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淩兒的實例

網友淩媽:我的淩兒還有4個月就5歲了, 一直以來, 我不知如何培養她的數理概念。 一方面, 我是個很笨的媽媽, 找不到方法;

另一方面, 我陪淩兒的時間很少, 也就一直任淩兒自由發展了。 昨天看到一位媽媽問的兩題:

1、 小紅和小華吃蘋果, 小紅給了小華一個, 兩人的蘋果一樣多, 問小紅的蘋果比小華多幾個?

2、有10條魚, 分給大貓和小貓, 大貓比小貓多分2條, 問大貓分幾條, 小貓分幾條? 我用心記下了, 晚上給淩兒洗澡、趁她高興我試探著問了第一題, 當然我稍稍改了一下: 老師給紅紅和黃黃(淩兒喜歡用顏色作人名)幾塊糖果,

Advertisiment
紅紅多, 紅紅便給了黃黃一塊, 她們就一樣多了。 那麼原來紅紅比黃黃多幾塊呀? 我的話音剛落, 淩兒脫口而出“多一塊”, 我微笑著不出聲, 淩兒緊盯著我, 可能心裡在轉個不停, 幾秒鐘後淩兒肯定地說‘多兩塊’。

第二道題是我給她穿好衣服後她在床上亂翻時問的:‘紅紅是姐姐, 藍藍是妹妹, 媽媽手上共有10塊糖果, 媽媽把糖果全給了她們, 這時藍藍比姐姐多2塊, 問紅紅和藍藍手上各有幾塊糖?’ 淩兒停下來, 想了一會說:“媽媽, 我實在不懂。 ”我讓她自已想辦法, 可以用東西, 然後我便去收拾浴室了。 剛到浴室裡, 淩兒大叫我過去, 她告訴我‘藍藍是6塊, 紅紅是4塊’, 再一看, 她把床頭櫃上的圍棋子用上了。 我的心一貪, 又問她‘如果還是10塊糖,

Advertisiment
藍藍比紅紅多4塊呢?’本想留點時間給她想, 我還沒走出房間, 淩兒就回答了‘藍藍是7塊, 紅紅是3塊’。 我也不懂, 所以特向來請教, 目前淩兒這種狀況, 我該如何有針對性的鍛煉她呢?有什麼好方法或是什麼好的書嗎?

網友麥子爸爸:第一次做就能獨立思考, 特別是能根據題目選擇合適的道具來模儀, 分析推理, 探索實踐的能力很強。 而且, 第一次用圍棋子知道4, 6後, 第2次7, 3幾秒都沒用到, 她知道這是同類的題目, 用同類的方法。 一次成功實踐經驗後, 她就把這經驗轉化為處理一類問題的方法了, 歸納總結的能力也很強。 她在著過成中還表現出了良好的興趣與專注。 可以說是個完美的過程。 計算對她不是問題, 經常用同樣類型的應用題給她,

Advertisiment
或就讓她去買東西什麼的, 很快她就會熟了。 她還有1年多的幼稚園吧?如果是, 那先不用轉到紙上的加減算式, 還是在應用題中好, 對實際意義的理解好, 推理性也強。 學前半年加強下算式適應小學, 我看她用不了半年, 也許兩星期就夠了。 平時看到加號也可以順便告訴她, 這是加, 表示把他們放一起, 以後適應算式更方便了。 每次做完題後都要問她下“為什麼”, 比如“為何多兩塊?”。 做錯了也不用說錯, 問“為何多一塊”。 思想在腦子裡的時候是比較淩亂的, 說出來給別人聽就需要組織整理, 很容易發現問題, 錯的一般能自己找到, 對的也是個明晰化的過程。 書我沒想到可以推薦的, 現在幼兒書計算側重的比較多,
Advertisiment
本身比較面窄, 而且這方面淩兒沒問題。 圖形, 歸類的話深入的就不夠, 簡單的不用書也可以, 淩兒也應該沒問題。 方法我也在摸索, 淩兒對單個的算術沒有問題, 比如圍棋子。 對整塊的呢, 比如蛋糕, 水。 這也是一方面, 這方面變化複雜。 比如, 一瓶水兩人分, 怎麼分?一樣的兩個杯子, 倒來倒去一樣高;一個直筒大杯子, 在水高中間畫條線, 可以用紙對折的方式決定中心點;用很小的杯子, 一杯杯倒。 第一種是等量關係的運用, 第三種是單位細化, 第二種涉及了計算。 這一類也是應用題, 她應該也會感興趣。 我還設計了一個遊戲: 一個房間裡放一些東西, 然後一人心中選定一樣物品, 然後用數量來描述。 比如, 4個盒子高, 蘋果一樣胖。
Advertisiment
讓其它人找。 兩人方式:把一

堆東西放在另一個房間, 一人去看完選好了回來, 描述一翻, 越少越好, 讓對方去找。 找的人要麼帶物品回來, 要麼說符合描述的有哪幾個, 這時要再描述, 直到找到。 輪流來, 描述少而准的贏。 三人方式:兩人在放東西的房間, 另一人在房外。 房裡的人選定一件東西讓對方描述。 選好後第3人進來, 。 房裡的人一次只能描述一項特徵, 讓第3人找, 找不到再描述一項。 先找到誰的誰就贏, 輸的到門外去。 這個遊戲是讓孩子學會用數學特徵去描述物件, 中間既有度量的概念, 也有參照物的概念, 在越來越簡潔準確描述物件的過程中, 孩子自發地深刻理解了這些概念。 家長可以用自己的描述示範, 不用教,讓孩子自己總結。 這裡談的全是和數量有關的,其他的數理訓練先借用其他的相關文章實踐後把表現反映上來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建議。

不用教,讓孩子自己總結。 這裡談的全是和數量有關的,其他的數理訓練先借用其他的相關文章實踐後把表現反映上來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