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淺談學生不良品德的矯正

品德不良學生, 是指那些經常違反道德準則或犯有嚴重道德過錯的學生。 隨著普及高中教育的發展, 為數不少的品德不良的學生湧進了職業高中大門, 給職業中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沉重壓力。 我校是一所城鎮職業高級中學, 由於沒有本校初中畢業生作為生源管道, 也由於招生量大, 因此, 每個年度都有相當數量的品德不良的學生進校就讀。 對這類學生進行教育轉化, 使之“中下進來, 優良出去”, 已成為學校德育的首項工作, 也成為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必須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學生不良品德的心理成因

Advertisiment

我們知道, 任何品德都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四個心理成分。 道德認識是對於是非、好壞和善惡的行為準則及其意義的認識, 道德情感是伴隨道德認識所出現的一種內心體驗, 在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推動下, 便會產生相應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 因此, 品德既是知、情、意的凝結物, 又是知與行的統一體。 四個心理成分構成一個動態變化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 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偏差或偏離, 品德就會出現問題。 中學生處於青年初期這個年齡階段中, 其品德心理具有不成熟、不穩定的特點, 當其知、情、意、行出現偏差而又未能及時予以矯正時, 不良品德就會形成。

學生不良品德的成因十分複雜,

Advertisiment
此其中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是指來自社會環境、家庭和學校教育失當的不良影響。 如社會上價值觀念的錯位, 權、錢、位的偏重, 一些不健康刊物和格調低下的影視等宣傳媒體的誤導, 不法分子的引誘和教唆, 家長以不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去教育、影響孩子, 家庭結構遭到破壞而使子女失去父母應有的關心、愛護和教育, 學校強調智育而忽視德育, 教育方法不當甚至放棄教育責任等等, 都是形成學生不良品德的重要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是指學生本人不良的心理因素, 這種不良的心理因素與學生道德準則的選擇能力和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有關, 如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
Advertisiment
是非界限模糊甚至顛倒;道德意志薄弱, 物質需要的動機超過精神需要的動機;家庭生活條件不好而感到壓抑, 產生異常的、消極的道德情感;在對待他人他事時從不良行為中得到滿足的情緒體驗, 經多次重複形成惡習;性格存在嚴重的缺陷, 具有任性、固執、自私、驕傲等消極的性格特點。

二.學生不良品德的矯正

處於高中階段的品德不良的學生, 其過錯行為有的尚未定型, 其品德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只要我們能根據其特殊的心理狀態和特點, 採取符合其心理活動規律和心理特點的教育措施, 滿腔熱情地關懷和引導他們, 他們的不良品德是可以矯正的。 筆者認為, 在教育實踐中採取如下幾項措施, 對於矯正學生不良品德是行之有效的。

Advertisiment

1、瞭解成因, 對症下藥

學生品德不良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 沾有不良品德的學生, 其家境、遭遇、愛好、脾氣、個性也不盡相同。 因此, 教師對品德不良的學生在教育上切忌一刀切、一鍋端, 而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 從其家長、有關任課教師、同學、朋友及其本人之中取得材料, 作過細分析, 按不同情況區別對待, 因人因事制宜, 制定不同的矯正方案。 比如, 在品德不良的學生中, 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學習落後, 這些學生絕大部分不是因為智力差, 而是沒有正常接受學校教育和教學的影響。 他們當中有的是因為學習上遇到困難, 受到挫折, 沒有用頑強的意志去戰勝它;有的是沒有得到教師的公正對待,

Advertisiment
受到不應有的批評和懲罰, 引起消極情緒;有的是在集體中遭到排斥和打擊, 失去應有的地位, 喪失前進的動力和激勵學習的動機。 結果, 這些學生不是把自己的前景與學校、與班集體結合起來, 而是與學校、與班集體鬧對立, 個別的還到社會上不三不四的朋友那裡尋安慰, 找出路。 如果查明這些原因, 教師有針對性地給予關心, 或者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或者改變自己對待他們的態度, 或者給他們創造條件, 讓他們融合在集體中, 重新獲得學習的動力。 這樣, 就能促使他們重新樹立信心, 認真對待學業, 學習就會一天天好起來。

