選項, 讓孩子在其中做出選擇。 不要問“你想怎麼樣”“你想要什麼”, 否則他可能會提出令你大傷腦筋的要求。 可以明確地問:“你要喝牛奶,
Advertisiment
技巧3:不破壞秩序感
3歲以前的孩子對生活步調相當敏感, 如果秩序感糟糕破壞, 他會感覺非常不自在。 因此, 規律的生活習慣也是穩定情緒的最直接方式。 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來自於平日的相處, 一旦生活中出現小變化, 大人最好事先告訴孩子, 這樣就不用擔心失去平日建立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