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淺談如何促進托班幼兒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導讀:在各種形式的家長會上, 我也多次向家長宣傳有關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所需要家長配合的要點, 看到孩子的進步, 家長也在心悅誠服地配合幼稚園的一切活動。 他們不僅主動鼓勵幼兒把家裡的玩具帶到幼稚園和同伴一起玩, 有了好吃的東西也支持孩子帶到幼稚園與同伴共用。
《綱要》在有關社會領域的教育目標中明確提出:“樂意與人交往, 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 有同情心;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可以說, 我們的教育對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是十分重視的。
Advertisiment
然而, 當今社會所發生的各種青少年犯罪案例又讓人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教育。 面對我們的孩子, 我們該如何去引導?都說幼兒期是孩子發展的關鍵期, 那麼, 對於2—3歲的幼兒來說該如何給予正確的引導, 以促進其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心理學研究表明:“2—3歲幼兒已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識。 ”在與他們的交往中, 我也發現, 他們凡事以自我為中心, 不考慮到別人。 這也是因為他們思維能力所限, 同時也體現了他們的思維特徵。 但是, 許多研究都表明, 這時候也是幼兒形成良好的社會性品質的關鍵期。 如果能在這樣的關鍵期給予幼兒適當的干預, 使我們的寶寶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事都要分擔、共用的道理, 並使其懂得應該怎樣與人相處,
Advertisiment
怎樣關心他人。 同時也逐漸明白:什麼是應該做的, 什麼是不應該做的, 從而把他律行為逐漸內化為自律行為。 我所任教的托班共有12個孩子, 可以說, 12個孩子各有千秋, 卻有一個共同的個性特徵就是唯我, 且不肯與人分享和合作。 為了能在孩子的關鍵期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我嘗試從各個環節滲透相關的理念和思想, 使孩子的社會性品質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一)一個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是形成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基礎
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兒童的意識產生於他們對自身動作的反思, 即“兒童因為動作而認識了世界, 兒童也因為動作而意識到那個發出動作的我”。 所以, 一切的一切,
Advertisiment
都起源于兒童的動作, 都起源于兒童同周圍世界的積極主動的相互作用, 當然也包括與“別人”的相互作用。 而教師是幼兒生活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別人”, 當我們用積極的眼光、正面的姿態、接納與寬容的心理去面對幼兒, 去和幼兒互動的時候, 實際上是在給他們一個良好的“社會界定”, 促使幼兒也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去看待自己。 因此, 我所創設的環境:
1、首先在氣氛上是寬容和接納的。
有人說:“一個寬容接納的外在環境, 有助於幼兒良好的自我意識和個性的發展。 ”我不僅從思想上、觀念上去接納和關注每一個孩子, 更從行動上、從與孩子的交往上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寬容和接納。
2、其次在物質上是豐富的和多樣的。
Advertisiment

這裡所謂的豐富和多樣是相對幼兒活動需要而言的。 當豐富的物質環境能夠充分支持幼兒自主自由的活動時, 就大大減少了幼兒間的矛盾, 而這對好於模仿的托班幼兒來說極為重要。 例如在區域活動中, 我在為孩子準備同一種類的操作材料時, 基本要做到人手一份, 因為對於2—3歲的孩子來說他有我也要有是天經地義的。 但當活動材料的種類積累到一定的量時, 我就減少同一種類材料的數量, 鼓勵幼兒嘗試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材料。 並在幼兒出現爭執或分配不均的情況下, 教師及時引導幼兒學習如何與人溝通和協商, 使材料的作用並不局限于幼兒的操作, 充分發揮其能動效應。
3、環境設計上是具有某種傾向性或暗示性的。
Advertisiment

