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呼吸,孩子也需要減壓

大人會有壓力, 小小孩也有!許多家長並不瞭解這點, 即使孩子已經出現了許多“壓力症狀”, 卻誤以為他是單純的身體不適或只是在鬧脾氣, 甚至因此覺得孩子不乖而責駡他, 反倒加重了孩子的壓力。 唯有真正懂得孩子的壓力來源、搭配正確的引導, 才能幫助孩子釋放心中的壓力。

精選安全分享

婷婷的故事

婷婷三歲半, 是個性格活潑、外向、愛笑的小女孩, 每天似乎都有用不完的精力, 總愛探索生活裡的新奇事物和結交朋友。 ”頃著這樣的個性, 爸媽除了讓她在三歲時開始進入幼幼班學習, 另外幫她在課餘安排鋼琴、繪畫與直排輪課程,

Advertisiment
假日的時候他們還會一起參加教會的活動。 但是近來婷婷脾氣變得越來越大, 常無端發怒、抱怨自己很累不想去才藝課, 連幼幼班老師也察覺婷婷上課時表現動機降低、胃口變差。 爸媽帶婷婷看小兒科醫師, 小兒科醫師檢查後表示婷婷身體很健康, 或許她只是太累了, 需要一些自己的閒置時間……。

小立的故事

小立兩歲了, 媽媽決定請新保母照顧小立, 自己回原來的工作單位工作。 在帶小立認識保母、漸進式的拉長小立在保母家的時間過程中, 小立似乎沒有太多不尋常的行為出現, 但是媽媽卻還是敏感的察覺小立變得特別黏自己、害怕一個人獨處、晚上常常驚醒……。

孩子就是無憂無慮?!

Advertisiment

對小時候所留有的記憶與現在成人的生活相比, 我們常覺得過去總是沒有壓力, 每天的生活就是吃喝玩樂, 所以有時我們不自覺的會認為, 孩子的生活比起大人們的世界容易多了!

但放下身段以孩子的目光看事物, 我們會發現孩子和我們一樣, 也可能面對壓力的感受, 像上述案例中婷婷的壓力, 來自於“過度的學習安排、缺乏個人空間”;小立的壓力, 則源自於“生活習慣與依附關係的變動”。 生活中的變動與不確定性、環境氣氛的改變等, 都是我們的孩子在生活中可能面對的壓力來源;若比較過去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差異, 我們的孩子除了面對生活刺激、學習要求增加, 過去較少遷徙且自然、穩定的生活情境,

Advertisiment
以及親族彼此照護、手足眾多的支援性系統結構已式微, 所以作父母的我們, 不該再忽視孩子的壓力議題。

透視孩子的壓力壓力

幫助孩子的第一步, 就是幫助孩子檢視他是否存在壓力感受。 找找看孩子最近是不是出現了哪些特殊的身體症狀、情緒與行為變化、睡眠及飲食習慣的改變, 還有思考特黴的變化。

較大一點的孩子或是口語發展較完備的孩子, 或許在父母的引導下, 可以提供部分自己對自己狀態的看法, 例如:孩子可能會說:“我好煩, 討厭”、“我不喜歡”、“我的頭痛痛, 不想上課”;但年紀越小的孩子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 父母親的行為觀察就越顯得重要。

記得問自己幾個問題:

1.孩子出現了哪些不尋常的訊號(如右表“孩子的壓力症狀表”所示)?

Advertisiment

2.這些訊號是否在同年齡的孩子身上也常發生?

3.它們嚴重度如何?

4.它們出現的頻率如何?

5.它們什麼時候開始, 至今持續了多久?

6.有沒有相關的環境因素與這些訊號的變化作連結?

若是今天孩子食欲不佳的情形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 至今也一、兩年了, 那麼這很可能不是壓力下的反應;但若是平時胃口佳, 每天正餐外都要吃甜點的寶貝, 突然好多天都對他喜歡的甜點失去興趣, 正餐食量減少、體重也在短時間內明顯下滑, 那麼這就很可能是壓力的徵兆。

另外, 如果孩子進入幼幼班後一個禮拜內, 明顯出現退縮、緊張狀態, 但是一個月內漸漸開始與同學、老師互動, 參與團體活動, 那麼相較於其他同齡孩子也有的適應歷程,

Advertisiment
我們或許只需要慢慢的引導、陪伴:但若是孩子退縮的行為反應延續兩、三個月, 甚至一學期都哭鬧進教室、難以參與團體活動, 並向父母親表示身體不舒服, 那麼我們可以謹慎的推估, 進入校園學習的過程中, 孩子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孩子的壓力症狀表.

