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注重身教也要注重言教

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 在嬰兒期和學步期, 年幼的男孩沐浴在母親女性的溫柔懷抱中。 那時父愛是重要的, 但母愛是首要的。 但是, 再過3~5年, 小男孩便開始故意和媽媽拉開距離, 而努力去建立一種男性身份。

一個剛剛讀小學一年級的小男孩, 常常有意識地模仿爸爸的男性風格特點。 在一家人乘車外出時, 小男孩經常會熱情地招呼爸爸:“爸爸, 快來, 我們男的坐前排, 女的坐後排。 ”

事例中, 這個小男孩就是想讓別人知道:他是像爸爸一樣的一個“傢伙”。 這就是他在刻意地模仿爸爸的動作行為和男性風格。

Advertisiment

其實, 對於男孩來講, 父親的影響遠不止這些。 一位老闆曾這樣表述他選擇男性雇員的標準:“我注意的首先是那個人和他父親的關係。 只要他得到過他父親的愛、尊重他的權威, 那他就有可能成為一名很好的雇員。 ”他還補充說:“我不會雇傭一位反抗自己父親的年輕人。 他在我這裡也會惹麻煩的。 ”

這位老闆的選人標準也許有失偏頗, 但卻反映出了一個不能被忽視的道理:父親所給予兒子的健全的男性作風模式, 無疑是其在今後能夠順利發展的基礎和推動劑。

在父親角色缺失的情況下, 男孩的損失要大於女孩。 很多社會學家甚至認為, 男孩80%的時間和母親在一起, 他們長大以後不知道怎樣做男人。 男人不知道怎樣做男人,

Advertisiment
就會越來越像個長不大的大孩子。

某位感情纖敏的女作家, 她的多愁善感也傳染給了與之形影相隨的兒子。 兒子6歲不敢走夜路, 關了燈不敢入睡, 喜歡積木及小貓釣魚之類的女孩常玩的玩具, 喜歡奶聲奶氣地認母親的好友做“乾媽”, 喜歡穿花衣服, 他甚至不喜歡“野小子”們的遊戲:爬樹、堆沙、玩泥巴……女作家憂愁起來, 她說:“他哪像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呢?”

這位女作家的擔憂絕非空穴來風, 男孩不像男孩, 便會引發很多問題:遭同齡人欺負、“娘娘腔”、同性戀……很多兒童心理學專家曾明確地指出, 就問題男孩而言, 關鍵在於父親的不參與和不關心, 其結果是母親承擔更多的責任來填補空位。 由此可見, 父愛對男孩的影響有多麼重要。

Advertisiment

給父母的建議

既然父親對男孩的影響如此巨大, 那麼, 做父親的該如何用自己的愛培養出了不起的男子漢呢?

方法一:父親要給男孩做出榜樣

一個人非常喜歡喝酒, 每天下班後, 他都要到附近的酒館喝幾杯, 經常喝到半夜才醉醺醺地回家。

有一天, 天空下起鵝毛大雪, 積雪把路鋪了厚厚的一層。 下班後, 他和往常一樣向酒館走去, 走著走著, 他聽到後面發出奇怪的聲音。 他回頭一看, 原來是放學的兒子。

兒子正順著父親的腳印走過來, 他的小臉因為興奮而漲得通紅:“爸爸你看, 我正在踩著你的腳印呢!這多有趣!”

兒子的話讓父親心頭一震, 他立刻意識到:“如果我去酒館, 兒子順著我的路走, 也會找到酒館的。

Advertisiment

父親馬上改變了行走的路線, 向家的方向走去。 從那以後, 他改掉了喝酒的習慣, 再也沒有去酒館。

父親可能沒有意識到, 你的男孩就像一個永不停息的小雷達, 正在專注地觀察你的一舉一動, 並模仿各種被你忽略的瑣碎細節。

如果你經常酗酒, 那麼你的兒子可能也會成為酒鬼;

如果你經常對妻子發火, 你的兒子也會脾氣粗暴;

如果你不尊重你的父母, 你的兒子也不會認為自己有必要尊重你。

身教重于言傳。 父親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都會被男孩收入眼中、心中。 如果父親自己行為不端, 又怎麼要求孩子不出差錯?

