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英語教學中, 教師要培養和保持學生較濃的學習興趣, 應該把握良機, 渲染英語課堂氣氛, 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 認真備課, 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為本”,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建立新型師生關係, 重視師生情感交流, 培養興趣;開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 激勵學生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 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 學而忘我,
Advertisiment
因此, 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 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 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 加強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培養, 讓學生變興趣為參與實踐的動力, 並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這種興趣, 為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完成新課程標準要求的任務, 筆者有了實踐中的幾點感悟。
一、把握良機, 渲染英語課堂氣氛, 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小學生有著愛說愛鬧的孩子氣, 他們無所顧忌、敢想敢說、好動, 求新求異的願望強烈。 因此, 我們必須因勢利導, 不要為了盲目追求課堂紀律打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上課時,
Advertisiment
在和諧寬鬆的課堂氣氛, 可以使學生們懷著輕鬆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 自然就敢用英語大膽發言, 積極思維, 不斷產生學習英語和施展能力的興趣。
新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涉及到學生熟悉的生活, 因此我們應適當地把教室變成他們的活動場所, 讓他們自由地施展個性, 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學習內驅力自然逐步增強。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特別注意利用上課的前十來分鐘創造出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Warming up)。 比如唱一些英語歌曲,
Advertisiment
二、充分研究教材, 認真備課, 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
教師對學習材料和內容的處理, 一般是由易到難, 逐步深入, 同時要考慮到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定刺激程度, 使學生的思想始終處於積極狀態, 使他們的興趣逐步升級。
其次增加教學環節中的趣味性, 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有助於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 呈現語言材料前, 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創設新穎可信的情景, 由此吸引學生注意力, 再由該情景過渡到課本所展現的情景中, 同時, 合理地運用實物、圖片、掛圖、簡筆劃、現場錄音、多媒體課件等, 讓所要呈現的情景更加直觀而富有情趣。
Advertisiment
比如在進行課文教授時, 教師可用從網上下載的聽說讀寫的英語材料、採用自製課件來進行教學, 通過聲、光、電的完美結合, 用生動的形象、真實的畫面、優美動人的語言和音樂, 來豐富學生的想像力, 刺激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 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達到教學目的。
例如在教“Do you like baozi?”這一內容時, 筆者就運用實物展示、課件輔助教學的辦法, 讓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的食物進行操練, 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迎著21世紀的曙光, 我們進入了數位化資訊時代。 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由開始時的在優質課、示範課上的“表演”, 正式向課堂教學邁進, 尤其是向英語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Advertisiment
英語課堂上和諧高效的教學氛圍的創設, 學生主體性的更大發揮, 使學生在積極參與、口腦並用中學習興趣增強。 學生學習英語的終極目標---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在現代英語課堂上得以體現, 文化背景知識得到更深層次的滲透。
新課程標準提倡的任務型教學法, 更能增強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教師要充分研究教材, 認真備課, 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英語課的趣味性。
三、注重“以人為本”,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過去的教學常常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把學生單純地視為教育對象, 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 忽視教學特點, 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應把小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 其內部蘊藏著主體發展的機制,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在於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
“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來越深入人心。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廣大教師所熱衷的教學方法。母語習得研究及外語學習研究均證實:外語教學中的重點不再應該是 “我們該教些什麼”,而應是“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這些條件” 。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是學生“能幹什麼”,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
恰如布魯納所說的:“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因此我們應多為學生創造思考的空間。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而不是限制學生的思維,被動地跟著老師走.
例如,在教授“Ask the way”一內容時,筆者避開了傳統的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的講解式,而採用多媒體呈現迷路、問路的幾個現場情景,然後提出問題:假設是你,將如何進行問路、指路?
