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注意!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夠“擁有”自己的生活


心理學家同意這種驅使行動、好奇心和探索的動力是與生俱來的
嬰兒在小床裡唯一躺著不動的時候, 不是生病就是睡著, 否則, 都是忙著東張西望、啃咬、笑、哭、踢腿和動來動去地試著探索及影響周圍的世界。
這種想要操控事物以便影響我們生活的需要感是放諸四海而皆准的, 無論是原始社會向雨神祈求豐收, 或是中上階層家庭求助於補習班來贏得好的學業考試成績, 一直以來, 人類努力試圖操控、預測、瞭解和影響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 借由成功地影響事件, 我們能夠提高獲得理想結果的機率,
Advertisiment
同時降低結果不盡如人意的機率。
相信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對人生做出的選擇是可信且發自內心的, 而不是由別人發號指令給我們。 孩子若沒有機會自己想通屬於他們的價值觀、欲望和興趣, 造成的結果往往就只是無止境的依賴, 永遠都無法達到健康自主的一天。
自主的意思是我們能夠獨立、有能力和充滿愛心, 我們可以自由選擇如何運用這些特質。
也許我們很擅長寫作, 但卻選擇學醫, 這是因為我們相信當醫生能幫助更多的人;也許我們很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但基於奉養父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而願意與父母同住。 就是這種選擇的能力, 幫助我們不只感到自己生來就具有某些特質, 而且也能掌控這些特質,
Advertisiment
讓它們支配我們的人生方向。
自我效能是對我們能夠成功影響世界的一種信任。
它和自尊不同, 自尊與自我價值的判斷有關, 自我效能則與個人能力的判斷有關。 雖然自我效能經常掩蓋住自尊, 兩者卻不是同一回事。 與學業、個人或人際關係成功沒多大關係的自尊不一樣, 自我效能與孩子的正面結果有很深切的關聯。 自我效能高的孩子, 比較容易自主行動。 這種為爭取自己最佳權益而採取適當行動的能力, 可以稱之為行動能力(agency)。 自我效能與信任有關, 行動能力則與行動有關;不過兩者都可歸因於個人的控制感, 很清楚地, 效能與行動能力是互相有關聯的;我們越感覺自己能夠有效控制這個世界,
Advertisiment
就越有可能採取有效的行動。 我們可以在主動積極的人身上發現高度的行動能力, 他們是“知道如何去完成任務”的“劍及履及者”。 雖然“自我效能”這個名詞或許念起來還不如“自尊”那麼順口, 但是它對健康情緒發展的貢獻卻是毋庸置疑的。
行動能力的觀念打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了
行動能力的觀念打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了, 有些玩具壓一下會發出聲響, 當嬰兒發現自己能弄出新奇的聲音, 也就是學習到行動如何影響環境的初期課程。 想想看, 如果不是由嬰兒自己擠壓玩具、發現聲音, 老是由他的父母擠壓玩具、發出聲響的話, 他會如何呢?
雖然說父母不太可能會不停地跟孩子搶玩具、擠壓玩具, 孩子總會有機會拿到玩具,
Advertisiment
但這個小嬰兒會感受到環境裡面這個奇怪的念頭, 但那個行動不是由她內心所產生的。 這顯示出, 縱使是最年幼的孩子, 也會因給孩子, 為獨立探討的經驗和不受熱心父母干擾而有所獲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