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活潑的孩子有哪些優點_活潑孩子的5大優點解析

養生之道網導讀:

孩子活潑, 充滿正能量, 對孩子未來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好處, 在這個號召正能量的社會, 我們更需要活潑的孩子。 那麼活潑的孩子有哪些優點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活潑的孩子有哪些優點?

Advertisiment

一、個性活潑的孩子所具有的5大優點

活潑總是會讓人聯想到“聰明”。 在這個號召正能量的社會, 我們更需要讓孩子活潑起來, 因為活潑的孩子優點多多, 而且他們未來與世界的契合度會更高。 這也就導致很多家長願意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活潑的孩子, 那家長們究竟是否真的知道活潑的孩子都有什麼表現呢?那不妨瞭解一下活潑, 千萬別把淘氣當活潑哦。 那我們就來看看活潑孩子的那些表現吧。

1、活潑的孩子全身都很“快樂”

表情活潑:喜歡微笑, 面部表情豐富有趣。

嘴巴活潑:這樣的孩子一般語言能力發達。 喜歡聽故事, 講故事, 唱兒歌。

Advertisiment

手活潑:喜歡手工, 喜歡勞動的樂趣, 所以他們一般勤勞。

身體活潑:善於運動, 喜歡遊戲, 經常與人互動。

思想活潑:好奇心重, 喜歡問為什麼, 懂得思考問題。 所以, 他們很早懂得善惡, 心地善良。

2、勇敢自信

活潑的孩子膽子比較大, 喜歡外出與小朋友玩耍。 活潑的孩子長大成為領導者的概率要大過不活潑的孩子。

3、專注安靜

活潑的孩子, 並不是淘氣鬼, 多動的孩子。 相反, 他們對於需要關注的事情非常投入, 很安靜, 可以靜下心來完成自己的任務, 注意力相當集中。 這一點對於日後的學習會非常有幫助, 所以活潑的孩子一般學習成績也差不了。

4、創造精神

活潑的孩子不拘泥于形式, 喜歡探索。 所以一些新奇的發明一般都是活潑的孩子創造出來的。

Advertisiment
所以活潑的孩子一般具備求異和發散思維。 懂得平衡玩耍與學習, 樂趣與專業。

5、獨立性強

活潑的孩子獨自面對世界的機會更多, 鍛煉的多了, 自然獨立的更早。 他們從小自己安靜的睡覺, 吃飯規矩, 走路早, 學習主動。 即使成年後上學、找工作也不會過分依賴家人, 可以獨立成長。

總結:活潑的孩子真是優點多多啊, 一些孩子比較安靜的家長可能要著急了!但是家長們一定要仔細的辨別, 並不是安靜的孩子就不活潑。 而且有些孩子天性比較靜, 有些孩子天性比較鬧, 只要在“活潑”的範疇, 不是那種活潑的極端就可以了。 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培養出聰明活潑的寶寶, 這樣我們的祖國也會成為活潑的民族,

Advertisiment
也會成就更多活潑的成績。 讓活潑成為教育的核心, 讓活潑成就孩子的未來。 我們一起努力吧!

二、如何教育孩子

1、讓孩子按自己的步伐成長。

《孩子第一》一書的作者、聞名世界的英國心理學家珀涅羅珀·裡奇提到:“一些父母急不可待的要脫掉孩子的尿布, 送他們去讀這個班、那個班。 那種認為走得最快的孩子走得最遠的想法是一個很嚴重的誤區。 ”

裡奇觀察發現, 急於求成反而把孩子推向失敗。 她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當你硬把孩子送進兒童鋼琴班, 而周圍的學員都比她大一歲, 她是班裡最差的學員, 那麼她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父母常犯的錯誤:因為你的急於求成, 反而沒能為你的孩子打開那扇通向成功的門。

裡奇還提到:“父母扮演的角色就如同登山指導員,

Advertisiment
不要靠腳踢、吼叫把你的小登山運動員逼上山頂, 而是給他們指出通向頂峰的道路。 ”

2、承認孩子的感覺。

“你怎麼能說自己畫得難看呢?畫得很好啊。 ”父母往往採取這樣的方式來緩和孩子的情緒。 《與孩子交談、傾聽》一書的作者、教育學家阿德樂·法貝卻提出, 這些語言“忽略了孩子內心的痛苦, 並且教他否定自己的感覺, 或者為自己的感覺感到羞愧。 他們同樣也會從此斷絕與父母的溝通。 溝通在父母、孩子的關係中, 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

一種更有建設性的反應是:傾聽孩子的表述時, 感受他們表達的情緒, 再將這種情緒反應給孩子。 “兒子, 我明白你在為爸爸錯過了你的表演而心煩”, 這樣說能表達出你理解他,並且讓他明白,心裡對某個人感到不快的同時,仍然愛著那個人。

父母常犯的錯誤:不動感情地分析情況。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為他最好的朋友損壞了自己的玩具而發怒。如果你用那種冷靜的話語,比如‘你看上去有點生氣’,在他聽來,就像只蒼蠅在麥克風後嗡嗡嗡的叫。你的反應應該向他回饋出他感情的激動程度,這樣孩子才明白你確實理解他。

這樣說能表達出你理解他,並且讓他明白,心裡對某個人感到不快的同時,仍然愛著那個人。

父母常犯的錯誤:不動感情地分析情況。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為他最好的朋友損壞了自己的玩具而發怒。如果你用那種冷靜的話語,比如‘你看上去有點生氣’,在他聽來,就像只蒼蠅在麥克風後嗡嗡嗡的叫。你的反應應該向他回饋出他感情的激動程度,這樣孩子才明白你確實理解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