學生分小組討論(Group-work),接著每組向全班彙報,彙集各組方式後,再與教材中學生們的方法作比較。在學會技能之後,還讓學生聯繫本校、本地區的具體地理情況,自編自演問路的情景。
在教學中,學生非常積極,有的“Ask the classroom”,有的“Ask the bookshop”,還有的“Ask the W.C.”,氣氛特別活躍。這樣一來,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幫助他們跳出了被動灌輸的困境,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課堂教學時,我們不妨進行一番 “換位思考”。把學生置於主人地位,使學生很自然地用英語思考、很積極地進行英語語言輸出,相對傳統的灌輸式、封閉式教學方法而言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想而知。
四、建立新型師生關係,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培養興趣。
師生關係是以基本的人性觀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認為,人的天性是懶惰的,不思進取的,需要嚴格教誨才能啟迪良知,那麼權威型的師生關係應該是最為有效的。
傳統的師道尊嚴,便是權威型的師生關係的體現。現代教育觀則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的、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的目的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展,而權威型的師生關係無疑會扼殺兒童的創造力與稟賦。因此,我們必須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1)合作的師生關係 合作要求教師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強制的手段——訓斥、羞辱、向家長告狀等來強迫學生服從教師的意志。強制性的教育,很容易傷害兒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兒童對教師的反感甚至恐懼,也容易扼殺兒童學習的興趣。
合作就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過去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願意學習,我來強制你學習。”現在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願意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
“吸引”,就是“使兒童樂於學習,使他們樂意參加到教師和兒童共同進行的教學活動中來。”
(2)和諧的師生關係 和諧是指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繫,愛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愛需要教師對學生傾注相當的熱情,對其各方面給予關注,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尤為如此。
愛是將教學中存在的師生的“我”與“你”的關係,變成了“我們”的關係。愛使教師與學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靈的溝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歡樂,分擔挫折的煩惱。和諧的師生關係,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強勁動力。
(3)互動的師生關係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交互作用的歷程,師生互動的性質和品質,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活動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總是由一定的觀念(諸如教育觀、學生觀、品質觀等)支配其教學行為,對學生施加影響。
而學生也會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師的影響,並在行動上做出反應。學生的反應又進一步強化或者修正教師原有的教育觀念與行為。
所以,師生互動構成了教學活動中的正回饋機制。通過回饋可以加強正效應,也可以加劇負效應。例如:“教師教學有熱情、有方法→學生學習主動、學習成績提高→教師更受鼓舞與鞭策、教學上更加精益求精。”這就是師生互動的正效應。
(4)融洽的師生關係 朱小蔓曾說:“離開感情層面,不能鑄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充滿情感和愛的事業,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甚至與學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覺得老師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師無話不說、無事不談,達到師生關係的最佳狀態。
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關係,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過程。師生關係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影響學生的認知活動。一般說來,學生對某位教師喜歡,其課堂氣氛就會顯得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因此,教師要重視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誠的愛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情感資訊,使得學生不怕出錯誤,敢於開口說英語。重視學生情感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想方設法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護學生的自信心,這對培養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作用。
學生初學英語時都興趣盎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容量的增多、學習難度的加大,興趣的保持程度則會因人而異,出現差異,有的學生甚至會完全喪失興趣。
針對這一自然現象,我們不能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態度,而應該多關心鼓勵、多給予實際行動上的幫助,從眾多方面著手,要防微杜漸,更要亡羊補牢。
具體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非智力因素的差異,進行目標激勵,分層互促。知識層次低的學生,做問答練習、轉換練習,對於他們的提問更要保護其積極性,簡單的問題要儘量留給他們,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逐漸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為他們能回答更難的問題作好心理和知識上的準備。
智力因素突出的學生做閱讀性強、推理性強的練習。根據漸進性原則,在部分學生確有困難,難以為續時,適當放慢進度,查漏補缺,甚至是“開小灶”,讓他們在教師的耐心幫助下,充滿信心,一步步地趕上。
