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傷寒病後或重病恢復期陰血不足, 血不榮心, 虛羸少氣, 心慌心悸, 虛煩少眠, 大便乾澀, 舌質略紅少苔, 脈象結代不整。
2 補陰為主
清代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 大劑以峻補真陰, 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 ”清代田宗漢《醫寄優陰論》也認為本方是“滋陰之祖方”。
3 氣血雙補
以《注解傷寒論》為代表, 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為氣血雙補, “益虛補血氣而複脈”。
4 補血為主
以清代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補血之大劑”。
5 炙甘草的其他作用
現代研究, 炙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多種化學成分,
Advertisiment
炙甘草的毒副作用較小, 但若長期大量服用, 可引起水腫, 血壓升高及血鉀減少等症狀並有脘腹脹滿, 納呆等消化障礙。 因此, 偶爾泡一泡水喝可以, 不宜長期大量使用。
炙甘草,系豆科植物, 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 俗稱炮製, 就是將蜂蜜置鍋中煉成中蜜, 改用文火加生甘草片拌炒均勻, 3~5 min出鍋, 置烤房或烘箱60~C烘至不粘手時取出, 放涼即可。
6 炙甘草
多年生草本, 根與根狀莖粗狀, 直徑1-3釐米,
Advertisiment
甘草直立, 多分枝, 高30-120釐米, 密被鱗片狀腺點、刺毛狀腺體及白色或褐色的絨毛, 葉長5-20釐米;托葉三角狀披針形, 長約5毫米, 寬約3毫米, 兩面密被白色短柔毛;葉柄密被褐色腺點和短柔毛;小葉5-17枚, 卵形、長卵形或近圓形, 長1.5-5釐米, 寬0.8-3釐米, 上面暗綠色, 下面綠色, 兩面均密被黃褐色腺點及短柔毛, 頂端鈍, 具短尖, 基部圓, 邊緣全緣或微呈波狀, 多少反卷。
總狀花序腋生, 具多數花, 總花梗短于葉, 密生褐色的鱗片狀腺點和短柔毛;苞片長圓狀披針形, 長3-4毫米, 褐色, 膜質, 外面被黃色腺點和短柔毛;花萼鐘狀, 長7-14毫米, 密被黃色腺點及短柔毛, 基部偏斜並膨大呈囊狀, 萼齒5, 與萼筒近等長, 上部2齒大部分連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黃色,
Advertisiment
生長習性折疊編輯本段
甘草常生於乾旱沙地、河岸砂質地、山坡草地土壤中。