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消除寶貝對老師的偏見(圖)

對老師有偏見, 影響良性師幼關係的形成。 寶貝的偏見一方面來自“成見”, 即“成人之見”;另一方面來自“主見”, 即“主觀的個人之見”。 幫助寶貝消除對老師的偏見, 有利於提高他的生活感受品質, 維護寶貝的身心健康發展。

驅除偏見中的成人陰影

放學了, 爺爺來接佳佳回家, 老師主動告訴爺爺, 寶貝們在一起玩的時候, 悠悠不小心在佳佳的耳朵後面劃了淺淺的一小道, 爺爺看了看說“沒關係”, 就走了。 一會兒, 只見奶奶牽著佳佳從家裡返回來了, 要求悠悠向佳佳賠禮道歉, 老師解釋說:“悠悠已經回家了, 孩子們這麼小,

Advertisiment
彼此有點磕磕碰碰, 是難免的。 ”奶奶說:“明天孩子們上學來了, 你得讓悠悠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向佳佳道歉。 ”

佳佳很少在家裡喝水, 一天, 老師向家長反映:“佳佳喝水有進步, 是個好孩子!”奶奶就問:“你怎麼喜歡喝水了?”佳佳回答:“老師‘治’我了。 ”奶奶接著問:“老師怎麼‘治’你了?”佳佳說:“老師不讓我玩玩具。 ”老師聽了以後, 心裡非常委屈:天氣乾燥, 每個寶貝都應該有一定的飲水量, 佳佳怎麼會把老師對她的關心愛護理解為“治”呢?至於不讓她玩玩具更不知道從何說起, 要麼是該吃飯了, 要求寶貝們收玩具, 可她還想玩;要麼是她想玩別的小朋友正在玩的玩具, 發現老師沒有幫她。 但是, 無論如何, 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對老師有那麼深的偏見,

Advertisiment
以至於感覺老師會“治”她!

成人之見左右著寶貝的偏見

古人言“夫同言而信, 信其所親;同命而行, 行其所服”。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是孩子最親密的人, 家長說什麼, 他們最相信, 他們認識現象、分析問題的方法與結論對成人的依賴性很強, 尤其是對老師還沒有完全建立權威感和信任感的嬰幼兒, 對家長的話更是深信不疑。 他們的很多“說法”都是成人的翻版, 所以有些話, 家長不宜當著寶貝的面直接說。 因為寶貝不可能理解家長分析問題的情景和方法, 而是直接牢記了最後的觀點, 並簡單、刻板地套用在一切情形中。 佳佳把老道的“治”字用在老師身上, 是對成人之見耳熟能詳的結果。

寶貝印記了來自成人的偏見,

Advertisiment
有時是家長說話不講場合, 無意中傳播給了寶貝;有時是家長有意讓孩子獲得自己的觀點, 形成一致對外的格局。 不管怎樣, 這些做法都會妨礙寶貝正確地觀察和分析問題。 如果讓寶貝對老師產生了偏見, 危害更大, 扭轉偏見更難。

對老師產生偏見的寶貝容易導致以下的問題:

★產生阻抗情緒, 不願意配合老師組織的保教活動。

★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認為老師不喜歡自己, 在幼稚園缺乏自信和勇氣。

★潛藏家園矛盾。 家長聽了孩子用偏見“翻譯”過的故事, 對老師的誤會在所難免。

★妨礙教師對寶貝的真正理解。 偏見是隱藏著的心理活動, 並支配著外在的行為, 因而外人不易解讀。 老師解讀不了有偏見的寶貝, 很多情況下就不能真正説明寶貝。

Advertisiment

要讓寶貝遠離成人偏見的污染, 父母應做到:

▲對老師有意見, 可以找個時間和地點, 單獨與老師交談, 避免孩子在場。

▲聽說和發現寶貝在幼稚園可能遭受了不公平待遇, 先不要急於在孩子面前發洩情緒, 表達觀點, 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妥善解決問題上。

▲如果有一個家庭成員在孩子面前對老師有微詞, 要主動請他打住, 以後再談。

▲不要急於讓孩子看到或聽到成人世界的“交易”, 維護孩童世界的純潔和寧靜, 先讓他們聆聽美好的聲音。 至於讓孩子瞭解和適應現實社會, 還不是這個年齡段寶貝的教育內容。

沖淡偏見中的個人成分

每到新學期, 寶貝剛入幼稚園就會產生分離焦慮, 老師和家長都想盡各種辦法幫助他們適應幼稚園。

Advertisiment
為了更好地瞭解和幫助寶貝, 一個老師調查孩子們:“誰喜歡老師?誰不喜歡老師?為什麼呀?”一個勇敢的寶貝先說:“老師, 我不喜歡你, 你說話不算數!你說發給我們小貼畫, 但你總是忘——”接著, 其他寶貝都爭相發言了, 表達自己對老師的不滿:“老師, 你總是叫錯我的名字!”“老師, 你總是離我們太遠。 ”孩子們都是說出一件件實實在在的事例, 證明自己不喜歡老師的緣由, 這位老師非常坦然地接受了孩子們面對面的批評, 進一步接納和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 漸漸縮短師幼之間的距離, 寶貝們適應幼稚園的速度大大加快。

