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搖搖車要坐好多遍, 3歲了還總要抱…一面對孩子的這些似乎“永無止境”的需要, 媽媽們總有這樣的擔心:不滿足, 是不是太殘忍?滿足;會不會慣壞了孩子?我們從一個媽媽的故事入手, 一起從不同的角度, 分析隱藏在故事背後的真相。
“滿足”的核心是情感的流暢回應
我們要警惕是否給孩子複製了我們的潛意識。 說“我們每次只能坐一次”的媽媽, 無論她說出來的道理是什麼, 她的潛識可能在說:“我們—次只能得到一點。 ”這本質上不是自我控制的比較好, 而是潛意識裡對自己的欲望有羞恥感。 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
Advertisiment
滿足的真正含義在心理層面而不是物質層面
及時滿足的真正含義, 是孩子表達自己需要的時候, 及時給予回應和肯定, 如果能做到就去做, 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難, 也無需勉強。 比如孩子指著一個超級貴的汽車模型說:“媽媽我好喜歡這個模型。 ”媽媽可以及時回應和肯定孩子的需要:“這個模型真漂亮,
Advertisiment
需要是否被滿足, 是説明孩子建立和執行規則的機會
滿足需要, 是説明孩子建立規則的自然情境和教育機會。 坐幾次搖搖車不會慣壞孩子?孩子想要兒童玩具是不是該買?父母在這些情境下採取的行為往往隱藏了父母的教育觀念, 本質上體現了父母對孩子行為的認知和價值觀的判斷, 父母的這些行為本身沒有絕對的對錯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