空洞的說教對於孩子來說毫不可取!特別對於小年齡的幼兒來說更是如此。 為了能更好地讓幼兒適應集體生活, 遵守相應的規則, 我在環境設計上給幼兒以充分的暗示。 如:在美工區活動時, 我在裡面放一個紙簍, 這個紙簍就可以起到暗示幼兒不隨地扔垃圾的作用。 我在幼兒午睡的小床前貼上鞋印, 並示範如何把把鞋子擺放整齊。 這樣, 孩子就會主動把鞋子擺整齊後再放好。 我想:這樣的暗示教育應該遠遠超過簡單的說教。
二、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 促進幼兒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陶行知老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他強調寓教育于幼兒的生活之中, 使生活無時不含教育的意義。 《綱要》也明確指出:“社會領域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對於2——3歲的寶寶來說更是如此,因為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沒有明顯的界限的,而且許多規則的學習及交往、合作行為的產生都來源於幼兒的一日生活。因此,利用好幼兒的一日生活成為促進幼兒社會性品質形成的關鍵。
1、以積極的方式引導幼兒學會遵守相應的規則。
《綱要解讀》中有關幼兒的“規則”有這樣闡述:“兒童的世界裡有兩種基本的社會生活、社會關係和社會共同體,也就相應地有兩種規則。一種是同兒童與成人的關係相對應的,預先以成熟的方式存在于現成的社會關係和社會制度中的規則。另一種是同兒童之間的同伴關係相對應的規則。”前一種規則對於孩子個人來講,並沒有與之協商和徵求他個人同意的餘地,因此是由成人來告訴他們什麼是好的和壞的,什麼是允許的,什麼是被禁止的。這樣的規則對於乖巧的孩子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對於一些天生就帶有某種“叛逆”個性的孩子來說卻必須採取相應的策略。如果把握不好,對於2—3歲的寶寶來說,好模仿的特點會帶動“一批叛逆者”的出現。當孩子出現不遵守規則的現象時,教師用命令的方式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是沒有效果的,相反消極的暗示反而會讓孩子鞏固錯誤的行為。老師只有採用積極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點,從而引導孩子學會遵守相應的規則。而另一種規則不是預先就明確存在,而是隱含在交往和實踐活動之中的,是有了碰撞、衝突、協商、交換、合作等行為之後才會出現的規則。相對于托班幼兒來說:這時候學習協商的技巧是十分重要。因為在出現衝突時,他們更多的是以一方爭搶,一方哭鬧的形式出現。因為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會與人協商的,但禮貌的話語天生就能打動人。我在教學中讓孩子嘗試與人協商,學會等待、交換、合作等方式。這樣的解決方式也使寶寶自己有控制權,他將決定什麼時候可以把玩具借出,而想得到玩具的寶寶會因為機會將來臨有一種獲得承諾的安慰。這樣,兩個孩子都有了自主選擇的餘地,而所謂的規則也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了鞏固。
2、通過詩歌、故事等形式樹立正面榜樣,幫助寶寶瞭解別人的心理感受,嘗試體驗同情、關愛等情感。
具有音韻美的詩歌及富有童趣的故事一向深受幼兒的喜愛,對於2—3歲的寶寶當然也不例外。而詩歌及故事中所蘊涵的情緒情感又極易引起幼兒的共鳴,有的孩子甚至會與其中的人物共同喜怒哀樂。為此,我在為幼兒選擇詩歌及故事時進行有目的地篩選,讓相關的規則意識及關愛他人的情緒情感滲透其中。如詩歌《滑滑梯》,其中的內容:“幼稚園真有趣,小朋友滑滑梯,我下去,你上來,上上下下真有趣。”雖說是一首十分簡單的兒歌,但它所帶給幼兒的不光是語言上的音韻美,更是其中的規則意識:玩滑滑梯時所需要的秩序感及共同遊戲的愉悅感。當他們玩滑滑梯時,總會邊玩邊念這首兒,並遵守我下你上的規則。不難看出,孩子已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了其中所蘊涵的的深意。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此時的孩子容易把自己移情於其中,把自己也看成其中的一部分。不難理解,如果經常給孩子創設這樣的情境,對孩子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3、在遊戲中學會與人交往、互助、合作和分享。
孩子天生喜歡遊戲,通過遊戲,尤其是通過想像性☆禁☆遊☆禁☆戲,兒童扮演種種不同的社會角色,體驗不同角色在不同場合的感情,既可學會瞭解別人,又可學會如何使自己適應別人,同時還學會把自己的行為與別人的行為比較,在成人的幫助下學會簡單地評價別人的行為和自己的行為。因此,我總是給寶寶練習分享的機會,體會合作的愉快。當許多寶寶在一起玩時,就讓大家把自己心愛的玩具拿出共同分享,讓寶寶體驗玩別人玩具的快樂,使寶寶明白分享並不等於失掉自己擁有的東西。
三、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以雙方合力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綱要》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稚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陳鶴琴也曾指出:“幼稚教育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2—3歲的寶寶單純可愛,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還很低,因此,大人所給予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在各種形式的家長會上,我也多次向家長宣傳有關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所需要家長配合的要點,看到孩子的進步,家長也在心悅誠服地配合幼稚園的一切活動。他們不僅主動鼓勵幼兒把家裡的玩具帶到幼稚園和同伴一起玩,有了好吃的東西也支持孩子帶到幼稚園與同伴共用。並事事處處以身作則,給孩子以正面的榜樣。在家園共同努力下,孩子的社會性品質得到了飛速發展。
可以說托班是孩子在幼稚園生活的一個起點,人們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更想說:不能讓我們的孩子輸在良好的社會性品質上。
(兼職編輯:李穎怡) 延伸閱讀: 最“健康”的十種球類遊戲 請你跟我做遊戲:5-6歲 讓寶寶更聰明的手指遊戲 讓你的孩子玩玩紙遊戲 與13-15個月的寶寶做遊戲 上一頁12下一頁

分享到:

