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絕不僅僅是父母只用語言來教導孩子如何去做, 父母的身教更重於言教。 因為, 孩子更多是通過模仿來學習, 年齡越小的孩子, 父母的行為對他影響越大。
有一段時間, 丈夫迷上了在網上玩QQ農場的遊戲, 甚至有點走火入魔。
每天晚上回到家, 他首先會打開電腦, 登陸QQ, 再打開遊戲頁面。 就是在吃飯的時候, 他也總是把菜撥拉到飯碗裡, 然後端著飯碗坐到電腦旁, 點幾下滑鼠, 扒拉幾口飯, 眼睛始終不離開電腦螢幕, 爭分奪秒地種菜、偷菜。
丈夫這種投入的“精神”影響了女兒小語和兒子小松, 他們倆也時常“摩拳擦掌”地想要去玩上一把。
Advertisiment
這天晚上, 我們一家人在吃飯, 丈夫照常是端著飯碗坐到了電腦旁。
8歲的小松先于爸爸吃完了飯, 就對他說:“爸, 你先吃飯, 我幫你去偷菜。 ”
爸爸不置可否, 低頭吃飯, 小松就蹦跳著來到了電腦前。
丈夫吃完飯, 放下飯碗, 用手抹了一下嘴巴, 大聲說著:“兒子, 別玩了, 你去看書。 ”
“讓我玩一會兒嘛。 ”小松扭動了一下身子, 抬起頭側臉望著爸爸。
“不行, 你得去讀書!”爸爸不容小松商量。
小松不敢堅持, 沮喪地離開了電腦桌, 來到沙發邊打開電視, 一邊看電視還一邊轉向爸爸的背影, 低聲嘟囔著:“你怎麼不看書?”
小松的聲音雖然很小, 但我還是聽到了。
這讓我意識到了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Advertisiment
在十多年教育研究、家庭教育諮詢的過程中, 我也逐漸意識到:家庭教育, 絕不僅僅是父母只用語言來教導孩子如何去做, 父母的身教更重於言教。 因為, 孩子更多是通過模仿來學習, 年齡越小的孩子, 父母的行為對他的影響越大。
我在讀教育學碩士研究生期間, 有一位元化學系的舍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這位舍友家在東北, 26歲, 她的父母都是某部隊的高級幹部。
這個女孩對自己物品的擺放要求嚴格至極, 在我們看來, 近乎有點“苛刻”。
如果女孩買回來幾個蘋果, 這些蘋果往往大小不一。
Advertisiment
雖然學校對研究生的內務沒有要求, 但女孩的被子每天都會疊成有棱有角的豆腐塊。 她的褥單總是平平展展, 沒有一處褶皺, 像是光滑的桌面。
女孩有兩個暖水瓶, 一樣的顏色, 都是8磅水的容量。 女孩每次打熱水回來, 都會將兩個暖水瓶按同種方式放置在牆角。 兩個暖水瓶的提把朝著同一方向, 且它們與牆面總是成45度角。 每次用過暖水瓶之後, 她都要將其按同樣的方向放回原處。
同樣, 女孩書桌上的書籍, 插在筆筒裡的鋼筆、圓珠筆、鉛筆, 桌子上的化妝品等, 都被擺放得整整齊齊, 就連上一本書的書脊和下面書的書脊不在一條垂直線上都不允許。
Advertisiment
我對舍友所受的家庭教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於是, 和她聊起了這件事。
我問她:“你做每件事都這麼仔細, 是你父母從小這麼教育你的嗎?”
舍友淡淡地笑了, 回答我說:
“我倒沒有覺得我爸媽怎麼教我, 只是看到他們那麼做了, 也就跟著那麼做了。 時間長了, 也就成習慣了。 有時候, 不那麼去做, 反而覺得彆扭。 ”
舍友說話也透露著軍人作風, 不拖泥帶水, 不愧是軍人的後代。 怪不得有“孩子常常會成為父母的翻版”這句話。
同樣的情形也在我的一名學生身上有著充分的體現。
前些年我擔任中學班主任期間, 有一個女生王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媛是個清瘦、秀氣的女孩,
Advertisiment
有一天, 王媛因為一名男生不小心將她的一本書碰到了地上, 就順口罵了他一句, 還握緊了拳頭, 掄起了手臂。
偏偏那個男生也不是省油的燈, 兩人打了起來。
出乎人們的意料, 看起來瘦弱的王媛, 竟將胖乎乎的男孩打得鼻孔出血, 牙齦也出血。
當然, 王媛受到了處分。 當我把王媛的母親叫到學校來的時候, 我明白了王媛的慣常表現。
王媛的母親是一個言談舉止粗俗的女人, 聽說女兒受了處分, 她不問青紅皂白, 當著辦公室幾個同事的面, 對著女兒狠狠地批了一通, 一口一句“媽的”, 還不時地用手推搡、指點著女兒, 全然不顧女兒的面子。
可見,無意中,父母會成為孩子直接的學習對象,不論是父母良好的行為,還是不良的行為,孩子都會模仿。
很多父母會認為,所謂的溝通和教育,就是耳提面命地用語言告誡孩子,應該這麼做,不應該那麼做。至於父母自己,那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了。殊不知,這種只注重言傳、忽視身教的溝通方式,很多時候是低效甚至無效的。
孔子曾經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聰明的父母們,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首先就要是什麼樣的人。
全然不顧女兒的面子。可見,無意中,父母會成為孩子直接的學習對象,不論是父母良好的行為,還是不良的行為,孩子都會模仿。
很多父母會認為,所謂的溝通和教育,就是耳提面命地用語言告誡孩子,應該這麼做,不應該那麼做。至於父母自己,那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了。殊不知,這種只注重言傳、忽視身教的溝通方式,很多時候是低效甚至無效的。
孔子曾經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聰明的父母們,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首先就要是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