身體不適:疲倦、頭痛、腸胃不適、磨牙、心跳不規律、呼吸淺短、頻尿、已能控制大小便一段時間後又頻繁出現遺糞或遺尿的情形、皮膚長疹。 經生理檢查未發現特殊肇因, 或原有之疾病(如過敏)無故惡化。

情緒變化:憂愁、緊張、易怒、易驚恐不安等。

行為變化:退縮、攻擊(肢體、口語)、經常哭泣、注意力不集中、干擾行為增加、強迫性行為(頻繁咬手指、拔頭髮、洗手、敲頭)等。

思考特徵:負向、固執而缺乏彈性、猶豫不安等。

睡眠習慣改變:夜驚、淺眠、難入睡或睡眠過度、終日困倦。

飲食習慣改變:食量驟減或過度飲食。

減壓步驟123協助寶貝變輕鬆

我們可以協助孩子因應壓力,教導孩子面對壓力時可採行的策略:也可以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增強對壓力的敏感度與承載能力。這些方式雖然可以彈性調整使用於不同的年齡層,但是它們需要父母親陪孩子一同體驗、學習;每個孩子適用的方式不一定相同,唯有真正的去嘗試並作適當的調整,才能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方式。

減焦1壓點 照顧孩子的身體

平時即宜維持規律的睡眠與飲食習慣;若在壓力源下出現飲食與睡眠習慣的改變,要留意並諮詢兒科醫師這是否仍在孩子健康的承受範圍。

律、組織的體能運動,可加強孩子在面對壓力時的身體承載度,降低因壓力所引起的身體反應。跑步、舞蹈、走路、體操、騎腳踏車等,均能伸展主要的肌肉群。所以若是孩子平時僅喜歡靜態的遊戲,記得拉拉他聽聽音樂動一動,或是假日時定期到戶外活動筋骨。

減焦2 壓點 關心孩子的情緒感受

勵孩子用“語言”,而非“動作”,表達情緒。以“我不開心”、“我很生氣”替代丟擲物品、對自己或他人的肢體攻擊,若孩子需要用身體釋放他的怒意,打沙包、撾枕頭、跑步,都是可以採取的策略。父母親要瞭解的是,情緒的釋放在壓力管理上是很重要的一步,積聚了過多的情緒只會造成更重的壓力負擔。而理性的問題解決模式,常在安全的情緒釋放後才能有效的運作,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覺得孩子“懂得”該怎麼做,卻還是做不到的原因之一。

列出孩子與父母的“擔心清單”。如果孩子生活中有很多的計畫、安排,那麼陪孩子列出事件清單(每週或每日),並分析事件的重要性與優先順序,且在完成時把事件自清單中劃除,給予自己肯定的正向對話。

養成正向對話與幽默的語言、思考習慣。若發現孩子出現負向的自我對話,如“我不行,這好難”、“大家都討厭我”,可引導孩子用別的方式自我回應,如“這真的好難,但是我可以試試看”、“有些人討厭我,可是有些人喜歡我”等。和孩子一起看喜劇、聽好笑的笑話,培養自我解嘲但保有自尊自信、不同角度看事情的思考習慣。

減焦3 壓點 巧妙的生活管理

排定休息時間,在學習的空檔給孩子一個擁抱、一點鼓勵。

只是在課程學習上訂立合宜的目標,在生活適應上也應給予適宜的期待。有的孩子對陌生情境的適應度高,但有的孩子需要較長的預告、準備期。我們要清楚的知道,孩子的特質及能力的優勢與限制所在,而提供給孩子的是對生活的挑戰,而非做不到的負擔。

天與孩子獨處一小段時間,即使是短短的十分鐘都好,在這個時間裡,給他全然的自主與接納,由孩子決定這段時間中的活動。

最後,卻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父母親也需要妥善處理自己的壓力,別把孩子當作壓力的宣洩口或是心理治療師。在可能的情況下,調整自己的工作量、把陪伴孩子的時間單純化,儘量避免把在公司中的工作、疲倦、壓力感受帶回家裡,在公司與家裡之間找一個緩衝的時間與空間。

