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在教學時機上的吻合
為了突出活動的主題, 提高活動的實效, 我們在區域之間建立起多個層面的有機聯繫。
首先, 各區域在物品投放、氣氛創設方面保持了一致。 比如, 在《好吃的水果》主題活動中, 教師和幼兒在“交流站”裡投放了從家裡、畫報上、網路上收集來的有關水果的資訊、圖片進行欣賞、交流;在“表演區”裡投放了很多色彩鮮豔的水果的頭飾進行表演遊戲;在“娃娃家”裡投放了很多塑膠水果可以招待來做客的朋友;在“美工區”裡投放了蠟光紙等材料進行撕貼水果的活動;在“智力區”裡投放了分成若干份的水果圖片進行拼圖活動;在“數學區”裡提供畫有水果的作業題讓幼兒在認識水果的同時學會數數……在這個主題之下包括了不同的教學內容,
Advertisiment
其次, 我們在創設區域時, 考慮了它們在時間和邏輯上的吻合。 有些區域是因其他區域活動的深入展開而設置的, 所以它們有時間上的先後關係。 比如在《我們的動物朋友》主題活動中,
Advertisiment
二、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在教學內容上的整合
為了改變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內容與集體教育活動的內容相互割裂, 區域活動內容只是集體教育活動內容的鞏固性練習的現狀, 我們將區域活動內容規定為以下三種:
(1)主題內容的預習:即在集體活動之前,
Advertisiment
(2)主題內容的鞏固:即指區域活動的內容是集體教育活動內容的延伸。 通過區域活動中頻繁的個體性操作和練習, 使集體活動中沒有達到的目標得以彌補。
(3)主題內容的下放:將主題內容直接通過區域活動形式開展, 目的是培養幼兒自主學習能力, 便於教師在區域活動中進行個別指導。
主題內容的預習、鞏固及下放, 使區域和主題、區域與區域有機地整合起來, 特別是主題內容的預習和鞏固, 促使區域活動和集體活動有機地滲透在一起, 充分發揮了區域活動和集體教育活動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 當然, 主題內容的預習、鞏固和下放, 在實施時並不是絕對的, 而是視具體情況而定,
Advertisiment
三、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在教學形式上的結合
Advertisiment
以集體教育活動為主的主題活動往往為幼兒提供單一的、缺乏層次性的、內容不夠豐富的“一統式”環境模式, 致使幼兒的自主性難以真正發揮, 常常處於被動地位。 在《我有好辦法》主題活動中有一個教學活動《不用手也行》, 孩子們對“撲克牌的移動”想出了好幾種方法:用扇子扇、用嘴吹、用棍子推……教師說:“是嗎?到底能不能呢, 我們去試試吧!”隨即教師出示了早已準備好的材料讓孩子們去探索。 這似乎是一個以幼兒為主體的活動, 但實際上整個活動都是在教師的操縱下開展的, 幼兒只是在教師的“問”和預先準備好的材料中被動活動。 對此, 我們嘗試將該活動中的集體探索改為以區域個別化活動的形式進行, 在科學角中為幼兒提供了不同層次、多樣化的材料,任由他們自主探索。他們非常投入地去嘗試各種能使撲克牌移動的方法:有的小朋友用自己的衣服扇風使牌移動;有的嘗試用手拍桌子使撲克牌跳起來;有的找來空塑膠瓶對著牌擠氣使撲克牌移動……在活動中他們向同伴講述自己的方法,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師則傾聽他們的交流,捕捉有價值的資訊。活動結束後,教師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發現,使他們獲得成功感。
四、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在教學方法上的融合
以集體教育活動為主的主題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大都採用講解、演示等方法,雖有省時、高效的優點,卻不利於幼兒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為此,我們將區域活動中幼兒自主探索、觀察發現等方法融合到集體教育活動之中。如:在《各種各樣的工具》主題活動中有一個科學探索活動《砸核桃》,引導幼兒使用工具將核桃砸開。以往我們採用這樣的指導模式:激發興趣——講解示範——幼兒操作——展示、分享、講評,也就是讓孩子觀察老師的示範,然後自己進行練習,獲得一定的成功經驗,孩子們活動時雖然井然有序,但卻很被動,這些經驗也是表面的、老師給予的,在腦海中不能留有深刻的印象。現今我們採用了區域活動中常用的指導模式:激發興趣——引導探索——組織交流、分享經驗——引用經驗再實踐——分享成果。
在這樣的指導模式下,在第一次探索活動中讓孩子們自由選擇工具進行操作,有些孩子選用夾子、積木等工具可能沒有成功,核桃在那些工具的敲擊下都不知滾落到什麼地方;有些孩子選用錘子、榔頭等工具獲得了成功,品嘗到了香香的核桃。教師組織孩子們進行經驗交流,不管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失敗的經驗可以讓孩子們吸取教訓,成功的經驗可以讓孩子們在同伴面前進行講解、演示,為失敗的孩子做好示範作用。在第二次探索活動中,孩子們根據得到的經驗,認真選擇合適的工具,小心地進行操作,都獲得了成功。這樣的探索性的教學方法更適合孩子的自主學習,促進孩子的發展。
在科學角中為幼兒提供了不同層次、多樣化的材料,任由他們自主探索。他們非常投入地去嘗試各種能使撲克牌移動的方法:有的小朋友用自己的衣服扇風使牌移動;有的嘗試用手拍桌子使撲克牌跳起來;有的找來空塑膠瓶對著牌擠氣使撲克牌移動……在活動中他們向同伴講述自己的方法,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師則傾聽他們的交流,捕捉有價值的資訊。活動結束後,教師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發現,使他們獲得成功感。四、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在教學方法上的融合
以集體教育活動為主的主題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大都採用講解、演示等方法,雖有省時、高效的優點,卻不利於幼兒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為此,我們將區域活動中幼兒自主探索、觀察發現等方法融合到集體教育活動之中。如:在《各種各樣的工具》主題活動中有一個科學探索活動《砸核桃》,引導幼兒使用工具將核桃砸開。以往我們採用這樣的指導模式:激發興趣——講解示範——幼兒操作——展示、分享、講評,也就是讓孩子觀察老師的示範,然後自己進行練習,獲得一定的成功經驗,孩子們活動時雖然井然有序,但卻很被動,這些經驗也是表面的、老師給予的,在腦海中不能留有深刻的印象。現今我們採用了區域活動中常用的指導模式:激發興趣——引導探索——組織交流、分享經驗——引用經驗再實踐——分享成果。
在這樣的指導模式下,在第一次探索活動中讓孩子們自由選擇工具進行操作,有些孩子選用夾子、積木等工具可能沒有成功,核桃在那些工具的敲擊下都不知滾落到什麼地方;有些孩子選用錘子、榔頭等工具獲得了成功,品嘗到了香香的核桃。教師組織孩子們進行經驗交流,不管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失敗的經驗可以讓孩子們吸取教訓,成功的經驗可以讓孩子們在同伴面前進行講解、演示,為失敗的孩子做好示範作用。在第二次探索活動中,孩子們根據得到的經驗,認真選擇合適的工具,小心地進行操作,都獲得了成功。這樣的探索性的教學方法更適合孩子的自主學習,促進孩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