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生活作息變得不正常, 小小孩可能變得黏人, 其他孩子可能變得比較不愛玩或不喜歡動。 儘快恢復日常生活的規律, 可以讓孩子早點有安全感, 例如吃飯和睡覺的時間儘量保持一定, 但是可以有點彈性。 可能的話, 睡覺時可以開個小燈, 若是有需要, 可以讓孩子抱著玩具睡覺, 睡覺前父母可以說一些話或是做一些動作(像是摸摸頭、抱抱孩子或是親一親孩子)來安撫孩子。 如果他們不聽話, 儘量不要處罰孩子, 因為這次地震的影響很大, 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到原來規律的生活。
心靈“餘震”
Advertisiment
一、抱怨身體不舒服→安慰孩子
孩子在接下來的日子裡, 可能會喊頭痛、肚子痛或是胸口痛。 通常如果不是真的有身體方面的問題, 會慢慢消失。 但是如果這些症狀嚴重到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 即使不是真的身體的問題, 最好還是找醫療人員協助處理(有精神科背景的更好), 必要時, 一點點的鎮定劑會有些幫忙。
二、攻擊或反抗行為→對不良行為設限
小小孩可能出現打人或咬人的行為, 較大的孩子則是打架、不和同學玩、翹課或變得很不聽話。 一般來說, 對年紀比較小的孩子, 只要限制他們不好的行為, 大部份可以獲得改善。 對較大的孩子, 有時他們內心的焦慮或沮喪會以不良行為來表現, 這時候可以請他們一起重建家園或照顧弟妹,
Advertisiment
創傷心靈
三、重覆玩地震的遊戲→不必干涉
孩子很可能一直玩和地震有關的遊戲, 但是結局可能一直在變, 甚至和真正的結果不一樣。 雖然在玩的過程他們不會感到快樂, 而且主題一直重覆不變, 大人倒是可以不必太過干涉。
一再問家裡或家人的情形
孩子可能會一再地問現在家裡怎麼了?其他家人怎麼了?為什麼會地震?這時候要有耐心, 儘量誠實的回答。
四、退化行為→不要處罰或責備
國中以下的孩子可能又出現尿床、吸手指、不會講話、黏人或怕黑等等像小小孩的行為, 大部份時間不會拖太久,
Advertisiment
五、焦慮→在關心的環境下討論
所有的孩子(包括大人)都會緊張、焦慮, 可以以關心的態度鼓勵大家說出自己的害怕和擔心。 孩子常常會反映出家人的緊張和不安, 而且他們會從父母身上學習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 通常在一個關心的情境中討論可以減低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