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孩子對教育者有明顯的“反控制”、“對抗”心理, 即你要求我這樣, 我偏不這樣。 而這種情形, 最容易引起父母的惱火。 而父母越是惱火, 對于孩子越發訓斥, 這樣就使孩子更加反感, 直接影響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正常關系, 以至于孩子離家出走,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Advertisiment
1、宜疏不宜堵。 根據孩子年齡特點、理解能力, 采取疏導的辦法, 效果往往比簡單的堵截、禁止要好。 有些事情靠簡單命令式的禁止是收不到效果的, 結果往往是禁而不止, 只有通過說服、誘導的方法進行疏導。 對待同一事情, 方法不同, 所得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2、宜褒不宜貶。 孩子在完成一項工作時總會遇到困難, 這時家長絕不能說:“我就知道你完不成任務。 ”“我看你就會說大話”等等喪氣話, 這樣會貶低孩子的信心, 容易讓孩子在今后遇到困難時就打退堂鼓。 當孩子在完成任務中有了點滴進步時, 家長要抓住時機, 適當、適度地給予肯定、鼓勵和贊許。 孩子在享 受成功的樂趣時,
Advertisiment
3、宜靜不宜動。 遇到孩子違反紀律, 或與父母“頂牛”時, 家長要冷靜, 不要急躁。 遇到出現僵局時, 可以先放一放, 拖一拖, 這利于雙方都反省自己。 反之, 雙方都在火頭上, 互不服氣時, 孩子質問父母, 家長怒不可遏, 甚至大動干戈, 拳打腳踢, 這樣只能激化矛盾, 絲毫無助于問題的解決。
4、宜尊不宜刺。 尊重孩子, 愛護孩子是教育的前提。 對于孩子出現的問題, 父母要有愛心, 還要關心, 只有這樣, 才能引起孩子的心理共鳴, 激發其上進心。 十二三歲的孩子具有強烈的自尊心, 最忌父母的諷刺、挖苦。 如果采用諷刺、挖苦的做法, 就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