以身作則找出情緒的出口

請記住:孩子也可以瞭解爸媽的壓力,爸媽更可以示範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與想法,,但是千萬別把自己的問題丟給孩子,他們無法負擔成為爸媽知己、協助者的角色,這只會讓他們覺得因為幫不上忙而有更深的無力戚。

思考特徵:負向、固執而缺乏彈性、猶豫不安等。

睡眠習慣改變:夜驚、淺眠、難入睡或睡眠過度、終日困倦。

飲食習慣改變:食量驟減或過度飲食。

減壓步驟123協助寶貝變輕鬆

我們可以協助孩子因應壓力,教導孩子面對壓力時可採行的策略:也可以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增強對壓力的敏感度與承載能力。這些方式雖然可以彈性調整使用於不同的年齡層,但是它們需要父母親陪孩子一同體驗、學習;每個孩子適用的方式不一定相同,唯有真正的去嘗試並作適當的調整,才能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方式。

減焦1壓點 照顧孩子的身體

平時即宜維持規律的睡眠與飲食習慣;若在壓力源下出現飲食與睡眠習慣的改變,要留意並諮詢兒科醫師這是否仍在孩子健康的承受範圍。

律、組織的體能運動,可加強孩子在面對壓力時的身體承載度,降低因壓力所引起的身體反應。跑步、舞蹈、走路、體操、騎腳踏車等,均能伸展主要的肌肉群。所以若是孩子平時僅喜歡靜態的遊戲,記得拉拉他聽聽音樂動一動,或是假日時定期到戶外活動筋骨。

減焦2 壓點 關心孩子的情緒感受

勵孩子用“語言”,而非“動作”,表達情緒。以“我不開心”、“我很生氣”替代丟擲物品、對自己或他人的肢體攻擊,若孩子需要用身體釋放他的怒意,打沙包、撾枕頭、跑步,都是可以採取的策略。父母親要瞭解的是,情緒的釋放在壓力管理上是很重要的一步,積聚了過多的情緒只會造成更重的壓力負擔。而理性的問題解決模式,常在安全的情緒釋放後才能有效的運作,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覺得孩子“懂得”該怎麼做,卻還是做不到的原因之一。

列出孩子與父母的“擔心清單”。如果孩子生活中有很多的計畫、安排,那麼陪孩子列出事件清單(每週或每日),並分析事件的重要性與優先順序,且在完成時把事件自清單中劃除,給予自己肯定的正向對話。

養成正向對話與幽默的語言、思考習慣。若發現孩子出現負向的自我對話,如“我不行,這好難”、“大家都討厭我”,可引導孩子用別的方式自我回應,如“這真的好難,但是我可以試試看”、“有些人討厭我,可是有些人喜歡我”等。和孩子一起看喜劇、聽好笑的笑話,培養自我解嘲但保有自尊自信、不同角度看事情的思考習慣。

減焦3 壓點 巧妙的生活管理

排定休息時間,在學習的空檔給孩子一個擁抱、一點鼓勵。

只是在課程學習上訂立合宜的目標,在生活適應上也應給予適宜的期待。有的孩子對陌生情境的適應度高,但有的孩子需要較長的預告、準備期。我們要清楚的知道,孩子的特質及能力的優勢與限制所在,而提供給孩子的是對生活的挑戰,而非做不到的負擔。

天與孩子獨處一小段時間,即使是短短的十分鐘都好,在這個時間裡,給他全然的自主與接納,由孩子決定這段時間中的活動。

最後,卻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父母親也需要妥善處理自己的壓力,別把孩子當作壓力的宣洩口或是心理治療師。在可能的情況下,調整自己的工作量、把陪伴孩子的時間單純化,儘量避免把在公司中的工作、疲倦、壓力感受帶回家裡,在公司與家裡之間找一個緩衝的時間與空間。

以身作則找出情緒的出口

請記住:孩子也可以瞭解爸媽的壓力,爸媽更可以示範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與想法,,但是千萬別把自己的問題丟給孩子,他們無法負擔成為爸媽知己、協助者的角色,這只會讓他們覺得因為幫不上忙而有更深的無力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