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激發孩子尋找幸福的本能

一位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 近年來, 一種旨在提高孩子承受挫折的教育已在發達國家興起。 這種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孩子一種內在的自信和樂觀。
西方有一個頗為流行的觀點:幸福既是一種外部的狀態, 也是一種內在的品質。 幸福狀態易來易失, 如給孩子一件新玩具, 孩子歡呼雀躍, 但這種情緒很快就會消失;幸福的品質卻十分穩定, 這是一種感覺良好和產生樂觀的素質。

Advertisiment
西方教育和心理衛生專家幾乎公認, 對挫折的良好心態是從童年和青少年時不斷受挫和解決困難中學來的。 父母和教師在培養孩子“幸福品質”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據西方學者研究, 要培養出這種品質, 父母應重視家庭中寬鬆的氛圍, 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 盡可能給孩子更多的選擇, 而不應事事以自己的好惡去強求一致。 儘管有時孩子的選擇是痛苦的, 但他們可從中“悟”出點道理。 每一個父母都應清醒地認識到他們不可能一輩子呵護孩子, 孩子最終要到社會上摔打, 建立廣泛的人際關係, 而這種關係是建立在子女與父母的人際關係以及父母與他人交往的基礎上的, 熱情好客、待人誠懇寬容的父母對孩子有很好的影響。
Advertisiment
在一些富裕國家, 人們已深刻認識到物質條件的優厚並不是與孩子的幸福感覺成正比。 在適當的物質生活保證下, 要教會孩子除了物質外, 如何在內心創造一種快活的情緒。 西方教育專家認為, 堆積物質的溺愛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目前在西方流行一句話叫“幸福的人過著一種平衡的生活”。 許多西方教育家強調在“挫折教育”中應培養孩子從多方面獲得幸福的能力。 只把幸福寄託在一種追求上, 最終往往是痛苦的。 有些孩子因父親不讓其玩電子遊戲而整天悶悶不樂, 而另一些孩子卻會很快地從另一種遊戲中找到快樂。 興趣愛好廣泛和靈活調整目標對那些有“專長”的孩子尤其重要。
Advertisiment

西方“挫折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孩子對受挫的恢復力。 樂觀的孩子不是沒有痛苦, 而是能很快地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重新振奮。 父母和家長應認真培養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此外, 西方專家一致認為, 父母對生活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認識。 患得患失、斤斤計較、悲悲戚戚的父母常常有同樣品質的孩子。
西方教育界人士說, “挫折教育”說白了就是使孩子不僅能從別人或外界的給予中得到幸福, 而且能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一種自尋幸福的本能。 這樣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處之, 永遠樂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