2.強化道德認識, 增強是非觀念

3.改變人際關係, 消除疑懼心理與對立情緒。

品德不良的學生經常會受到教師的指責、懲罰和同學們的恥笑、歧視, 他們一般比較心虛和敏感,對老師和進步同學存有戒心或敵意,但他們同時又需要教師的諒解和同學的信任。為了使他們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首先讓他們解除顧慮,消除與老師、同學之間存在的對立情緒,擺脫消極的態度定勢。方法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教師真心實意地尊重、關心和愛護他們,“動之以情,曉之心理”,以愛暖心,讓他們在實際中真切地感受到教師的誠意,把教師當作貼心人,從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時機,使“理”通過“情”在他們心中內化。二是教師必須教育和要求班集體正確對待和熱情幫助他們。集體中同輩人的態度如何,是“友好”還是“鄙視”,是“親近”還是“疏遠”,對他們的情感、心態影響很大。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和諧向上的氣氛,充分利用群體力量,讓他們感受到班集體的接納和溫暖。如果條件成熟,更可在班集體中給他們一定的角色地位,讓他們更好地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尊嚴。品德不良的學生如果體察到教師的善意,體驗到集體的溫暖,就會樂意接受老師的教導,樂於參加集體活動並從中得到教益,疑懼心理就會逐步消除,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會建立。

4、保護自尊心,培養榮譽感

自尊心是一個人要求受到他人與社會尊重的情感,是個人積極向上的內部動力之一。品德不良學生由於屢受批評、歧視或懲罰,滋長起自卑心理,常常自暴自棄,缺乏上進的勇氣和動力,有的連起碼的羞恥感也沒有。但是,他們在充滿自卑感的同時,也有強烈的自尊心,兩者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教師面對這樣的學生,應當千方百計地去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和微細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表揚、鼓勵,使他們獲得受人尊重的情感體驗;應當以滿腔熱情期待學生進步的心態,委派某些為集體服務的任務給他們以表示信任,使他們得到暗示,受到鼓舞,增強自信心;應當尊重他們的個性,對他們的錯誤作出批評時要恰如其份,既不能用挖苦、諷刺的方法,也不能因偏見而對其錯誤誇大其辭,傷害其自尊心。這樣,就會使他們重新點燃起自尊心的火焰,產生“變好”的內部動力,增強克服自身缺點的勇氣和信心。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當給予積極引導,讓他們認識到單有個人的自尊心是不夠的,啟發他們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個人的進步與落後都關係到集體榮譽,從而促使他們將自尊心和集體榮譽感結合起來,把集體的要求轉化為自覺的行動。

5、鍛煉學生與誘因作鬥爭的意志力

意志力薄弱,容易受不良誘因影響,是不良品德又一個重要成因。因此,在矯正學生不良品德過程中,應該注重控制誘因的作用。在矯正初期,為加強管理,讓學生轉移環境或暫時避開某些誘因(如不良的場所、夥伴等等)是有益的。但避開誘因只是一種消極方法,因為很難完全避開誘因,即使能避開,也很難保證在新的誘因下不犯錯誤。成功的教育轉化應是使原來品德不良的學生在難以避免的舊環境和誘因條件下,具有抗拒誘惑、堅持正確方向和行動的能力。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創設新的環境,培養他們獨立、自覺地與外部誘因作鬥爭的能力,鍛煉他們的意志力,並在鍛煉意志力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形成和鞏固新的行為習慣。同時,抓住時機,在他們醒悟(意識到繼續堅持錯誤的危害性,開始有改正錯誤的願望)、轉變(在行動上開始有了改正錯誤的表現)時,再設計一些有利於增強意志力的考驗,讓他們通過考驗,與不良誘因作鬥爭的意志力得到提高,壞習慣得到改正,高尚的行為得到加強。