對部分學生“吃不飽”的現象,也不能輕視,否則會使他們盲目自大,進而喪失積極的思維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對待這部分學生,教師在授課時可以擴大難度和濃度,也可以在練習或檢測中增加信息量,讓他們不斷受到新的資訊刺激。
總之,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則有所獲,進而樂此不休。
2、關心鼓勵。對學生關心,會激起學生學習的動力。對學生鼓勵,會引發學生學習的信心。
老師要不吝表揚和鼓勵,尤其對於一些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要多肯定他們做得好的地方,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增強他們的信心。比如,我在班上實行平時成績計分制,鼓勵學困生平時多表現,多加分,增進了他們學習的動力。
五、開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的源泉在於運用。”為了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給學生更多的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教師可以設計和組織多種難易適度的課外活動。
通過活動可以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使學生認識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強其自信心,增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進而長久保持其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教師可以經常性地編輯英語學習園地或辦英語壁報,解決疑難問題、分析常見錯誤、辨析詞語用法、英美風情知識講座等,還可適當刊登一些遊戲方法、英語小詩歌、謎語、典故、趣聞、學生日記等;可以成立英語課外活動小組,開展學習課外材料、演唱英語歌曲、表演英語會話或短劇等小組活動;結合實際地組織英語競賽,如:英文書寫競賽、朗誦比賽、單詞聽寫競賽、單詞接龍比賽、智力比賽等。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互相幫助,互相感染,進而共同提高水準,長久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
總之,英語學習,興趣為先。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英語學習興趣的程度。很難想像失去了興趣還能怎樣培養交際能力。
所以,作為英語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並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培養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才能真正把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落到實處。
其內部蘊藏著主體發展的機制,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在於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來越深入人心。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廣大教師所熱衷的教學方法。母語習得研究及外語學習研究均證實:外語教學中的重點不再應該是 “我們該教些什麼”,而應是“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這些條件” 。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是學生“能幹什麼”,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
恰如布魯納所說的:“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因此我們應多為學生創造思考的空間。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而不是限制學生的思維,被動地跟著老師走.
例如,在教授“Ask the way”一內容時,筆者避開了傳統的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的講解式,而採用多媒體呈現迷路、問路的幾個現場情景,然後提出問題:假設是你,將如何進行問路、指路?
學生分小組討論(Group-work),接著每組向全班彙報,彙集各組方式後,再與教材中學生們的方法作比較。在學會技能之後,還讓學生聯繫本校、本地區的具體地理情況,自編自演問路的情景。
在教學中,學生非常積極,有的“Ask the classroom”,有的“Ask the bookshop”,還有的“Ask the W.C.”,氣氛特別活躍。這樣一來,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幫助他們跳出了被動灌輸的困境,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課堂教學時,我們不妨進行一番 “換位思考”。把學生置於主人地位,使學生很自然地用英語思考、很積極地進行英語語言輸出,相對傳統的灌輸式、封閉式教學方法而言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想而知。
四、建立新型師生關係,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培養興趣。
師生關係是以基本的人性觀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認為,人的天性是懶惰的,不思進取的,需要嚴格教誨才能啟迪良知,那麼權威型的師生關係應該是最為有效的。
傳統的師道尊嚴,便是權威型的師生關係的體現。現代教育觀則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的、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的目的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展,而權威型的師生關係無疑會扼殺兒童的創造力與稟賦。因此,我們必須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1)合作的師生關係 合作要求教師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強制的手段——訓斥、羞辱、向家長告狀等來強迫學生服從教師的意志。強制性的教育,很容易傷害兒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兒童對教師的反感甚至恐懼,也容易扼殺兒童學習的興趣。
合作就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過去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願意學習,我來強制你學習。”現在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願意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
“吸引”,就是“使兒童樂於學習,使他們樂意參加到教師和兒童共同進行的教學活動中來。”
(2)和諧的師生關係 和諧是指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繫,愛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愛需要教師對學生傾注相當的熱情,對其各方面給予關注,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尤為如此。