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 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要想把兒子培養成合格的男子漢,

Advertisiment
作為父親首先就要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 父親應該意識到, 自己就是男孩的摹版, 如果希望“複製”出讓人驚歎的效果, 就必須把自己刻畫得精細些。

方法二:既要注重身教又要注重言傳

作為父親, 你在生活中努力扮演著榜樣的角色, 同時, 你還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像那些優秀的成功人士一樣, 具備一切優秀的品質:誠實、樂觀、積極向上、有頭腦、有能力……

但是, 父親的這些“希望”並不是很輕易就能夠實現的。 對於父親而言, “身教言傳”不僅是一種責任, 更是最適合小男孩的教育手段。 要知道, 男孩是“尚在接受培訓的男人”, 他們出於本能的行為習慣需要父親的“循循善誘”。 同時, 與男孩交流, 用語言把調皮、不懂事的男孩教育好, 也是一門深奧的藝術。

小志開始住校了,父親和他約定,每個月月初給他寄500元錢作為一個月的生活費。

小志還是頭一次掌管這麼多錢。最初的一個月,他完全沒有節約的觀念,三天兩頭跟同學朋友在餐館揮霍。結果一個月還沒有過完,他的口袋裡就所剩無幾了。小志沒有辦法,只好向父親求援。父親容忍了他的做法,提前把第二個月的生活費寄了過來。

然而小志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第二個月剛過了一半,他就“預支”了第三個月的錢,然後在第三個月開始不久就捉襟見肘。於是小志只好打電話回家:“爸爸,我餓壞了。能把下個月的生活費給我嗎?”

“孩子,餓著吧。”這一次,爸爸很乾脆地拒絕了,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生活真是太奇妙了。在那之後只有50元錢的半個月裡,小志絞盡腦汁節衣縮食,居然也熬過來了。從那以後,小志學會了精打細算……

也許小志的父親並不在乎兒子一個月多花幾百元的生活費;也許小志的父親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做兒子“勤儉節約”的榜

樣……但是,任何一種可能都沒有他的那句話――“孩子,餓著吧”所起的作用大。這句話讓小志學到了很多:節約、做事有計劃、自立……或許還有更多。

由此可見,“言傳”與“身教”相結合,對男孩的教育才是最有效果的。

方法三:父親對男孩要多一些寬容

男孩總有一些讓父親氣得怒火沖天的辦法。他會把最好的雨具扔到一邊,而自己卻在淋雨的過程中玩得不亦樂乎;他會把眼鏡弄丟,把照相機掉在地上;他常常會扮演冒失鬼、不負責任、調皮搗蛋的角色……

面對這些情況,父親不應該有太多抱怨,因為你也做過男孩,也曾經使自己的父親氣得發瘋過,所以你最好的選擇就是:對小“搗蛋鬼”寬容一點。

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父親彼特羅培養孩子的信條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6歲那年,達・芬奇上學了,在學校裡學了很多知識,但對繪畫最感興趣。一天,他上課不專心聽講,還給老師畫了一幅速寫。老師很生氣,把達・芬奇的父親請到學校,讓他好好教育調皮的兒子。

回到家後,父親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誇獎達・芬奇畫得很好,並決定培養他在繪畫這方面的能力。16歲那年,父親把達・芬奇帶到畫家維羅奇奧那裡學畫畫。在維羅奇奧的指導下,達・芬奇刻苦學習,掌握了很多繪畫技巧,終於成為一代大畫家。

