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並不遙遠, 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生活是科學教育的源泉, 科學教育根植于幼兒的日常生活。 我們知道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 這樣的學習特點也要求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取之于幼兒生活, 因此在選擇科學教育的內容時, 就應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石, 抓住幼兒身邊的物和事來組織活動。 如幼稚園、社區、小超市、學校、工廠等等, 這些社會環境都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極好場所, 老師可和孩子一起觀察秋天裡樹葉的變化, 看落葉飛舞, 看小草枯黃, 看菊花開放;可以讓孩子觀察自行車、摩托車的修理過程等等,
Advertisiment
如, 有一次班裡的一個小朋友感冒了流鼻涕, 還在鼻孔的四周吹出了一個大泡泡, 許多小朋友都看到了, 有的小朋友還在偷偷地笑。 我及時組織幼兒討論:為什麼鼻子裡能吹出泡泡?你在哪裡還看到了泡泡?怎樣才能吹出泡泡來呢?許多幼兒都告訴我:在媽媽洗碗的時候看到有泡泡、自己洗澡的時候用的沐浴露有泡泡、洗頭時用的洗髮液也有泡泡等。 接下來我就和幼兒共同準備這些材料提供在科學探索區中, 然後在區域活動中引導幼兒自己調配吹泡泡的水, 我還為個別能力弱的小朋友準備了現成的吹泡泡的水, 請他們自己吹泡泡,
Advertisiment
科學教育活動的導入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序曲”。 如果設計和安排得有藝術性, 必能吸引幼兒, 引發興趣, 燃起智慧火花。 例如《摩擦起電》活動中, 我出示一盆紙屑, 然後拿出一把活動室內小朋友的梳子, 用梳子在一個小朋友的頭上梳了一會兒, 然後對準小紙屑, 奇跡出現了, 梳子上吸了許多的紙屑。 幼兒十分驚訝:“哇, 老師會變魔術。 ”興趣油然而生。 這時, 我神秘地說:“這個小魔術很簡單, 每個小朋友都會變, 不信你們自己試試。 ”幼兒都躍躍欲試。 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繫幼兒的生活實際,
Advertisiment
日常生活中幼兒是自由的, 不受各種常規的約束可以隨心所欲地說、隨心所欲地做、隨心所欲地想。 科學活動過程組織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兒生活, 以觸動幼兒的內心體驗為核心, 從創設情景中入手, 根據不斷出現的新問題, 搭建幼兒內心體驗的新平臺, 以深刻體驗為基礎, 豐富幼兒的經驗。 一次戶外活動結束後, 幼兒回到活動室準備洗手、喝水, 可是打開水龍頭卻一滴水也沒有(我事先關了總閘)。 這引起了孩子們的焦慮和思考:水怎麼會沒有了?是不是給我們用完了?他們互相猜測著。 過了好一會兒, 我才打開總閘, 讓孩子洗了手, 喝了水。 之後提出問題:沒有水會怎麼樣?讓孩子們熱烈地交流,
Advertisiment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 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會, 消耗大量的時間備課、製作教具、準備材料, 可教育效果並不一定理想, 課堂上再生動的教學方法也比不上泥土裡一條蚯蚓、草叢裡一隻螞蚱更能引發幼兒的興趣, 這就要求教師突破按計劃循規蹈矩的教學模式, 把孩子從課堂教學的籠子裡解放出來。 在生活中, 教師能做個有心人,
Advertisiment
有一次我班的一飛小朋友帶來了兩隻老鼠兔, 許多小朋友都圍在老鼠兔的旁邊問這問那, “老師, 這到底是兔子還是老鼠呢?它的爸爸媽媽是誰呢?它喜歡吃什麼呢?”我馬上帶著老鼠兔來到草地上請小朋友仔細地觀察, 並把自己的發現講出來, “老鼠兔的毛也是白色的, 老鼠兔的眼睛是黑色的, 小兔子的眼睛是紅色的……”有一個小朋友把老鼠兔放到了樹上, 想看看老鼠兔會不會爬樹, 結果老鼠兔摔了下來。 我沒有批評他, 而是表揚他能夠大膽地去探索、發現。
教育原本就在兒童的生活之中, 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是幼稚教育的內容, 也是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途徑。生活不僅是幼兒獲得直接經驗的基礎,也為幼兒理解科學對人們生活的實際意義,從而為培養幼兒真正的內在探索動機,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供了前提和實際背景。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關注幼兒最關心或者與幼兒有直接聯繫的現實生活,採用觀察、探究、實驗和操作的方法,激發幼兒知、情、意的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斷地擴大幼兒的生活空間和活動範圍,激發幼兒廣泛興趣與求知欲望,保持與延伸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也是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途徑。生活不僅是幼兒獲得直接經驗的基礎,也為幼兒理解科學對人們生活的實際意義,從而為培養幼兒真正的內在探索動機,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供了前提和實際背景。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關注幼兒最關心或者與幼兒有直接聯繫的現實生活,採用觀察、探究、實驗和操作的方法,激發幼兒知、情、意的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斷地擴大幼兒的生活空間和活動範圍,激發幼兒廣泛興趣與求知欲望,保持與延伸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