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急診室, 總是能看到醫生在為病人不停的解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原因。 但是, 還是會有新進來的家長馬上就要求給孩子打針。 那麼, 抗生素究竟應該何時才能使用?抗生素使用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又有什麼副作用呢?跟隨小編一起看看吧。
專家指出, 抗生素可以起到殺菌、抑菌的作用, 但是如果濫用, 則會使身體產生耐藥性細菌, 如果菌群紊亂, 則會導致二重感染。
既然抗生素針對的是細菌感染, 那麼對於有著正常免疫力的孩子來說, 例如病毒感染引發的疾病, 抗生素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
Advertisiment
如果一個短期發熱的孩子, 驗血後血常規顯示為病毒感染, 那麼就沒有使用抗生素的必要。 因為即使打針也對孩子起不到治療的作用。 並且由於病毒感染本身就具有自限性, 也就是說孩子會慢慢自己恢復健康。
如果使用抗生素, 醫生一般會考慮以下是三個方面:1、病人受細菌感染的身體部位以及對藥物吸收、代謝以及排泄, 病人的肝臟功能是否正常。
2、病原菌的種類和致病性, 以及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
3、藥物吸收、代謝、排泄和抗菌效果及抗菌活性, 還有藥物的毒副作用等。
醫生希望用抗生素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 最小的毒副作用, 針對於病菌則為最大的將病菌消除, 而產生最小的耐藥性, 防止感染遷延及復發。
Advertisiment
1、血常規中顯示白細胞增高以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為主, CRP上升等顯示為有細菌感染的情況下, 可以使用抗菌藥物。
2、及時查明細菌感染病原, 有針對性的進行抗菌藥物的選擇;
3、嚴格按照藥物的抗菌作用特點選擇藥物;
4、抗菌藥物的治療方案應與患者病情、病原菌種類以及抗菌藥物特點結合進行制定。
可能媽媽們還會有所擔心, 用了一天的抗生素後, 為什麼孩子的症狀沒有得到緩解呢?這是由於時間太短, 藥物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抗生素一般在使用後48—72小時才能看到是否有效, 例如體溫是否下降、呼吸道感染是否好轉。
因此, 我們看到, 只有細菌性☆禁☆感染才可以使用抗生素, 這是因為抗生素只是針對細菌起到治療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