如果彼特羅先生從兒子的學校回來之後,不是鼓勵兒子,而是“賞”兒子一頓打罵,也許一位天才的畫家就會這樣消失。

因此,那些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不上進、不成才的父親,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反省一下,我們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我們是不是不能容忍孩子的一點點錯誤呢?其實,男孩並不是不懂事,當他做錯事情時,你沒有批評他,反而原諒他、鼓勵他,他往往會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以回報你的寬容。

但是,父親也應注意,對孩子的寬容要有一個“度”,要在孩子意識到自己錯誤的基礎上寬容他。如果對孩子所有的錯誤都一味寬容,那便成了“縱容”孩子犯錯誤,從而使教育的結果事與願違。

也是一門深奧的藝術。

小志開始住校了,父親和他約定,每個月月初給他寄500元錢作為一個月的生活費。

小志還是頭一次掌管這麼多錢。最初的一個月,他完全沒有節約的觀念,三天兩頭跟同學朋友在餐館揮霍。結果一個月還沒有過完,他的口袋裡就所剩無幾了。小志沒有辦法,只好向父親求援。父親容忍了他的做法,提前把第二個月的生活費寄了過來。

然而小志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第二個月剛過了一半,他就“預支”了第三個月的錢,然後在第三個月開始不久就捉襟見肘。於是小志只好打電話回家:“爸爸,我餓壞了。能把下個月的生活費給我嗎?”

“孩子,餓著吧。”這一次,爸爸很乾脆地拒絕了,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生活真是太奇妙了。在那之後只有50元錢的半個月裡,小志絞盡腦汁節衣縮食,居然也熬過來了。從那以後,小志學會了精打細算……

也許小志的父親並不在乎兒子一個月多花幾百元的生活費;也許小志的父親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做兒子“勤儉節約”的榜

樣……但是,任何一種可能都沒有他的那句話――“孩子,餓著吧”所起的作用大。這句話讓小志學到了很多:節約、做事有計劃、自立……或許還有更多。

由此可見,“言傳”與“身教”相結合,對男孩的教育才是最有效果的。

方法三:父親對男孩要多一些寬容

男孩總有一些讓父親氣得怒火沖天的辦法。他會把最好的雨具扔到一邊,而自己卻在淋雨的過程中玩得不亦樂乎;他會把眼鏡弄丟,把照相機掉在地上;他常常會扮演冒失鬼、不負責任、調皮搗蛋的角色……

面對這些情況,父親不應該有太多抱怨,因為你也做過男孩,也曾經使自己的父親氣得發瘋過,所以你最好的選擇就是:對小“搗蛋鬼”寬容一點。

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父親彼特羅培養孩子的信條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6歲那年,達・芬奇上學了,在學校裡學了很多知識,但對繪畫最感興趣。一天,他上課不專心聽講,還給老師畫了一幅速寫。老師很生氣,把達・芬奇的父親請到學校,讓他好好教育調皮的兒子。

回到家後,父親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誇獎達・芬奇畫得很好,並決定培養他在繪畫這方面的能力。16歲那年,父親把達・芬奇帶到畫家維羅奇奧那裡學畫畫。在維羅奇奧的指導下,達・芬奇刻苦學習,掌握了很多繪畫技巧,終於成為一代大畫家。

如果彼特羅先生從兒子的學校回來之後,不是鼓勵兒子,而是“賞”兒子一頓打罵,也許一位天才的畫家就會這樣消失。

因此,那些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不上進、不成才的父親,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反省一下,我們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我們是不是不能容忍孩子的一點點錯誤呢?其實,男孩並不是不懂事,當他做錯事情時,你沒有批評他,反而原諒他、鼓勵他,他往往會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以回報你的寬容。

但是,父親也應注意,對孩子的寬容要有一個“度”,要在孩子意識到自己錯誤的基礎上寬容他。如果對孩子所有的錯誤都一味寬容,那便成了“縱容”孩子犯錯誤,從而使教育的結果事與願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