教育物件是在極其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的,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各樣不符合社會進步的行為和問題。對這些行為和問題的矯正,是我們所有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在這個曲折、艱苦的矯正、轉化過程中,我們只有遵循教育規律,合理運用各種科學方法,真正發揮教師“導”的作用,才能獲得良好效果。

他們一般比較心虛和敏感,對老師和進步同學存有戒心或敵意,但他們同時又需要教師的諒解和同學的信任。為了使他們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首先讓他們解除顧慮,消除與老師、同學之間存在的對立情緒,擺脫消極的態度定勢。方法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教師真心實意地尊重、關心和愛護他們,“動之以情,曉之心理”,以愛暖心,讓他們在實際中真切地感受到教師的誠意,把教師當作貼心人,從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時機,使“理”通過“情”在他們心中內化。二是教師必須教育和要求班集體正確對待和熱情幫助他們。集體中同輩人的態度如何,是“友好”還是“鄙視”,是“親近”還是“疏遠”,對他們的情感、心態影響很大。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和諧向上的氣氛,充分利用群體力量,讓他們感受到班集體的接納和溫暖。如果條件成熟,更可在班集體中給他們一定的角色地位,讓他們更好地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尊嚴。品德不良的學生如果體察到教師的善意,體驗到集體的溫暖,就會樂意接受老師的教導,樂於參加集體活動並從中得到教益,疑懼心理就會逐步消除,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會建立。

4、保護自尊心,培養榮譽感

自尊心是一個人要求受到他人與社會尊重的情感,是個人積極向上的內部動力之一。品德不良學生由於屢受批評、歧視或懲罰,滋長起自卑心理,常常自暴自棄,缺乏上進的勇氣和動力,有的連起碼的羞恥感也沒有。但是,他們在充滿自卑感的同時,也有強烈的自尊心,兩者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教師面對這樣的學生,應當千方百計地去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和微細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表揚、鼓勵,使他們獲得受人尊重的情感體驗;應當以滿腔熱情期待學生進步的心態,委派某些為集體服務的任務給他們以表示信任,使他們得到暗示,受到鼓舞,增強自信心;應當尊重他們的個性,對他們的錯誤作出批評時要恰如其份,既不能用挖苦、諷刺的方法,也不能因偏見而對其錯誤誇大其辭,傷害其自尊心。這樣,就會使他們重新點燃起自尊心的火焰,產生“變好”的內部動力,增強克服自身缺點的勇氣和信心。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當給予積極引導,讓他們認識到單有個人的自尊心是不夠的,啟發他們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個人的進步與落後都關係到集體榮譽,從而促使他們將自尊心和集體榮譽感結合起來,把集體的要求轉化為自覺的行動。

5、鍛煉學生與誘因作鬥爭的意志力

意志力薄弱,容易受不良誘因影響,是不良品德又一個重要成因。因此,在矯正學生不良品德過程中,應該注重控制誘因的作用。在矯正初期,為加強管理,讓學生轉移環境或暫時避開某些誘因(如不良的場所、夥伴等等)是有益的。但避開誘因只是一種消極方法,因為很難完全避開誘因,即使能避開,也很難保證在新的誘因下不犯錯誤。成功的教育轉化應是使原來品德不良的學生在難以避免的舊環境和誘因條件下,具有抗拒誘惑、堅持正確方向和行動的能力。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創設新的環境,培養他們獨立、自覺地與外部誘因作鬥爭的能力,鍛煉他們的意志力,並在鍛煉意志力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形成和鞏固新的行為習慣。同時,抓住時機,在他們醒悟(意識到繼續堅持錯誤的危害性,開始有改正錯誤的願望)、轉變(在行動上開始有了改正錯誤的表現)時,再設計一些有利於增強意志力的考驗,讓他們通過考驗,與不良誘因作鬥爭的意志力得到提高,壞習慣得到改正,高尚的行為得到加強。

教育物件是在極其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的,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各樣不符合社會進步的行為和問題。對這些行為和問題的矯正,是我們所有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在這個曲折、艱苦的矯正、轉化過程中,我們只有遵循教育規律,合理運用各種科學方法,真正發揮教師“導”的作用,才能獲得良好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