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鮮並非高大上,寶寶食用要適量

在很多人的眼裡, 海產品都是高大上的。 吃魚聰明, 吃蝦有營養, 如果不讓孩子吃的話就太可惜了, 但其實, 海鮮吃多了並非都是好的。 海鮮的確是營養豐富, 蛋白質含量高, 但它也是寄生蟲最愛的宿主, 還可能存在過敏、重金屬超標等問題。

海鮮中蛋白質含量雖高, 卻不易吸收

大家都知道適合人體消化吸收的優質蛋白質, 是要和人體蛋白質組成非常接近的, 且氨基酸的組成也非常均衡的, 比如牛奶或雞蛋中的蛋白質。 很多海鮮中的蛋白質雖然含量可觀, 但是氨基酸組成並不完美, 是不適合人體消化吸收的,

Advertisiment
吃下去蛋白質的利用率可能還不如牛奶雞蛋高。

海鮮肉質緊密, 蛋白質很容易攝入過量

海鮮肉質緊密, 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肉很實在, 雖然感覺吃得不多, 實際上攝入的蛋白質可能已經超量了。 尤其對於3歲以內的小寶寶來說, 成人覺得只是吃了兩三隻大蝦不算什麼, 但對寶寶而言就已經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等問題。

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海鮮肉質偏緊密, 對消化功能尚不健全的小寶寶來說, 嬌嫩的胃要消化類似大蝦、魷魚等肉質很緊密的海鮮是有一定挑戰的。 蛋白質含量很高, 吸收起來也比較費時間。 因此海鮮吃得偏多, 就很容易引起消化吸收的問題。

可能導致微量元素缺乏:蛋白質的代謝需要B族維生素等微量元素的參與才能完成,

Advertisiment
當大量的蛋白質需要被消化吸收時, 對微量元素的需求也就大大增加了。 體內攝入的微量元素都被用於蛋白質的代謝, 滿足身體其他部分需要的量就會不足, 從而使得其他需要這些微量元素支援和參與的身體機能受到影響, 機體出現相對的微量元素的缺乏。 寶寶可能會出現因為微量元素不足而導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困倦等身體狀況。

導致鈣的流失:對寶寶骨骼牙齒發育也會有不利的影響。

寶寶反而容易瘦弱:蛋白質一旦攝入過量, 寶寶就不會再有胃口吃主食了。 可是主食才是身體能量的來源。 如果攝入的主食不夠, 機體能量又不足時, 就需要消耗蛋白質來提供能量。

Advertisiment
吃進去的蛋白質反而無法存儲下來, 會被消耗供能, 反而造成了蛋白質的浪費。

海鮮過敏不得不防

對於輔食添加初期的小寶寶來說, 首次嘗試海鮮一定要謹慎, 最好先吃魚後吃蝦, 嘗試的時間也最好推遲到1歲以後。 尤其對於本身就是過敏體質的寶寶, 就更需要慎之又慎。

吃海鮮太多, 警惕鐵缺乏

海鮮鐵含量不高, 如果寶寶大量吃海鮮, 影響了鐵含量豐富的肉類的攝入, 就很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生魚片不建議小寶寶食用

海鮮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熱性比較強的細菌, 烹調溫度需要達到80℃以上才能殺滅。 海鮮中還可能存在寄生蟲卵, 一般來說, 需要在沸水中煮4~5分鐘才能徹底殺菌。 因此, 寶寶在吃“醉蟹”、“生海膽”、“醬油醃海鮮”、“生魚片”等不加熱烹調的生海鮮時一定要謹慎。

Advertisiment
在食用前, 媽媽需要仔細檢查生海鮮的新鮮度。 即使是新鮮的生海鮮, 寶寶也僅限於嘗鮮, 一定不能大量食用。

補充DHA的同時, 警惕重金屬蓄積

魚的眼睛、腦和肚皮比較肥的部位, DHA含量都相對豐富, 但是我們都知道重金屬是脂溶性的, 這些油脂豐富的部位也恰恰是重金屬殘留最為嚴重的部位。 媽媽需要在補充DHA和重金屬蓄積之間做一個平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