直覺行動思維決定了寶貝的偏見

成人有了熟練的“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抽象思維能力, 而3歲前的寶貝處於“現象就是本質”的直覺行動思維發展階段,他們常常從一件特殊的事情就推出一個定論,因此,寶貝的個人之見五花八門,充滿了可愛的謬誤與偏見。例如,有人問一個小男孩兒:“你長大了娶媳婦嗎?”“不娶。”“為什麼?”“背不動。”“背不動?”“豬八戒背媳婦!”原來,可愛的寶貝看了豬八戒背媳婦,就認為娶媳婦還得背,既然這麼累,索性就不娶了。這就是寶貝個人之見的形成方法:一件事決定一個概念,雖然其事實基礎是真實的,但是它的概括意義是有偏差的。

雖然寶貝有那麼多的個人偏見,但是家長一般都不會誤解,也不會當真,視之為有趣的兒戲。但是當寶貝因某一件事情對老師產生了偏見,家長就不可能是兒戲的態度了,而且因為寶貝心無城府,就更加相信寶貝不會無中生有地瞎說了。但實際上寶貝得出的結論常常是片面的和表面的,家長要注意寶貝的這一思維特點,正確分析寶貝的說法。例如本例中幾個幼兒反映的事實是確鑿的,但是由此得出老師不喜歡自己的結論卻是錯誤的。幸虧這位老師及時瞭解了孩子們的想法,在實際生活中加以更正,寶貝們的信任和自信隨之增強。

過濾出寶貝的個人偏見

如果能澄清寶貝的個人之見,就能清晰地瞭解他的心理活動,增強提供幫助的針對性;同時也使家園關係更加清澈,增強家園溝通的透明度。家長可以採用“解釋說法”與“追問事實”的技術,過濾出寶貝的個人之見。

“解釋說法”即用你的話重複寶貝的意思,以便確認寶貝的心理活動是否得到了你的理解。如果寶貝說“我不喜歡老師”,你就換個詞重複他的含義:“你是說你覺得老師不好?”如果寶貝說“老師不喜歡我”,你接著確認:“老師對你不親嗎?”如果他不修正你的說法,說明你理解了他的心理活動。

“追問事實” 是理解了孩子的想法之後,接著確認他的想法是否正確,通過追問,調查清楚事件發生的六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和結果,你就能判斷寶貝遇到的具體困難是什麼了。針對佳佳說老師“治”她喝水的事情,家長可以進一步追問:你什麼時候喝的水?你喝水的時候,還有哪些小朋友一起喝?你想喝水嗎?你不喝水的時候,老師怎麼說?其他小朋友不喝水的時候,老師怎麼說?把這些細節問得青紅皂白,你就很容易辨別出寶貝是個人偏見還是真知灼見了,然後再與老師溝通也不遲。

文/晏紅(兒童早教專家) (編輯:雨薇)

而3歲前的寶貝處於“現象就是本質”的直覺行動思維發展階段,他們常常從一件特殊的事情就推出一個定論,因此,寶貝的個人之見五花八門,充滿了可愛的謬誤與偏見。例如,有人問一個小男孩兒:“你長大了娶媳婦嗎?”“不娶。”“為什麼?”“背不動。”“背不動?”“豬八戒背媳婦!”原來,可愛的寶貝看了豬八戒背媳婦,就認為娶媳婦還得背,既然這麼累,索性就不娶了。這就是寶貝個人之見的形成方法:一件事決定一個概念,雖然其事實基礎是真實的,但是它的概括意義是有偏差的。

雖然寶貝有那麼多的個人偏見,但是家長一般都不會誤解,也不會當真,視之為有趣的兒戲。但是當寶貝因某一件事情對老師產生了偏見,家長就不可能是兒戲的態度了,而且因為寶貝心無城府,就更加相信寶貝不會無中生有地瞎說了。但實際上寶貝得出的結論常常是片面的和表面的,家長要注意寶貝的這一思維特點,正確分析寶貝的說法。例如本例中幾個幼兒反映的事實是確鑿的,但是由此得出老師不喜歡自己的結論卻是錯誤的。幸虧這位老師及時瞭解了孩子們的想法,在實際生活中加以更正,寶貝們的信任和自信隨之增強。

過濾出寶貝的個人偏見

如果能澄清寶貝的個人之見,就能清晰地瞭解他的心理活動,增強提供幫助的針對性;同時也使家園關係更加清澈,增強家園溝通的透明度。家長可以採用“解釋說法”與“追問事實”的技術,過濾出寶貝的個人之見。

“解釋說法”即用你的話重複寶貝的意思,以便確認寶貝的心理活動是否得到了你的理解。如果寶貝說“我不喜歡老師”,你就換個詞重複他的含義:“你是說你覺得老師不好?”如果寶貝說“老師不喜歡我”,你接著確認:“老師對你不親嗎?”如果他不修正你的說法,說明你理解了他的心理活動。

“追問事實” 是理解了孩子的想法之後,接著確認他的想法是否正確,通過追問,調查清楚事件發生的六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和結果,你就能判斷寶貝遇到的具體困難是什麼了。針對佳佳說老師“治”她喝水的事情,家長可以進一步追問:你什麼時候喝的水?你喝水的時候,還有哪些小朋友一起喝?你想喝水嗎?你不喝水的時候,老師怎麼說?其他小朋友不喝水的時候,老師怎麼說?把這些細節問得青紅皂白,你就很容易辨別出寶貝是個人偏見還是真知灼見了,然後再與老師溝通也不遲。

文/晏紅(兒童早教專家) (編輯:雨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