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只能買買買嗎?

下面幾個維度, 檢驗一下, 面對孩子的物質欲求, 你真的能夠遊刃有餘嗎?這些要點你都掌握了嗎?

你是這樣做的嗎?

物質滿足有條件, 愛的表達無條件

愛一個孩子並不是靠投入財物的多少來計算, 因為“物質滿足”與“愛”是不一樣的。 可是, 父母在長期的“物質供給”過程中, 往往迷失了方向。 首先, 父母要分清, 是孩子要, 還是自己想給。

滿足需要延遲

滿足是孩子向父母提出來的物質或情感要求, 愛是父母主動向孩子提供的物質與情感。 我們經常聽到孩子會說:“爸爸, 我想要個玩具!”“媽媽, 我想去狄斯奈樂園!”當孩子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時,

Advertisiment
很多父母會因為自己童年的未滿足而直接答應, 或因為個人情緒不好而拒絕。 此時, 我們更需要讓孩子明白, 人的欲求滿足需要個人努力, 而不是僅憑一句話就可以實現。 我們可以為他的滿足設置“條件”, 比如幫忙做家務積攢小星星, 做習題的努力程度或者改掉某個不良的習慣, 就可以滿足孩子的一個要求。

愛不設條件

而愛則是另一個問題, 我們可以無償提供給孩子喜歡的東西, 這是出於自願, 出於愛的表達。 但是, 很多父母卻往往會給愛設置了條件。 比如, “兒子, 如果你聽話, 我就給你顆糖!”這會讓孩子感受到, 愛不是無償的, 是需要交換的。 其實, 我們可以通過陪伴、溝通表達我們的愛,

Advertisiment
也可以通過特殊日子給孩子小禮物表達對孩子的愛。 我們只是為了表達愛而表達, 完全與孩子的表現無關。

由此, 我們也很容易看到, 我們養育孩子不需要和其他家庭比較, 不用追求名牌, 因為禮物只是我們對孩子的愛的表達的載體而已。 因此, 富裕的家庭沒有必要讓孩子緊衣縮食, 普通的家庭也不用鋪張浪費, 攀比追求。 讓孩子充分瞭解家庭的收入情況, 這種坦白不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相反, 他們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 並產生強大的家庭認同與歸屬感, 也會更加成熟。

你是這樣做的嗎?

鼓勵孩子嘗試實現自我, 不用物質過度刺激

很多時候, 孩子由於過多地關注物質, 會造成物質依賴, 從而影響了其人格的成長與潛能的開發。

Advertisiment
隨著孩子探索範圍越來越大, 嘗試的事情越來越多, 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 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 父母應該是合作的, 幫助孩子分析原因, 鼓勵孩子再試一次。

比如孩子滑滑梯磕到了, 父母要問問孩子為什麼磕到了。 如果發現孩子是跪著滑的,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這樣滑是危險的, 坐著扶好了一定沒問題, 鼓勵孩子再試一次。 當戰勝越來越多的困難的時候, 孩子也就越來越有勇氣, 越來越自信。 這是孩子實現自我的必然過程。

但是, 很多時候, 父母沒有耐心去等待這個過程, 會用一顆糖果, 一塊蛋糕去刺激孩子。 這樣反而會把孩子的注意力從內部動機引向了外部動機, 破壞孩子實現自我的內在動力。

Advertisiment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 那麼, 首先要尊重孩子, 在人格上確保孩子的獨立, 並多鼓勵孩子進行自我思考, 為孩子提供實現自己的機會。 父母不妨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計畫或夢想, 並從一個“主導人”的身份向“協助人”的身份過渡, 從而讓孩子實現人格上的健全與獨立。

你是這樣做的嗎?

獎勤罰懶, 重在獎勵過程

很多父母喜歡對孩子的成功進行物質獎勵, 希望孩子可以繼續取得同樣出色的成績。 美食、旅遊、玩具等都成為獎勵的好幫手。 這樣做的結果有兩個:一個是孩子會繼續考取好成績, 另一個是孩子會主動提出想要某個獎品。 看起來情況似乎很正常, 孩子依然會有好成績, 但這個好成績的獲得是依賴於物質獎勵的。

Advertisiment
孩子從此重視了獎品, 而看淡了學習過程本身。 一旦獎勵消失, 孩子的學習動機也就消失了。

民間有一句話叫作“獎勤罰懶”, 真是一語中的。 孩子取得了成績, 本身就能獲得成就感, 為什麼還需要物質獎勵呢?這是對於孩子取得勞動成果的誤導。 最應該獎勵的是孩子在通往目標的努力過程, 我們看到了他的努力, 他的挫折, 他的堅持, 這才是父母應該關注的重點。

你是這樣做的嗎?

學會設限, 最大化地利用物質資源

有一位媽媽說:“我的女兒什麼都喜歡最貴的。 由於家中條件不錯, 所以我一直滿足她, 但隨著孩子長大, 我發現女兒的要求成了一種負擔, 成了我的一塊心病。 ”

隨著時代的進步, 人們越來越迫切地追求更好的生活, 但這並不意味著“貴的就是好的,最貴的就是最好的”。現在,我們仍然提倡勤儉節約,並對勤儉節約的理解需要更新。勤儉節約不是摳門,更不是吝嗇,而是對於自身資源與環境資源的瞭解。

從小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在於,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如何最大化地利用物質資源,而不是一味宣導節約。比如,中午吃飯,我們可以問孩子:“想吃大餐還是馬蘭拉麵?”孩子肯定會選擇貴的。此時,可以告訴她:“我們今天出行的費用是有限的,如果我們選擇了大餐,下午就得回家;而選擇了馬蘭拉麵,我們下午還可以去一趟海洋館玩。這樣你會怎樣選擇呢?”

很多時候,我們的資源或者說財物是有限的,而孩子會認為是無限的。這樣給孩子選擇,實際上給孩子設定了限制。孩子就會思考如何重新配置資源,最大化地實現自己的需求。

此外,我們還需要讓孩子瞭解家庭的情況與父母掙錢的不易,同時在消費習慣上也要講究科學理性,不能給孩子留下“瞎花錢”或“有求必應”的印象。

但這並不意味著“貴的就是好的,最貴的就是最好的”。現在,我們仍然提倡勤儉節約,並對勤儉節約的理解需要更新。勤儉節約不是摳門,更不是吝嗇,而是對於自身資源與環境資源的瞭解。

從小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在於,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如何最大化地利用物質資源,而不是一味宣導節約。比如,中午吃飯,我們可以問孩子:“想吃大餐還是馬蘭拉麵?”孩子肯定會選擇貴的。此時,可以告訴她:“我們今天出行的費用是有限的,如果我們選擇了大餐,下午就得回家;而選擇了馬蘭拉麵,我們下午還可以去一趟海洋館玩。這樣你會怎樣選擇呢?”

很多時候,我們的資源或者說財物是有限的,而孩子會認為是無限的。這樣給孩子選擇,實際上給孩子設定了限制。孩子就會思考如何重新配置資源,最大化地實現自己的需求。

此外,我們還需要讓孩子瞭解家庭的情況與父母掙錢的不易,同時在消費習慣上也要講究科學理性,不能給孩子留下“瞎花錢”或“有求必應”的印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