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度解讀——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1歲半的笑笑是個可愛的小女孩, 爸爸媽媽都是做藝術教育工作的。 最近笑笑媽媽發現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審美觀:她特別喜歡一件佈滿小熊的藍色罩衫, 不管去哪裡都要穿著它。 可這是一件吃飯用的罩衫, 必須每天都要洗, 有時候還沒有晾乾笑笑就吵著要穿, 媽媽給笑笑拿其他顏色的罩衫, 笑笑都特別抗拒, 一邊掙扎一邊說:“醜、醜~”。 笑笑對小熊罩衫的愛超乎爸爸媽媽的想像, 每天中午睡覺的時候必須把罩衫掛在房間椅子靠背上, 醒來就要看到, 如果沒有就會哭鬧不止。

隨著笑笑不斷長大,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發現笑笑不僅對這件罩衫很執著, 對家裡很多事都非常在意, 比如鞋子的排列順序、爸爸媽媽的穿著、物品的擺設歸置……很多時候, 笑笑爸媽也覺得很好笑, 小小的人兒管的事情還真不少,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事兒媽”?

其實呀!這是因為笑笑的“秩序敏感期”到了!

一般來講, 孩子的敏感期是一出生就開始, 秩序敏感期主要是產生在三個時間段裡, 第一個時間段是0-2歲, 第二個時間段是2歲半-3歲, 第三個時間段是在3歲-6歲。 各個階段的也各有不同。

今天, 我們重點講講第一個時間段秩序敏感期的表現!

第一個時間段, 孩子主要是建立內在秩序與外在秩序。 內在秩序簡單來講是大自然幫助我們設定的內在系統, 比如呼吸一口空氣,

Advertisiment
它如何在體內分解、吸收並參與我們的人體生理活動, 這就需要我們的多項人體器官共同協調完成。

就如同一台被高度精細化設計好的機器, 這些器官分屬於不同系統, 又有內在的一套秩序, 各司其職地幫我們完成所有生理活動。 這種內在秩序包含諸多方面, 其中心理是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

當孩子內在秩序的建立被滿足時, 他的自我形成便成為可能, 這個階段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但內在秩序的建立完成還需外在秩序的配合, 每個階段的孩子所需要的外界條件都是不同的, 在合適的外在秩序幫助下, 孩子慢慢開始探索周圍的世界, 嘗試辨別自我與他人的區別。 與此同時, 孩子也會不斷嘗試與外界秩序的連接,

Advertisiment
不斷磨合, 為自己未來的人生觀建立基礎。

因此, 在這個時期, 孩子會因為秩序被破壞而大哭大鬧, 但是一旦秩序被恢復, 孩子馬上會安靜下來。 就像前面例子裡的笑笑一樣, 如果鞋子沒有按照她所想的秩序去排列, 她就會哭鬧, 一旦擺成她想要的樣子, 她就會停止哭鬧。

這就是因為外在秩序的破壞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不安感, 使他的內在成長產生大量的混亂, 哭鬧只是對外界展示這種混亂的一種表達方式。

隨著孩子的成長, 他的“秩序敏感期”也呈螺旋型上升。 孩子將會進入為了維護秩序而Say No的時期, 這說明孩子已經開始遵守內在秩序, 一旦孩子的內在秩序被良好地建立起來, 他就會主動維護外在秩序,

Advertisiment
也會對外在環境的“制定人”提出相應要求。

育兒結語

因此, 在孩子0-6歲的這段秩序敏感期內, 我們家長不僅要瞭解孩子的生理成長需求, 更要明確孩子心理發展需求, 在這段時間內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基本規則, 為孩子以後良好的品格培養打下基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