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抗生素
抗生素與病菌的斗爭, 就像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較量。 曾幾何時, 盤尼西林(青霉素的音譯)就是針對各種病菌感染的"萬應靈藥"。 如今, 耐藥的超級細菌越來越多, 其涌現速度已經超過抗生素的研發速度, 勝利的天平正在向病菌一側傾斜。
這種"危局"的形成和抗生素濫用關系密切。 要想挽回這種局面, 需要"醫患雙方"共同努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 抗生素不是消費品,
Advertisiment
認識抗生素五大誤區
誤區一:感冒發燒打"點滴"。 醫院的門急診里輸液架子林立, 其中感冒發燒患者并不少見。 其實感冒發燒并不是一回事。 感冒可以引起發燒, 但有發燒未必都是感冒。 通常,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 此時濫用抗生素不但對病情沒有幫助, 還可能增加細菌耐藥的風險。
誤區二:抗生素等于消炎藥。 事實上, 抗生素不直接針對炎癥發揮作用, 它只是對引起炎癥的微生物有殺滅作用。 炎癥局部通常表現為紅、腫、熱、痛, 但很多并非由病菌引起, 有時甚至是無菌性炎癥, 此時申請打"消炎針"仍然是不科學的要求。
誤區三: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
Advertisiment
誤區四:頻繁換藥。 抗生素發揮功效的前提是, 藥物在血液里的濃度, 即血藥濃度達到有效的水平, 因此, 立竿見影的效果雖然不少見, 但指望輸液后總能藥到病除也不切實際。 如果抗生素療效不明顯, 先要考慮用藥時間是否足夠。 提早換藥, 不光無助于病情的好轉, 而且會造成細菌對多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誤區五:一旦見效馬上停藥。 抗生素有其規定的療程。 如果一有效果就停藥, 不光治不好病反而可能會因為殘余的細菌作怪而使病情反復。
Advertisiment
因此, 患者在日常使用抗生素治療時應謹記"三不政策"。 第一, 不主動要求。 如因普通感冒就醫, 不應主動要求醫生開抗生素;第二, 不迷信輸液。 抗生素的使用有其規定的給藥步驟, 如果口服抗生素可見療效則無需打針, 打針即可痊愈則不必輸液;第三, 不自行購買。 抗生素是處方藥, 一定要遵醫囑使用。 非專業人士沒有這種經驗, 無論得病后自行購買抗生素, 還是平時用抗生素"充實"家庭藥箱, 都會埋下濫用抗生素的隱患。
所以, 各位家長請注意, 孩子一旦生病, 別老想著用抗生素, 只有在必須的時候, 才使用抗生素, 而且一定要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