《綱要》也明確指出:“社會領域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對於2——3歲的寶寶來說更是如此,因為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沒有明顯的界限的,而且許多規則的學習及交往、合作行為的產生都來源於幼兒的一日生活。因此,利用好幼兒的一日生活成為促進幼兒社會性品質形成的關鍵。
1、以積極的方式引導幼兒學會遵守相應的規則。
《綱要解讀》中有關幼兒的“規則”有這樣闡述:“兒童的世界裡有兩種基本的社會生活、社會關係和社會共同體,也就相應地有兩種規則。一種是同兒童與成人的關係相對應的,預先以成熟的方式存在于現成的社會關係和社會制度中的規則。另一種是同兒童之間的同伴關係相對應的規則。”前一種規則對於孩子個人來講,並沒有與之協商和徵求他個人同意的餘地,因此是由成人來告訴他們什麼是好的和壞的,什麼是允許的,什麼是被禁止的。這樣的規則對於乖巧的孩子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對於一些天生就帶有某種“叛逆”個性的孩子來說卻必須採取相應的策略。如果把握不好,對於2—3歲的寶寶來說,好模仿的特點會帶動“一批叛逆者”的出現。當孩子出現不遵守規則的現象時,教師用命令的方式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是沒有效果的,相反消極的暗示反而會讓孩子鞏固錯誤的行為。老師只有採用積極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點,從而引導孩子學會遵守相應的規則。而另一種規則不是預先就明確存在,而是隱含在交往和實踐活動之中的,是有了碰撞、衝突、協商、交換、合作等行為之後才會出現的規則。相對于托班幼兒來說:這時候學習協商的技巧是十分重要。因為在出現衝突時,他們更多的是以一方爭搶,一方哭鬧的形式出現。因為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會與人協商的,但禮貌的話語天生就能打動人。我在教學中讓孩子嘗試與人協商,學會等待、交換、合作等方式。這樣的解決方式也使寶寶自己有控制權,他將決定什麼時候可以把玩具借出,而想得到玩具的寶寶會因為機會將來臨有一種獲得承諾的安慰。這樣,兩個孩子都有了自主選擇的餘地,而所謂的規則也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了鞏固。
2、通過詩歌、故事等形式樹立正面榜樣,幫助寶寶瞭解別人的心理感受,嘗試體驗同情、關愛等情感。
具有音韻美的詩歌及富有童趣的故事一向深受幼兒的喜愛,對於2—3歲的寶寶當然也不例外。而詩歌及故事中所蘊涵的情緒情感又極易引起幼兒的共鳴,有的孩子甚至會與其中的人物共同喜怒哀樂。為此,我在為幼兒選擇詩歌及故事時進行有目的地篩選,讓相關的規則意識及關愛他人的情緒情感滲透其中。如詩歌《滑滑梯》,其中的內容:“幼稚園真有趣,小朋友滑滑梯,我下去,你上來,上上下下真有趣。”雖說是一首十分簡單的兒歌,但它所帶給幼兒的不光是語言上的音韻美,更是其中的規則意識:玩滑滑梯時所需要的秩序感及共同遊戲的愉悅感。當他們玩滑滑梯時,總會邊玩邊念這首兒,並遵守我下你上的規則。不難看出,孩子已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了其中所蘊涵的的深意。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此時的孩子容易把自己移情於其中,把自己也看成其中的一部分。不難理解,如果經常給孩子創設這樣的情境,對孩子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3、在遊戲中學會與人交往、互助、合作和分享。
孩子天生喜歡遊戲,通過遊戲,尤其是通過想像性☆禁☆遊☆禁☆戲,兒童扮演種種不同的社會角色,體驗不同角色在不同場合的感情,既可學會瞭解別人,又可學會如何使自己適應別人,同時還學會把自己的行為與別人的行為比較,在成人的幫助下學會簡單地評價別人的行為和自己的行為。因此,我總是給寶寶練習分享的機會,體會合作的愉快。當許多寶寶在一起玩時,就讓大家把自己心愛的玩具拿出共同分享,讓寶寶體驗玩別人玩具的快樂,使寶寶明白分享並不等於失掉自己擁有的東西。
三、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以雙方合力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綱要》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稚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陳鶴琴也曾指出:“幼稚教育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2—3歲的寶寶單純可愛,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還很低,因此,大人所給予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在各種形式的家長會上,我也多次向家長宣傳有關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所需要家長配合的要點,看到孩子的進步,家長也在心悅誠服地配合幼稚園的一切活動。他們不僅主動鼓勵幼兒把家裡的玩具帶到幼稚園和同伴一起玩,有了好吃的東西也支持孩子帶到幼稚園與同伴共用。並事事處處以身作則,給孩子以正面的榜樣。在家園共同努力下,孩子的社會性品質得到了飛速發展。
可以說托班是孩子在幼稚園生活的一個起點,人們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更想說:不能讓我們的孩子輸在良好的社會性品質上。
(兼職編輯:李穎怡) 延伸閱讀: 最“健康”的十種球類遊戲 請你跟我做遊戲:5-6歲 讓寶寶更聰明的手指遊戲 讓你的孩子玩玩紙遊戲 與13-15個月的寶寶做遊戲 上一頁12下一頁

分享到: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