愛是將教學中存在的師生的“我”與“你”的關係,變成了“我們”的關係。愛使教師與學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靈的溝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歡樂,分擔挫折的煩惱。和諧的師生關係,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強勁動力。
(3)互動的師生關係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交互作用的歷程,師生互動的性質和品質,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活動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總是由一定的觀念(諸如教育觀、學生觀、品質觀等)支配其教學行為,對學生施加影響。
而學生也會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師的影響,並在行動上做出反應。學生的反應又進一步強化或者修正教師原有的教育觀念與行為。
所以,師生互動構成了教學活動中的正回饋機制。通過回饋可以加強正效應,也可以加劇負效應。例如:“教師教學有熱情、有方法→學生學習主動、學習成績提高→教師更受鼓舞與鞭策、教學上更加精益求精。”這就是師生互動的正效應。
(4)融洽的師生關係 朱小蔓曾說:“離開感情層面,不能鑄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充滿情感和愛的事業,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甚至與學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覺得老師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師無話不說、無事不談,達到師生關係的最佳狀態。
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關係,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過程。師生關係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影響學生的認知活動。一般說來,學生對某位教師喜歡,其課堂氣氛就會顯得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因此,教師要重視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誠的愛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情感資訊,使得學生不怕出錯誤,敢於開口說英語。重視學生情感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想方設法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護學生的自信心,這對培養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作用。
學生初學英語時都興趣盎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容量的增多、學習難度的加大,興趣的保持程度則會因人而異,出現差異,有的學生甚至會完全喪失興趣。
針對這一自然現象,我們不能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態度,而應該多關心鼓勵、多給予實際行動上的幫助,從眾多方面著手,要防微杜漸,更要亡羊補牢。
具體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非智力因素的差異,進行目標激勵,分層互促。知識層次低的學生,做問答練習、轉換練習,對於他們的提問更要保護其積極性,簡單的問題要儘量留給他們,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逐漸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為他們能回答更難的問題作好心理和知識上的準備。
智力因素突出的學生做閱讀性強、推理性強的練習。根據漸進性原則,在部分學生確有困難,難以為續時,適當放慢進度,查漏補缺,甚至是“開小灶”,讓他們在教師的耐心幫助下,充滿信心,一步步地趕上。
對部分學生“吃不飽”的現象,也不能輕視,否則會使他們盲目自大,進而喪失積極的思維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對待這部分學生,教師在授課時可以擴大難度和濃度,也可以在練習或檢測中增加信息量,讓他們不斷受到新的資訊刺激。
總之,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則有所獲,進而樂此不休。
2、關心鼓勵。對學生關心,會激起學生學習的動力。對學生鼓勵,會引發學生學習的信心。
老師要不吝表揚和鼓勵,尤其對於一些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要多肯定他們做得好的地方,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增強他們的信心。比如,我在班上實行平時成績計分制,鼓勵學困生平時多表現,多加分,增進了他們學習的動力。
五、開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的源泉在於運用。”為了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給學生更多的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教師可以設計和組織多種難易適度的課外活動。
通過活動可以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使學生認識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強其自信心,增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進而長久保持其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教師可以經常性地編輯英語學習園地或辦英語壁報,解決疑難問題、分析常見錯誤、辨析詞語用法、英美風情知識講座等,還可適當刊登一些遊戲方法、英語小詩歌、謎語、典故、趣聞、學生日記等;可以成立英語課外活動小組,開展學習課外材料、演唱英語歌曲、表演英語會話或短劇等小組活動;結合實際地組織英語競賽,如:英文書寫競賽、朗誦比賽、單詞聽寫競賽、單詞接龍比賽、智力比賽等。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互相幫助,互相感染,進而共同提高水準,長久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
總之,英語學習,興趣為先。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英語學習興趣的程度。很難想像失去了興趣還能怎樣培養交際能力。
所以,作為英語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並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培養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才能真正把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