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溺愛不對:如果愛,怎樣愛?


對孩子過度關懷等於棍棒教育
 

溺愛種種

只有一個寶寶, 只許成功, 不能失敗的信念讓爸媽們壓力重重。 放輕鬆, 在科學理智地愛寶寶前,

Advertisiment
讓我們先來看看到底什麼是溺愛。

特殊待遇

家庭成員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 沒道理寶寶應該高人一等。

給寶寶吃獨食、做獨生日, 讓寶寶充滿優越感, 變得自私、沒同情心, 不會關心別人。

過分注意

由於爸媽的過分注意, 寶寶常常無所適從, 不僅他的主動性會受到傷害, 而且會更加的以自我為中心, 沒人關注他就搞惡作劇。

輕易滿足

輕易滿足寶寶的要求, 這樣一來他根本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付出, 不會忍耐也沒有吃苦精神。 要知道等待和忍耐是日後成功的必備品質。

生活懶散

家裡沒有一定之規, 寶寶生活懶散、惰怠, 好習慣建立不起來, 壞習慣漸漸根深蒂固, 很難得到糾正。 而且日後糾正更痛苦。

乞求央告

Advertisiment

爸媽被寶寶的哭鬧徹底打敗, 反過來乞求、討好寶寶。 一旦乞求央告, 就是宣告教育失敗。

包辦代替

事事包辦代替, 其實即便寶寶做不好, 也應該放手讓寶寶去做。 有的時候形式比事情的結果更重要。

小病大驚

寶寶有一點點小病小痛, 媽媽首先失去鎮靜。 如果不能言傳身教寶寶在遇到事情、困難時從容面對, 又如何讓寶寶勇敢起來?

剝奪獨立

很多寶寶入園後分離焦慮很嚴重, 很大程度是因為爸媽剝奪寶寶獨立的機會, 導致寶寶缺乏應有的自信心和能力, 不知道如何處理在集體中發生的事情。

害怕哭鬧

很多爸媽對寶寶的哭鬧沒有辦法, 精明的寶寶便拿哭鬧作為他屢試不爽的武器。 爸媽要讓寶寶知道哭鬧是沒有用的,

Advertisiment
可以用“態度冷漠”來應對寶寶, 寶寶最怕的就是爸媽不愛他。

注意寶寶哭鬧時不要打他, 這會強化他的行為。

當面袒護

有時老師或是其他人指出寶寶的缺點, 爸媽非但不讓寶寶面對, 反而袒護寶寶。 這樣會讓寶寶缺乏是非感, 下次仍不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而是尋求保護傘。

如果愛 如此愛

真的擔心他, 請暗中注意他;

遇事要同他有商有量, 尊重寶寶;

不合理的要求堅決拒絕, 決不變卦;

合理的要求延遲滿足;

一定之規;

適當放手;

家庭教育要保持一致性;

讓寶寶知道哭鬧無效, 只有改正一條路;

多和寶寶在一起。

很多時候太愛寶寶是因為爸媽心態不對, 認為寶寶的出現給自己帶來了陽光和快樂, 於是捧在手上、含在嘴裡。

Advertisiment
其實, 沒有你, 哪有他, 你教你養, 才讓寶寶幸福地沐浴在愛的陽光裡, 讓寶寶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很必要的。 快來聽聽孩子的心聲:媽媽我想對你~~

搖籃網育兒問答:
搖籃網友問:我很感激婆婆和公公全心全意關愛我的孩子, 可是他們是過於溺愛, 我該怎麼辦?
搖籃網特聘專家胡小燕(向她提問)解答:首先孩子在家裡都是寶貝, 家長或多或少會遷就孩子, 很容易養成孩子強烈的自我意識, 一旦孩子養成自我意識, 他們遇到挫折時就會受不了, 就會發脾氣, 更依賴于家長幫忙解決, 其次如果老人過於溺愛孩子也不利於孩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 因為老人更多的時候會為孩子包辦代替, 長期這樣, 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動手連段的機會,
Advertisiment
也就很難養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因此最好還是由孩子的父母親子帶孩子, 家長之間對孩子的教育要去要一致, 另外多與老人溝通, 幫助老人樹立正確的教養觀念!看看其他專家的解答
推薦閱讀:
父母對孩子要因材施教
導讀:據《生活時報》報導, 最新科學研究表明, 一個人的氣質如何, 是先天決定的, 但也可以受到後天的影響。 德國漢堡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紮比內·梅爾巴迪博士日前在一篇學術文章中, 給父母提供了如下建議, 父母可以根據這些忠告對不同性情的孩子採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
孩子用哭鬧要脅父母怎麼辦?
導讀:孩子用哭鬧要脅父母, 是家庭中最常見而又令爸爸媽媽最感束手無策的事情。 孩子哭鬧常常是因某些欲望得不到滿足而提出“抗議”,或者“逼近”父母“讓步”。那麼,孩子用哭鬧要脅父母怎麼辦?父母如何有效地加以制止? 孩子哭鬧常常是因某些欲望得不到滿足而提出“抗議”,或者“逼近”父母“讓步”。那麼,孩子用哭鬧要脅父母怎麼辦?父母如何有效地加以制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