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濕邪困脾或與胃腸炎相關

在暑濕當令的夏季, 如果得了胃腸炎, 出現脘腹脹悶疼痛, 、噁心嘔吐, 不思飲食, 大便呈水樣, 次數增多等症狀, 中醫稱為濕邪困脾。 引起濕邪困脾的原因較多, 如飲食不慎, 過食生冷;或貪涼露宿, 涉水冒雨, 身居濕地;或體質虛弱, 內濕素盛。 這樣濕邪就會侵入人體, 困阻脾胃。 中醫還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 濕困脾胃, 脾失健運, 水濕停留, 除表現上述症狀外, 且可見舌苔白膩, 脈象濡緩, 有時還會出現浮腫, 周身困重等。

濕邪困脾的表現中, 兼寒者稱寒濕困脾;兼熱者為濕熱蘊脾。 前者多感受寒濕之邪, 後者常為濕熱之邪侵擾,

Advertisiment
或體內濕邪鬱久化熱所致。 兩者均有濕邪困脾的症狀, 區別在於:寒濕困脾的病人不發熱而怕冷, 大便清稀, 小便清白, 舌淡胖苔白膩, 脈濡緩;濕邪蘊脾的病人可能有發熱, 大便溏而不爽如黃糜, 小便短赤, 舌紅苔黃膩, 脈濡數。

問題提示:中氣下陷與胃下垂

中氣一般是指脾胃之氣。 按中醫理論講, 人的中氣應該向上升, 才能維持人體的氣機升降平衡, 倘若中氣不向上升, 反向下陷, 就會出現升舉固攝功能減弱及全身機能活動衰退等一系列症狀。

病人表現為脘腹墜脹疼痛, 食入更甚, 肛門墜重, 或久痢不止, 或脫肛, 或內臟下垂。 平時還有少氣乏力, 頭昏眼花, 舌淡脈弱等氣虛表現。 內臟下垂中以胃下垂最為多見。

Advertisiment
胃下垂常見於瘦長體型的女性, 特別是經產婦。 患者往往因中氣下陷而有腹部墜脹感及慢性腹痛, 平臥時脹痛感減輕或消失, 站立、行走、勞累或飽食後加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