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時常在睡夢中驚醒並且大聲啼哭(夜驚), 是否因為在接受治療時經受了打針的皮肉疼痛而出現夜驚呢?打針輸液的疼痛會不會有長時間的記憶呢?打針的疼痛會不會對小孩的智力有影響呢?
人們對於一些重大的身體創傷總是記憶猶新, 即使是幾十年以後, 仍然能想起創傷所帶來的劇烈疼痛, 但是, 人們並不能清晰地回憶起2-3歲以前身邊所發生的事情, 更沒有嬰幼兒時期的印象。 所以, 人們往往會認為, 新生兒沒有記憶, 特別是疼痛記憶。 可是, 事實卻是如此嗎?
Advertisiment
新生兒有疼痛的記憶
新生嬰兒並不是沒有疼痛記憶, 而是他們的記憶都變成了潛意識。 一般人最多只能回憶三四歲之後的事情, 3歲之前的記憶, 包括愉快的記憶, 疼痛的記憶, 並不能在腦海裡保存為鮮明的畫面, 它們都轉化成了潛意識。 如果新生兒被傷害(如注射, 手術等), 同時又得不到應有的母親的照顧(如母子隔離), 那麼他就很有可能對外界產生出一種情緒上的抗拒, 在成長中會更多地表現為壓抑、孤獨和在學校中有不良行為。 國外有調查顯示, 經歷過一次以上創傷性經歷的患兒, 出現生活品質下降、精神障礙、情感角色障礙、社會角色障礙、活力下降的現象比較多。 發生情緒壓抑、有孤獨感或者在學校中有不良行為的幾率也較大。
Advertisiment
怎樣減輕寶寶打針時的疼痛
為了減輕寶寶打針的疼痛, 針頭都會做得儘量細。 因為疼痛感是皮膚組織中的感受器受到了針頭的刺激而引起的, 針頭越小刺激的感受器也就越少, 疼痛的感覺也就越小。
另一個與疼痛有關的因素是針頭紮入的深度。 傳統打針方法是由護士根據經驗來掌握紮入的深度, 從而有可能因為紮得過深或過淺都會增加挨針者的疼痛。 為此, 為嬰幼兒設計的注射器都又細又短, 寶寶打針時的痛苦就可以減輕。
此外, 運用娛樂、談話等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是可以減少孩子流淚現象以及減輕痛苦的。 國外曾有調查顯示,
Advertisiment
但要注意一點:父母尤其是母親可能會感到驚慌並把這種憂慮感傳遞給她的孩子。
小編總結:除此之外, 父母陪伴在孩子身邊也是有利的, 因為他們可以鼓勵孩子, 在心理上與他一起分擔痛苦。 所以, 兒科醫生也會積極同父母溝通, 讓他們通過對話、鼓勵等方法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減輕打針時孩子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